百科知识 我县教研室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教研感悟

我县教研室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教研感悟

时间:2024-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是对县乡教研员的工作实行考核考评。教研员承包责任制的职能是为学校决策提供信息,为学校发展提供诊断,为学校研究提供引领,让学校借势发展自己,同时促进教研员自身专业成长,促进县教研室职能的转换和发挥。一是对县乡教研员采取两条措施。“进课堂”只是县乡教研员工作的一部分,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研员的要求也应不断变化,为使县乡教研员上好随堂课和示范

我县教研室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教研感悟

对我县教研室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教研室的职能、职责及任务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教研室都要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参谋”作用。县教研室作为全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机构,它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县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为此,笔者以转变县教研室职能为切入点,对县教研室机制创新谈几点思考。

一、改革用人机制

(1)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县教研室的内在活力。实行我县县乡教研员选聘制,打破沿袭多年的县乡教研员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的陋习。

一是新进县乡教研员应面向全县教师招聘。为县教研室引进优秀人才,进一步充实教研队伍。

二是实行县乡教研员任期制。每届聘期四年,一般不超过两届,对业绩突出的给予重任。

三是设立首席教研员和教授级教研员。首席教研员负责本学科三个学段教研工作的沟通和协调;把教学水平高、能力强、贡献大的教研员聘为教授级教研员;在经济待遇上实行绩效工资制,彻底打破“大锅饭”,向首席教研员和教授级教研员倾斜。

四是对县乡教研员的工作实行考核考评。对同一学段连续两年业绩考核不合格的县乡教研员不再聘任,将教研队伍尽快打造成教学业务的精英团队。

(2)聘任县级教研员为兼职督学。切实增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保障力度,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推进策略,为此可将县教研员全部聘为兼职督学,赋予他们对教学的评价指挥权,构建由“教育局、督导室、教研室、各学校”四位一体的督导评价机构,从而解决长期以来现行体制下,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导部门未能有效行使对教学工作的监督与保障的“老大难”问题。教研员对教学督导的内容与方式主要有以下九种。

一是实行“承包”责任制。教研员和学校双向选择确定“承包”学校,每位教研员既要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责,又要对自己“承包”的学校或学区教研的教学质量负责,并将“承包”的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考核教研员的依据。教研员承包责任制的职能是为学校决策提供信息,为学校发展提供诊断,为学校研究提供引领,让学校借势发展自己,同时促进教研员自身专业成长,促进县教研室职能的转换和发挥。

二是实行诊断式视导。以学校为单位,教研员集中一所学校,通过听课、参加学校活动、调研帮助学校和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教研员随堂听课后,根据课标要求以随堂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诊断方式,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闯出一条新路。

三是实行随访式视导。这是一种不定期、不定时随机到学校访问或督导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纠正学校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可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解决目前全县中小学不能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课业负担,就要靠这种随访督导才能实现。

四是建立新的课堂教学常规。这是教学视导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原有的课堂教学规范已沿袭数年,已不适应教学管理和课程实施,为此可根据教学改革和学科认知规律,研究制定各学段各学科新的教学常规,指导和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创新工作机制

(1)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动力机制,充分调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教研积极性。为了引导我县中小学教师都能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岗位,在学习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提升,形成从发现问题、梳理研究到问题解决、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的运行机制。

(2)建立“基础教育专家资源库”,将我县优质教师资源充分挖掘利用起来。通过评选我县本土教育名师,参与教育教学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教育教学成果的评选,形成覆盖所有学科、学段及各方面的教育教学专家咨询顾问团,实行专业引领、课题带动。

一是建立教育硕士流动站。吸引在读教育学研究生来我县开展课题研究。

二是建立网上教研平台。实行网上互动教研,畅通教研信息通道,尽快让我县中小学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共享国内一流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先进教育理论成果。

三是构建帮扶平台。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到我县作学术报告、进课堂听课评课、进行专业引领,让一线教师向专家学者当面请教,构建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帮扶平台。

四是盘活内外教研资源。通过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机制,全面盘活县内外教研资源,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质量持续提高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实行中小学质量提高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激活评价机制

(1)建立中小学学业考试评价中心,使考试评价真正转化为全面发展的指挥棒。考试评价中心主导中小学评价改革,实施“多次考试、等级评价、综合录取”,从根本上动摇中小学一切围绕应试的倾向,基本实现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崭新局面。(www.daowen.com)

一是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为了确保考试评价中心始终坚持正确的考试评价方向,有效防止简单化和不作为倾向,应建立对考试评价的监督评价机制。

二是征集各方意见建议。广泛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命题质量、考试组织、录取等的意见建议,既作为改进提高的依据,又作为考核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2)建立教师教学成果评价中心,让教学评优活动真正成为激励教师一心一意搞教研的一方净土。全面规范每年我县教育系统所有评优项目的种类、时间、方法和保障措施,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程序。

一是加强对评选的监督和管理,实行评研分离制度。评优不再由县乡教研员和领导说了算,而是从基础教育专家资源库随机抽取专家进行盲评,大大提高各类教学成果的评选水平。

二是增强评选的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使县乡教研员和领导从以往的评选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教研和管理上。

四、优化校本机制

(1)县乡教研员再回讲台,上示范课,可从机制上促进这一任务的完成。

一是对县乡教研员采取两条措施。首先县乡教研员要经常进课堂听课评课、随堂上课;其次县乡教研员每学期要面向全县本学科教师上示范课至少一次。

二是促进县乡教研员转变观念。教研员讲课不仅能促进县乡教研员的观念转变,也能促进教研员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的提高,还为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对县乡教研员进行专项训练。“进课堂”只是县乡教研员工作的一部分,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研员的要求也应不断变化,为使县乡教研员上好随堂课和示范课,需对县乡教研员进行六项训练。①口头作文:每周一次口头作文训练,或出些题目让大家即席演讲,或创造一个情境现场发言,训练县乡教研员的表达能力;②材料整理:进行一个多学期的论文专项训练,发现、整理、提炼改革经验;③与理论专家交往:与专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服务教学改革;④与教师交友:就如何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平等对话、与教师开座谈会,实行县乡教研员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互动;⑤校本教研的策划与组织: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已成为县乡教研员的工作重心,策划、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应是县乡教研员工作的重点;⑥信息素养:通过网络和媒体对县乡教研员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县乡教研员使用网络的习惯、能力与技能。

四是提升县乡教研员素质。素质决定工作方式,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县乡教研员的素质,为促进县乡教研员角色的变化,建立高效工作模型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实行我县县乡教研员与学校“双向选择”的机制,为基层学校提供有效服务。促进县乡教研员角色的变化需要制度的约束,“双向选择”是目前较为有代表性的措施。

一是双向选择。学校根据县乡教研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选择自己认可的县乡教研员到学校指导,对于能力差的县乡教研员可以不选择,同样县乡教研员也可根据学校的改革现状选择认可的学校。

二是为基层学校服好务。“双向选择”之后,县乡教研员又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若干项目,县教研室将这些项目整体打包下放到学校,供学校的教师选择:①教学质量调查(发现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对策);②确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并帮助落实;③研讨学科考试与评价的基本走向;④县乡教研员上研讨课;⑤课堂即席研讨与点评,并组织互动培训。

三是县乡教研员角色的转变。县乡教研员到了学校能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需要我们干点什么”,“我能帮助你们做点什么”,“你看是不是这样”。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县乡教研员的工作自然会有新的变化,指手画脚的会少,研讨协商的会多,夸夸其谈的会少,求真务实的会多,“表演课”会少,“家常课”会多,应付会少,诚信会多。

(3)发挥县教研室的引领作用,推进校本教研建设。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一把手”工程,依靠县教研室引领,通过典型示范,稳步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一是发挥县教研室的科研导向作用。为促进各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县教研室要有计划地编辑系列校本教研资料发放到中小学,为全县各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起到指导作用。

二是县乡教研员要经常到学校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实行我县县乡教研员联系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县乡教研员到联系学校定期召开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会,布置校本教研工作、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的运行、指导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并要求每位县乡教研员联系一所学校的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对“学科校本教研建设”进行具体的指导。

三是县乡教研员每月要至少参加两次联系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四是要求县乡教研员切实做好校本教研六项指导:①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讨论,通过分析典型课例、访谈、调查,确定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②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制订或调整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做到“时间、人员、专题、形式、记录”五落实;③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题理论学习,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互相交流学习心得;④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确定研究的方式、选择研究方法、落实人员与任务,根据问题的解决需求和教师的条件,可以采取观察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⑤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要注重教师的反思,运用所学的理论解释现象,保持同伴间的互动指导,加强县乡教研员的理论引领作用,加强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营造学校的教研文化;⑥指导有关教师撰写研究案例、教学叙事或论文报告。

五是县乡教研员要创造性地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教研员要积极运用新理念,根据学校、教师的需要,创造性地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积极探索学校教研制度的建设。①开展行动研究,具体形式有教师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议课——专题研讨,录像教学——集体评课——研讨反思,各自上课——录像比较——发现问题——研讨对策;②建立同伴互助的交流平台,如开设案例分析、课改沙龙、同伴会诊、专家对话等;③建立校本教研的运行制度,如校本考勤日、校本教研周等;④教学和研讨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