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玉梅的绿色人生
二十年前,当泾源县惠台乡下寺村的村民聚集在清真寺院讨论各家各户所分的供应粮的数量时,没有人对一位和他们一样的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在意,也没有人对那位妇女所栽种的半亩落叶松在意,在下寺村这个青石板上的村庄,这半亩落叶松丝毫不能引起人们的青睐。二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下寺村村民不得不对那位曾经栽种过半亩落叶松的劳动妇女刮目相看,因为她改造荒山培育经果林200亩,带动全村培育经果林1250亩。利用承包地发展苗圃130亩。投入5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泾源县六盘山生态工程有限公司”,主营油松、云杉、花冠等苗木花卉的种植与销售。在她的帮助与支持下,下寺村村民年收入增加了16万元,人均增加400多元。
……
昔日下寺村黑白相间的主色调,如今已被焕发着生命色彩的绿色所替代,从固原驱车至泾源,进入下寺村,你仿佛就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透过车窗,翠绿的云杉、油松,无疑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满山的桃花、杏花开出一片粉白。一阵微风吹过,尽管是坐在车里,也能嗅到那股醉人的芳香。而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正是今天下寺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的泾源县六盘山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童玉梅。
“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经验,成功可以使人继续前进,而失败了,给人一次再选择的机会,这样,我们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不是只有走得更坚强、更有力,未来的路才会更美吗?”童玉梅和众多西海固穆斯林妇女一样,除了本本分分地照顾孩子、丈夫以外,她仅仅比别人多了一些幻想,多了一份精明能干,用她自己的话说,吃国家救济不是长远的活法。于是,她和丈夫商议栽树苗,决心靠绿化改变贫穷的状况。大概因为丈夫是六盘山林业局干部的缘故,刚开始,下决心不是件容易的事,决心有了,可资金等一系列难题又摆在童玉梅眼前。为保险起见,1984年,童玉梅先种了半亩多落叶松,养了13只山羊。两三年过去了,见效甚微,人们的流言蜚语多了,房前屋后,半亩落叶松成了村民们闲谈的话题。一时间,童玉梅几乎要放弃了,但她的丈夫一再鼓励她应该继续干下去,不应该放弃一次发展的机会。此时的童玉梅深知,尽管丈夫帮不了自己什么忙,但丈夫却是个有文化的人,相信他的话是没有错的。于是,童玉梅便又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自己想干的事业当中,用她那常人无法想象的魄力和意志构建起一个绿色的人生。
1986年,童玉梅一下子种了1.4亩落叶松,饲养了37只山羊,这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既要照管好家庭,又要干好自己想干的事,需要多大的付出!每每谈起此事,童玉梅总是热泪盈眶。当时,她的几个孩子都还在上学,每天早晨要先把两个儿子送到学校,下午再接回来。她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怎么也不能让孩子和自己一样。艰辛的劳动,并没有压垮童玉梅,她利用早、中、晚的时间放羊,空闲时间,就到自己的苗圃干活。当时,村里一部分人曾善意地劝诫童玉梅,这样干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面对邻居们好意的劝诫,她表面上虽没有在意,但心里确实为自己的举动捏一把汗。之后的日子里,她每天早晨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迅速回家做好饭,把饭留在家里,然后便背上干粮一边去放羊,一边忙地里的活。渴了,到河边喝上几口泉水。累了,在田埂上躺一会儿。下午回家,接孩子、做饭、喂羊。晚上,听新闻、看新闻,让孩子给自己读报纸。这种节奏的生活,童玉梅一直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二年,童玉梅的树苗长势旺盛,劲头喜人。经过多方努力,卖出去的树苗,净利润就达1700百多元。尝到了甜头的童玉梅,胆子变得更大了,这一年,她向信用社申请了4000千元的贷款,又一下子育植了3亩落叶松,两亩云杉,两亩油松。建圃伊始,由于不懂技术,栽培成活率较低,为此,童玉梅便购买了许多有关树种栽培与管理的书籍,坚持白天干活,晚上自学,并且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由于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她对树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渐渐提高了,栽培成活率达90%。泾源县毕竟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县,尤其是惠台乡,山大沟深,土层浅薄,好的年景,树苗的管理会轻松一些,但逢干旱多雨之年,童玉梅只能用超负荷的劳动抗灾保树。随着苗圃规模的不断扩大,挫折和困难也增多了,有些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但是她敢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1993~1995年的几年间,泾源县连续干旱,童玉梅看到自家那八亩树苗病恹恹地伏在干裂的土地上,她便从几里远的沟里一担一担地挑水浇树,肩膀压磨肿了,脸晒得脱皮了,她毫无怨言。更多的时候,怕村里人笑话自己,她在天还未亮前,就把担水浇树的活干完了。后来,人们都说下寺村四季的绿色是童玉梅用担子担出来的。
2000年,一场洪灾,童玉梅的12万株油松苗床被泥沙填盖,按每株两角钱计算,损失就是24000元,这对于并不发达的下寺村,对正处在创业阶段的童玉梅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几乎无望的童玉梅这时再也顾不上别人的笑话,而是带着雇来的6个劳力,用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硬是用手一把一把地刨掉了苗圃里的泥沙。后来童玉梅想起这件事,颇有感慨地说:“当时我都快疯了,雇人刨泥沙,根本就是死马当活马医,可真主慈悯了我,那些树苗后来都活了。”
2001年,6亩落叶松苗大面积旱死,损失8万多元。幸运的是,2002年,苗木就已涨价,幸好存活下来的苗木跟着一涨价,才没有落下全军覆没的结局。
……
这样一步步艰难地耕耘,才有了童玉梅今天的成绩。下寺村,这个习惯上被人们称作“乱石窝”的村庄,现在家家户户屋前屋后都被绿色的苗圃所围绕,昔日“青石板上的村庄”在童玉梅的带领下,走上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致富之路。
“1250亩荒山改造,如果按政府规划,需投入资金125万元,用五到八年时间,而我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投入的资金比125万元少得多。”童玉梅如是说。
回想起下寺村的过去,村民们永远也忘不掉那种吃不饱、饿不死的生活。贫瘠的土地连年歉收,除了在土里刨食以外,绝大多数男人外出打工,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手里也没几个花头。看到这种情形,已担任下寺村党支部书记的童玉梅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想法:如果在下寺村的南山上种植桃树、杏树,只需几年,仅采集桃核、杏核一项,也远比群众出外打工挣的钱多。但是,由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人们看不到荒山育林的前景,没有积极性。于是,童玉梅决定先从自己做起,从1997年开始,她便在北村的山上栽起了桃树和杏树,到2000年三年的时间,童玉梅的南山经果林已发展到了200亩。为了保证成活,她专门雇用了村民看护,每当桃花、杏花盛开的季节,童玉梅总不失时机地向村民宣传封山育林的意义,培育经果林的经济效益。也许是村民出于对童支书的敬仰和信任,也许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在童玉梅的努力下,村民们终于上山了。2001~2003年三年的时间,下寺村村民在北山栽植经果林累计达1250亩之多,并且顺利完成了2002年全村封山禁牧,比自治区下达封山禁牧的时间提早了整整一年。
如今的童玉梅每谈起这片1250多亩的荒山经果林,就会满怀欢喜地说,再过上一两年,下寺村的老百姓不再需要风餐露宿地出外打工了,春天里栽树,秋天里采果,耕耘和收获都不耽误。只要让老百姓尝到甜头,下寺村北山后,胡家湾一带的荒山改造工程也将指日可待。(www.daowen.com)
当一个人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了一定的成就时,人们最注意的是他们每年的收入有多少,或者说他们的背后有来自哪些方面力量的支持,可是对于童玉梅来说,这一切似乎对自己都不太合适。经果林的产权到底归谁,收入如何结算,童玉梅无暇顾及也无所顾忌。在她不惜一切地带动村民为明天的好光景而奋斗时,有的只是勤劳的汗水和那一股子摸爬滚打的干劲。凭着不断地实践总结,童玉梅总结出了不同地势、不同阳光条件的地方不同的栽植方法。
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以后,有关部门技术人员总是指导植树者如何挖坑,规定八十公分的深度,今年挖方的,明年挖圆的,后年又要挖半圆的。凭着对土地的熟悉,童玉梅感觉到,这种做法未免太机械死板,没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于是,她对本村的退耕还林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山地造林,平地建苗圃。县林业局规定每亩栽植树苗167株,而她却带头每亩栽植5000株。她认为,一亩地栽植树苗167株,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群众还见不到效益,如果栽种5000株,树苗边长边出圃变卖,等到了最后一茬,也许这些苗木就已长成了椽材,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
如今的下寺村,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有苗圃,家家有较为固定的收入来源。童玉梅对各家各户每年销售的苗木质量严格把关。因为,在退耕还林项目中,配发的部分树苗其中就有不合格产品,有的尺寸达不到合格标准,有的早已枯死。童玉梅想:未来的下寺村苗木销售一定能做大做强,但实现这个理想的前提则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绝不能弄虚作假,要保证质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下寺村早已走出了靠救济粮度日的艰难岁月,村民的腰杆硬了,观念变了。每年春秋季节,苗圃周围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诚然,最为忙碌的还要属他们的带头人童支书,自打2003年成立下寺苗木公司以来,童玉梅和他的老伴更加觉得身上的担子不轻。公司苗木树种的来源、销售、栽种、灭鼠、防虫工作的落实,公司和村里的扩大再生产等等,样样事宜,都需要关注。这一切都没有难住童玉梅,她把销售渠道一度扩展到了青海省的西宁及甘南一带,近处的银川、固原、彭阳自然不在话下,每年单运送苗木的运费就超过两万多元,民工工资也达15000元,公司年均纯利润达十万元以上。实际上,就如童玉梅的丈夫所说,自家苗圃30万株树苗,每年长一元钱,一年下来就是30万。童玉梅是个经营的好手,她深深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每年,她从苗圃里挖出的都是长势最好的优质树苗,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自然就能卖上好价钱,而长势一般的苗木,来年因为养分充足了,也会茁壮成长,这也许就是童玉梅乃至下寺村苗木大受欢迎的秘密所在。优良的信誉和质量给公司也给下寺村其他从事苗木栽培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马忠祥、马六三、马小平等农户年均收入也三万多元,其他部分农户栽种两年,收入也过了万元,农户们投资的热情空前高涨。
自2001年至今,童玉梅先后被自治区、县授予“十星级文明户”,全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全区“三八绿色工程”“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新成立的固原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党代表,其事迹在泾源有线电视台、《固原日报》《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刊载、播出。
面对眼前的一切,童玉梅的心中又有了新的打算,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自己的公司经营好,打造“绿色”品牌,实现在下寺村建立绿色生态回族风情村的愿望。为此,童玉梅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她的经营项目中,多了花卉栽培这一项。当她证实银武高速公路要从自家门口通过,而且还要建一个出口时,童玉梅激动得好几天都合不拢嘴,她像当年渴望在自家的田间地头打一口井那样渴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因为,她的心中又描绘出了一幅蓝图,那就是下寺绿色生态回族风情村的旅游开发。用她的话说,届时,下寺村的房是红的,墙是白的,山是绿的,家是美的。而高速公路的两边,一边是碧绿吐翠的常青树,一边是玉树临风的经果林。目前,童玉梅已经不止一次地要求在辽宁工程技术学院读研究生的二儿子能回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愿望。
人们期望童玉梅的生态民俗游能早日出现在世人面前,当然也期望所有的童玉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翻开泾源乃至西海固崭新的一页。
【案例评析】
童玉梅是党培养下的宁夏山区回族妇女干部的典型代表,她生长在大山,成功创业在大山,对大山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深厚的情缘,其成长与创业历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立足“山”,开发“山”,在“山”字上做文章。从二十年前,面对生活的窘困所萌发的在外人看来是异想天开的举动,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带来的挑战,从坚韧不拔的毅力到二十年执着的追求,从半亩落叶松到自己改造荒山,培育200亩经果林,开发130亩苗圃,带动全村培育经果林1250亩,这一切充分展示了童玉梅作为大山的女儿对生她养她的这块贫瘠而充满希望的故土的热恋。在改造荒山、开发荒山的过程中,她的性格也如同大山一样质朴,她的意志也如同大山一样坚韧,她的理想与追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超前。
二是她的创业历程始终有先进思想的支撑。童玉梅作为共产党员,从入党的第一天起,她就接受了党的先进思想的哺育,党的富民政策、大政方针始终是她事业成功的指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奋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离不开她对党的政策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从开发大山到绿化大山,从落叶松到经果林,从自己带头创业到带领全村共同致富,从创办生态公司到构建生态旅游,其成功无不显露出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的发展思想、现代创业理念以及魄力与智慧。
三是从童玉梅的人生轨迹可以折射出时代变迁与进步给山区回族妇女带来的思想进步与理想升华。二十年前童玉梅由于贫困所迫而下意识的一次大胆举动,到二十年后有意识地创办生态公司,按照客观条件对下寺村未来发展的美好规划,无不渗透着时代发展的烙印。这充分说明只有党的正确领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山区无数的童玉梅具有展示个人成长的舞台、奋斗创业的空间和造福社会的机遇。
(本文是宁夏教育学会宁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贫困地区创业女性案例研究课题成果,收录于宁夏人民出版社《创业之路》一书,撰稿人慕金才、于万宏。主编王世福、金淑芬,2006年4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