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科学的基本关系
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想以下三个层次是比较重要的:一是,佛教与科学属于两个范畴,两个领域。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是探求客观规律、追求知识的。佛教是一种人的终极关切,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的特征是解脱主义——解脱人的痛苦,为人解脱烦恼、困惑和生死等提供一条解脱之道。因此,可以说这两者的出发点、途径、方法和目的都有所区别,它们是信仰与理性、体悟与实证、解脱与求知的不同。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不同形态。
二是,佛教与科学的交涉和交叉的关系。为什么能够交涉,何以交叉?它的机制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我认为有三点可以思考,第一点,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有个问题:就是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要对宇宙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考察、探索。大家很清楚,科学是要探讨客观规律的。就佛教而言,我认为它的解脱支柱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探求真实,追求真理;第二条是要强调道德修持,道德责任。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求得解脱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宇宙、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叫觉悟。觉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有所认识,佛就是觉者。从这方面来说,就有对宇宙人生如何认识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认识的问题。因此对科学的探索和佛教的追求,彼此探求宇宙人生真实方面就会有交涉,有交叉,这是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机制。第二点,就是佛教的方法。佛教主要侧重于直观、直觉这个方法,当然也是相对的,它也有逻辑方法,但是它更重要的是采用直观、直觉的方法。它有时是采用否定的方法反方面来思考问题。但是,科学需不需要直观、直觉呢?科学也需要想象,有很多科学家就是通过直观、直觉而启发了下一步的探索、实验的。第三点,就是现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佛教对众生生活的关怀,也需要一种科学的手段。因为佛教不是生活在世俗之外,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生活在人世之中、人群当中,人类都有共同现实的生活问题、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佛教要从它本身的角度进行探索,也会与科学的探索有所交叉。
三是,我认为过去有个观念,科学就是比较多地限于自然科学。但是,应该说科学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当中也很复杂,包括和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我看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重点还在于佛教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上。过去我们偏重于探讨、论证佛教也有自然科学的因素,比较侧重于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这当然是有历史背景的,也是需要的。我的思考结果是,可能佛教和科学更多的关系是跟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关系,要多从这个角度来做探讨。
佛教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佛教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宇宙学,二是天文学,三是医学,四是心理学,最后是印刷术,这属于科技方面。
一是宇宙学方面。我认为佛教的宇宙学说中有许多天才的推测。佛教要认识宇宙的真实,它对整个宇宙的结构、现象以及本体都有所推测。比如说佛教也强调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这包括了一定的科学内涵。佛教对宇宙结构的层次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以及地球的结构水轮、风轮、空轮说等,这对我们探讨宇宙的结构是有启示的。还有佛教强调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的无限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论点。
二是天文学。因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和季节的变化有关,季节的变化又会与天象直接相连,所以就重视对日、月、星等天体的观察,并根据这种观察来编制历法。唐代密宗僧人一行(673—727)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精通历法与天文学,又是密宗的一位大师,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他曾经与他人一起制定了“黄道游仪,用来测定恒星的位置和研究月球的运动,还根据实际的测量第一次测出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又制定了《大衍历》,该历实行了29年。一行在天文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敦煌遗书当中保存了两幅星图,其中一幅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星图之一,对研究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医学。因为过去的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山林里面,僧人需要自己治病,有的僧人就兼任庙里的医生,为其他僧人治病。佛教有济世治病的优良传统,据我所知,古代浙江萧山竹林寺就有女科,是专科医院,当时遐迩闻名,门庭若市。唐朝时寺院还设福田院,就是疗养院。宋朝政府的救济机关“安济坊置医官,政府往往聘请僧人去任职。唐朝鉴真和尚(688—763)是一代名医,据说,他著有《鉴真上人秘方》。他把中医、建筑等介绍到日本,对日本的医学、建筑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又,敦煌的石窟壁画和藏经洞遗书中,保存有大量的医学史料,约有近百件医药文书。其中有一幅最早反映我国有关口腔卫生的绘画,弥足珍贵。不仅汉传佛教如此,藏传佛教的寺庙也设有专门学习医学的经学院,所以重视医学是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
四是心理学。佛教重视心性修养,以“治心名于世。佛教对心理现象关系的探讨,对意识的结构,如六识、八识、五十一心所说以及思维活动理论等,这都是佛教提供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一些重要的论说,值得现代心理学借鉴。
五是印刷术。印刷术一般被称为“文明之母,佛教在这方面起了推动作用。比方说印刷需要纸张,古代佛教有的寺庙就会造纸。唐朝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第五卷《书写》部分,就有对僧人造纸的记载。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第一部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就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就是佛教的经典。自北宋初年《大藏经》雕印以来,先后又20多次刻印,完整地体现了宋代以来中国1000多年印刷术的前进历程。可以说,《大藏经》的刻印,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www.daowen.com)
佛教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
人文社会科学内涵丰富,范围很广,分科很多,这里简要地着重论述佛教与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的关联。
佛教与哲学。我们都知道近代曾经有过讨论,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这种讨论表明佛教的哲学内涵很丰富。佛教的哲学内涵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丰富的,它和儒学、道学等哲学流派的比较,我认为体现在哲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在这方面,佛教可能是超过儒、道两家的。可以这么说,佛教是由印度和中国两个大国的精英写出来的书,它的哲学内涵有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在各宗教各学派中最为丰富的。佛教哲学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性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丰富了哲学内容。佛教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分支,其内容有许多值得分析、借鉴、继承的地方。就中国哲学来说,如果离开了佛教,魏晋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就不完整。
佛教与伦理学。有人说,佛教属于伦理道德型的宗教,很重视道德价值,关注道德责任,重视道德修养。佛教有一套伦理道德学说体系,包括形而上的信仰理论基础、伦理价值、伦理准则、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在中国,佛教的伦理道德经过与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的冲突与融合,逐渐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协调、相适应。同时,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也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佛教伦理道德是既继承印度佛教伦理道德,又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道德,既吸取了儒家伦理道德,也有别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具有独特性的伦理道德体系。
佛教与文学。印度佛教创立以来,为了传布佛教义理,十分重视调动各种文学手段,撰写了大量极富文采的佛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佛教文学。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翻译家把数千卷梵文佛典译成汉文,从而创造了一种融汇梵汉的新文学——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为了普及民间,还采用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作为传布手段,产生了中国佛教通俗文学,如民间佛教故事、志怪小说、变文、诗歌、宝卷等,丰富了中国文学。至于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奇葩——禅诗,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佛教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宝库。
佛教与艺术、美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结合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大力运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以推进佛教的流传。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灿烂辉煌,卓绝非凡。中国佛教保存的艺术遗产,其数量超过儒、道两家,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杰出最巨大的丰碑。在中国,如要全面研究艺术和艺术史,离开佛教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佛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反映和体现了他们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形成佛教审美特征。研究佛教艺术审美理念,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创作的方法和特色,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充实、丰富中国美学的内容。
佛教与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等的科学。佛教的传入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带给中国民间习俗的影响是深广的,对中国社会的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在民间佛教信仰实践方面,烧香拜佛、念佛诵经、许愿还愿、赶庙会、放生、火葬等,颇为流行;在节日方面,相关的有元宵节、中元节等,至于藏族和傣族地区,佛教节日和民间节日更是融为一体了;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重要的有架桥铺路、掘井植树、救灾济贫等义举;在饮食习俗方面,则盛行饮茶、汉地僧人素食,以及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等。研究佛教风俗习惯,研究中国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佛教因素及其影响和作用,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佛教与社会学。社会学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宗教是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佛教在民间拥有最大量的信徒,在精英界也有一定量的信奉者。研究中国佛教实体、组织、结构、特点和变迁,及其社会功能、作用,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上可见,佛教的内容主要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支,研究佛教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载《中国宗教》,2008(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