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公元前,在世界一些地区出现了人类文化的高潮,在地中海伊拉克一带,形成了犹太教和古希腊罗马哲学这些文化潮流;南亚地区,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形成;在东亚地区,道家、儒家学说形成,这在文化界称为“文化的轴心时期。这几个系统的文化,对于后来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它们分别形成在两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佛教是一位叫释迦牟尼的人创立的,这是一位历史人物,他当时是尼泊尔一带一个国家的王子,已经结婚生子,但是很可能对政治不感兴趣,他喜欢探究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方面的问题,所以出家修行。后来他的学说被很多人接受,而且创立了一种宗教,就是佛教。
佛是什么意思呢?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我们要有共产主义的觉悟,佛教它也讲自己的觉悟,并且要帮助他人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人生、世界、宇宙以及人生在世有什么价值,人生的理想、本质和实现理想的道路方法是什么,探讨的是这些问题。总体来说,着重是解脱人生的痛苦。人生来是痛苦的,生老病死就是痛苦,人生都有理想有追求,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你所希望的都能实现,而且人会死亡,这是客观必然。释迦牟尼认为人都有痛苦,如何解脱痛苦,佛教有解脱主义传统,它和儒家不一样。儒家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是以人本主义为传统的,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来考虑一切问题,探讨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自然主义传统,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一切客观事物的本性都是自然的,尊重一切事物的自然、自由和它自身的本性。佛教解脱主义传统补充了中国儒家人本主义传统和道家自然主义传统,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传统。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就不断地传播开来,大约过了一百年,佛教内部发生了分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宗派、宗教、学派、流派,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必然要走向分化,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印度佛教逐步分成了20个派别,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叫做部派佛教。大概过了几百年以后,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叫做大乘佛教,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什么区别呢?大乘佛教主张个人解脱不能离开群众性的解脱,只有大家普遍解脱了以后,个人才能求得解脱;小乘佛教追求的是个人的解脱。我们看到庙里的罗汉,就是追求个人解脱。大乘佛教主张群众性解脱,这就叫做菩萨。菩萨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解脱也要帮助别人解脱,要普度众生,这是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小乘佛教认为佛只有一个,佛不是神,更不是创造世界的主宰,佛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个思想导师,是指引人们求得解脱的一个导师。在宇宙人生的看法上也不一样,小乘佛教认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它的本质不是空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论是人类和客观事物,现象是有的,但其本性都是空的。大乘佛教的发展经过了五百年左右,佛教开始密教化。密教就是认为其修行是秘密的,比如说念咒、心里钻研佛以及一些手势等等,就是秘密的。有了密教以后,就把以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称为显教。显教是要讲出道理,显示出来,把人生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什么痛苦、如何解脱等这些道理讲出来。现在西藏地区就是以密教为主的。
大约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于伊斯兰教的侵入,佛教在印度被消灭了。消灭不是消亡,消灭和消亡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印度没有佛教了。因为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有的寺庙都被摧毁了。佛教奉行和平主义,他们是不抵抗的,很多和尚纷纷跑掉了,去往尼泊尔、中国西藏等地区,不走的话,就可能被杀掉。在19世纪,又由斯里兰卡一个居士把佛教传回了印度。因为当时印度主要是印度教,所以就在贱民(印度的一种等级划分)当中发展佛教,但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作用都很微小。这是佛教在印度的创立和演变的大概情况。
佛教的对外传播
印度的佛教还没有被消灭之前,就开始向外传播了,传播的路线大体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北,一个是向南。向北又分三条路线,从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新疆,一直传到中国甘肃、陕西、河南洛阳这一带,到了中国内地。这条路线传来的佛教,后来都用汉语翻译出了经典,这支叫做汉传佛教,也叫做汉语系佛教。这个系统的佛教后来又由中国向外传播,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这三个地方,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日本,因此,和日本的文化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北传的第二个系统是往北进入中国西藏地区,和西藏当地原来的宗教结合成了藏传佛教,经典是用藏文翻译的,我们一般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后来传到了四川、甘肃、青海以及蒙古、西伯利亚一带,20世纪以来,又传到了欧美。北传的第三个系统,从缅甸往北传到云南地区,特别是傣族地区,那里是用巴利文翻译经典,叫巴利语系佛教。在中国,既有汉语系佛教,又有藏传佛教,还有巴利语系佛教。印度佛教被消灭以后,其主要的内容都保存在中国,所以世界的佛教徒一般称中国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后来印度佛教是通过中国传到世界各地的,这是一条北传的大路线。
向南传到东南亚地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向这些国家传播的内容,和我们云南傣族地区的是一样的,都是上座部佛教,就是主张只有一个佛,而且认为佛是导师,不是神。
现在佛教传到欧美,甚至是世界五大洲,这个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台湾的星云大师,他在五大洲都有寺庙。另一位,我个人看来是河南少林寺的释永信法师,他把汉传佛教推向了世界,这是向外传播的情况。
中国佛教大概在1世纪左右通过西域传到了中国的洛阳,当时有没有传到太原一带,这我不太清楚。起初中国人怎么看佛教的?那时认为它是道术,佛神通广大,有很多神异的功能。有时也把它理解为中国的孔子、周公,不了解佛教所讲的佛是觉悟的意思,是对宇宙人生本质的觉悟,后来慢慢知道佛教原来是这样的。经过不断发展,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很多学派,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很多宗派,有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和密宗等,其中净土宗的创立和山西关系很密切。华严宗主张现象和本质都是圆融的,是相互贯通的。这些宗派的形成,是当时佛教发展的顶峰,中国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都集中在佛教、佛门里面。大家都知道玄奘,他当时在印度被认为是佛教界水平最高的一位,给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佛教在隋唐发展到顶峰,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从顶峰慢慢会走向下坡,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宋朝以后,佛教就逐渐走向衰退。到了明清时期,佛教实际上是很不景气的。进入近代后,中国佛教也不景气。后来就有人提出要改革汉传佛教,提出建立人间佛教,佛教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人间。为什么要提出人间佛教的理念呢?佛教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问题的,不能关在深山庙门里面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现实。人间佛教是当前汉传佛教的主流。这是中国佛教的一方面情况。第二个方面,大概7世纪的时候,佛教传到了西藏,就是藏传佛教,它成了藏族全民族性的宗教,和汉族地区不一样,因为汉族地区有儒学、道教。傣族地区佛教传入的时间大致也是7世纪左右,主要是在云南地区。这是中国佛教演变的基本情况。通过上述三个方面,使大家对佛教的历史面貌有一个大概了解。
关于佛教信仰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是其核心性的文化内涵。信仰分为两个方面,内在信仰和外在信仰。
内在的就是思想性的,佛教内在信仰最核心的是四个字“因果报应。所谓因果报应就是说你做的因,就有相应的结果,善因就得到善果,恶因就得到恶果。佛教认为人的活动分为三个方面,就是“身、口、意。身就是行为、行动,口就是言论,意就是思想,有的时候不一定表现出行动,有的时候表现出行动,这都是由意识支配的。每个人的活动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有三种性质,包括善的、恶的、中性的。中性就是无所谓善恶的,比方说,山西人喜欢吃酸的,浙江人喜欢吃甜的,四川、湖南人喜欢吃辣的,这都是中性的,不涉及善恶。
另外,佛教认为人有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改变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人不仅是现世的,还要追求未来。比方说现世不太好,很痛苦,那还有来世。所以有些信佛教的人,他是不怕死的,认为可以更早地轮回,未来比现世更好。当然,这就涉及灵魂的问题了。报应有三种,一种是现在的报应,叫做现报,你可能前生做了善的、恶的事情,形成了现在的状况,这就是现报。另一种生报,是指生命存在的这个阶段,当下就有报应。比方说,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别人有困难他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当他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可能别人也乐于回报给他;如果一个人是孤家寡人,那可能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对他也比较冷漠,这就是生报。还有后报,社会上有人对佛教的报应理论存在怀疑,为什么许多时候好人境况却不好,坏人生活得却很好?佛教认为,这是还没有得到报应的,还有后报呢。
因果报应思想一般被认为是迷信,但我认为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理论的取向,还是有参考意义的,值得我们参照。一个国家、民族,其国民有因果报应理念好还是没有好?有因果报应理念就知道他做的事情下一步的结果,不是一切都无所畏惧的。有的事情是需要畏惧的,不能去冒犯的。我记得日本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奖后,致答谢词时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他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
佛教的外在信仰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罗汉、菩萨和佛,庙里主要塑这三类像。罗汉是追求个人解脱的,是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菩萨不光是自觉,而且还要觉他,帮助他人觉悟;佛不光自觉、觉他,而且要觉行,非常圆满。这些信仰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一切宗教到不同地域都会发生变化,中国人最崇敬的是菩萨。中国佛教信仰发生变化,后来慢慢形成了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五台山在四大名山中是第一位的,是智慧的文殊菩萨的道场。而山西地区应当说是很有智慧的,包括晋商以及现在文化的繁荣,这种现象与佛教文化的某种联系,值得我们思考。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眉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高。即使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地藏王菩萨曾发宏大誓愿,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第二个方面就是佛指骨、佛舍利、舍利塔等等,这些对佛教徒来说代表了圣物,同时又是崇拜对象。第三是祖庭,就是祖师待过的地方。很多佛教徒一生当中要很多次去朝拜祖庭,所以祖庭也成为佛教外在信仰的一个方面。
关于佛教的哲学思想(www.daowen.com)
佛教和别的宗教不太一样,佛教是哲学内涵最丰富的一个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典籍是很少的。佛教经过了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很多精英人物的翻译传播,佛教的书籍是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宗教、学派当中著作量最大的,这里面融入了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智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第一个概念是缘起论。佛教哲学的核心是缘起论,这构成了其信仰的基础。缘起论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互相结合、相因相对而形成的。不要以为佛教讲的四大皆空、一切皆空是没有的意思,佛教不是这样看的,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不是无,是存在的,是有的空。一切现象都是有的,但是现象本身是空的,这是大乘佛教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佛教认为,事物现象有、本质空。佛教所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解释这个道理。色,就是物质,古代叫气,中国人讲阴阳二气,物质离不开空气,空气离不开物质。“即不是等于的意思,而是相即的意思,色和空是相即不离的,看到有的同时又看到空,两方面看待事物。
第二个概念是因果关系,“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的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结合之下,才能存在。一旦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它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佛教谈因果,也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的。
第三个概念是平等。因果是平等的,善的因得到善的果,反之亦然。每个人做了好事,都会有好报的,人和佛是平等的。这个很不简单,其他宗教教主和一般的信徒不是这样的。佛教认为人人可以成佛,关键看你是不是去努力。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也是平等的。与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也是平等的,没有权力去乱砍滥伐,人和自然也是平等的。
第四个概念是慈悲。慈悲,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慈悲就是与乐拔苦。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同情,就是爱。佛教认为慈悲由自爱出发最后归结为纯粹的爱。佛教的慈悲原则是建立在缘起说和无我说的思想基础上的。缘起说认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存在,因而,每个人都与众生息息相关,这种密切的相关性构成了慈悲的出发点。因此,在佛教中有一种内在的平等机制支持着慈悲学说,而慈悲又能给平等以心灵上的保证。
第五个概念是中道。不仅修行要合于中道,做任何事情,过与不及都不好。譬如日常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分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第六个概念是圆融,就是要圆满融通。几个方面的要素都要贯通,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圆融精神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古今的中国佛教。其深刻的意蕴和独具的价值,对当今世界和全人类而言,都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处理问题的一个很高的智慧。这是佛教的哲学,可以用来解决人类自身的三大矛盾。这三大矛盾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佛教的哲学是不是可以作为这种思想的补充进一步奉献给全人类?我认为是可以的,这样做,只会使世界更加和谐。
关于佛教的伦理道德与文学艺术
一切宗教都是重视伦理道德的,佛教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有三条:一要平等慈悲;二要去恶从善,所有坏的事情不论大小,都不能去做,所有善事都要去做;三要自度度他,自己解脱,也要帮助别人解脱,自己提升也要帮助别人提升,对自己有利也要对别人有利。它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戒律非常多。佛教信徒当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1.不杀生,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2.不偷盗,不公开或隐蔽地擅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不邪淫,尊重异性,不好色思淫,不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4.不妄语,不说假话、大话、虚话,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随便乱说,要句句实言,以诚待人;5.不饮酒,不喝容易刺激和麻痹神经、扰乱心性的饮料,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宁静的心境。这五条整体上有利于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有利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佛教很早从宗教的角度提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值得我们参考。
佛教的文学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
我们现在的很多语言都是从佛教那里借用来的,我们经常说的课程、功课、世界、相对、绝对、烦恼、实际等等,都是佛教的语言,现在我们中国成语的百分之十都是佛教的内容,所以赵朴初生前讲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佛教,中国人可能连讲话都讲不完整。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更是多方面的,自东晋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想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代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盛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的俗文学,一个重要起因就是佛教的经典。唐代的法师经常进行俗讲,就是通俗的演讲,把佛教里面很多经典内容故事化,并吸收中国的传统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对中国的俗文学影响很深。中国小说的体例实际上是学习了佛教的典籍,好多小说的题材是和佛教思想分不开的。《西游记》不用说了,大家都很清楚。《红楼梦》中贾宝玉出家,实际上整个讲的就是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三国演义》开场白,是“是非成败转头空。佛教无论是在题材还是思想内容方面,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都很深刻。关于艺术方面,没有佛教的艺术,中国的艺术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中国古代的建筑现在保存下来的,与佛教有关的很可能是数量最多的。儒家是学术性的,主要是孔庙。孔府不能多盖啊,孔府无非是山东曲阜有,浙江衢州有,别的地方不能随便造,所以建筑数量很有限。寺庙属于宗教,是群众性的,他们有那种愿望,在各地建立寺庙,所以留下来的建筑非常多。这方面山西拥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说,山西就是一个佛教历史博物馆、宗教艺术博物馆,很值得我们珍视,这与历史传统和地理条件都有关系。山西佛教的建筑雕塑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光荣,很多国家没有,有的国家的历史也就是两三百年而已。
据我了解,现在全国的旅游点,三分之一是关于佛教寺庙方面的。洪洞县的一个塔,就是一个旅游点,它养活了几十个职工,所以,佛教景点也给我们经济上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在艺术方面的熏陶作用也是很大的。前几天,在五台山演出的《神州和乐》,我去听了,水平很高,是很宝贵的东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给养。所以佛教的文学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关于佛教的风俗习惯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都受佛教习俗的影响。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佛教的“神物。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首先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并且和尚不参加农田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其次,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也难怪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贡献,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饮茶显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这方面佛教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再说佛教对汉族素食的贡献。素食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往往食素斋戒。《礼记·坊记》有“七日戒,三日斋的说法。但要说成体系、树风格的素食谱,则是佛教的产物。佛教徒称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为“荤,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
当时不吃荤是不吃这些东西,早期的印度佛教教徒由施主供食,给什么吃什么,并不专吃素食。佛教传入中国后,梁武帝时规定教徒均得吃素,武帝本人曾三入寺院,召集僧众辩论肉食之罪过,并敕令禁荤。这样,汉族僧尼在守戒的前提下,发挥才智,创造出各种风格独特的菜谱、菜系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一切优秀的部分都值得我们汲取。当然,也不是说佛教全身都是宝,佛教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否则它就没必要改革了,不要前进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客观的、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佛教,我想这对大家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原载《太原日报》,20100517/24/31,
20100607/2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