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佛教中国:弥陀净土理念与重要宗派信仰的共同基础

佛教中国:弥陀净土理念与重要宗派信仰的共同基础

时间:2024-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昙鸾的学说为后世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佛教中国:弥陀净土理念与重要宗派信仰的共同基础

弥陀净土理念:净土宗与其他重要宗派终极信仰的共同基础

一、净土宗的创立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义旨是以修持者的称名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祈求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宗的创立,始自南北朝,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唐代才真正形成宗派。创宗的代表人物是昙鸾、道绰和善导,他们与山西玄中寺都有殊胜的因缘。北魏昙鸾(476—542)著《往生论注》(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宣扬弥陀信仰的净土学说,并突出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以自力的修行为难行道,以通过他力而往生净土为易行道。昙鸾的学说为后世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唐时代的道绰(562—645)继承了昙鸾的学说,大力提倡口诵阿弥陀佛,专修净土法门。他撰的《安乐集》,本于难行、易行之说,进而立圣道、净土二门。他把凭借自己力量而修行,以臻于觉悟之域的教门,称为圣道门;把凭借他力(弥陀愿力)往生弥陀净土的法门,称为净土门。他强调在末法时代,只有净土法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唐代善导(613—681),系道绰的弟子,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等一系列作品,完备地建立了净土一宗的宗义和行仪。善导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依净土经典的修行,杂行是正行以外的其他修行。正行又分诵读、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其中又有正业、助业的区别,称名是符契阿弥陀佛本愿的正业,其余四种是助业。善导提倡舍杂行,归正行:主修正业,旁修助业。自此以后,此宗行持归为专以称名念佛为主的修行方法。善导在长安光明、慈恩等寺宣扬一心专念阿弥陀一佛名号的净土法门,风靡京城,影响甚大,由此形成了净土宗。我们认为善导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建者。(1)中唐以后,净土宗流行于民间;五代以后,净土宗与禅宗渐趋于合流,进一步深入民间;明清时代,更形成“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民间佛教信仰格局。

中国佛教的净土法门,最早始于东晋时的竺法旷(327—402)和慧远(334—416)。史载竺法旷经常讲诵《无量寿经》的净土学说。(2)慧远曾率弟子123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净土。又传,慧远与十八高贤结白莲社,同修净业。慧远的弥陀净土,重视念佛修持。念佛法门有三:称名、观想、实相。慧远修持的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而非称名念佛。因慧远修持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又传结白莲社,故后人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这从弥陀净土信仰的层面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是实际上以行持称名念佛为主的净土宗,与慧远净土信仰的修持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

严格地说,净土宗并非宗派,而是一种思潮,一个学派。因它既没有师资授受的传承法系,也没有严密的僧团组织,只是到了南宋时代,才有天台宗人四明宗晓仿效其他宗派,为净土宗立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六祖之说。(3)后来四明志磐又删去宗,增承远、延寿,立莲社七祖说。(4)明清以来,莲社祖师又不断地有所增加。在上述净土宗的祖师系列中,没有出生与行化于北方的昙鸾和道绰的地位,可能与盛行于南方的天台宗人确立净土宗祖师的视野、视角、尺度有关。但是也有净土宗人,专门以持称名念佛为标尺,立昙鸾、道绰、善导、法照、少康为净土五祖;清初净土宗僧实贤思齐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最初三祖,其说影响颇大。

二、净土宗思想的特质

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的思想,中国净土宗人提出的极乐往生和念佛往生两说,体现了该宗思想的基本理念与特质。

极乐往生是说众生离开现实世界时,会往生于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极乐净土是离开迷妄世界的、无生灭变化的世界,位居众生所处世间的西方,相距十万亿佛土。极乐净土,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梵殿宝塔,肃穆庄严,环境优美,幽雅清静。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在众生中说法。人死后,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能享受到诸多的快乐和好处,如身上会有佛的三十二相,庄严美妙;又具有神通法力,无所不能;心境清凉舒畅,欢悦安稳;虔诚供养弥陀佛,即能开启觉悟。彼岸极乐世界彻底摆脱了人世间的一切烦忧与痛苦,是净土宗人渴望的最高理想境界。

念佛往生说,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方法,即是通过念佛的名号而往生。《阿弥陀经》称,若人一心系念一佛的名号,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光明,如此念念相续不断,就能在定中见佛,并往生佛国。中国净土宗人更以念阿弥陀佛为修行法门,提倡专诚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善男信女若能岁岁月月如此坚持不懈,则可望于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现在其前,其人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是忆念所皈依的佛。净土宗人称名念佛的内涵有三:一是以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为忆念对象,称阿弥陀佛有诸相好威仪,巨亿光明,寿命无量,且在为众说法。众生若能尊崇、称颂、皈依阿弥陀佛,就会与佛产生感应,佛浸润众生的内心,众生即由此而醒悟。二是持名,念佛名字,以使修持者意志纯诚,除诸妄想,达到一心不乱、欢愉安定的境地。可以说,执持名号,念念是佛,不劳观想,不用参究,方便直捷,极为简易。三是把念佛法门与祈求往生净土的思想结合起来,为称名念佛的修持提供神圣理想的支撑。

净土宗念佛往生法门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方法简易,境界美满,即以极为简便易行的修持方式而获得最高预期的胜果——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从行为学来说,花较小的心力而得到极大的收获,是最为成功的行为,也是众人所期盼的。正因为如此,在古代中国,阿弥陀佛成为佛教信徒普遍渴望仰慕的对象,极乐净土成为民间信仰的普遍归趣。

西方极乐净土信仰,不仅广泛深入民间,为平民所奉持,而且对社会上层知识精英也颇具有吸引力。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士,在晚年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中表白平生志行“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他还专言冥报净土,为此而重修洛阳香山寺,结香火社,修持佛事,以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又如近代杨文会居士,常自称“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以弥陀净土为归宿,虔诚笃修净土,数十年从无间断。从白居易到杨文会的事例表明,西方极乐净土信仰不仅是广大平民信徒情感慰藉的需要,也是部分知识精英为缓解死亡痛苦所做的宗教理性抉择的结果。

三、弥陀净土理念是中国佛教终极关怀的共同基础(www.daowen.com)

中国佛教各宗派一向重视念佛法门,而且采用的念佛法门,也都和持名求生净土的思想相结合。这是对印度佛教念佛法门的重大发展。

净土宗与其他宗派在净土信仰上的最根本差异,是修持成道方法的不同。天台、三论、华严、禅等诸宗,主张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往生净土,即以自力成道的方法,自力往生。净土宗则主张以教主阿弥陀佛的救度为成佛之道,是采取他力信仰以成道的方法。

虽然净土宗与其他宗派在修持成道方法上不同,而且在佛身、佛土的具体论述方面也有所不同,但是往生极乐净土几乎是中国佛教绝大多数宗派的共同追求,极乐往生是中国佛教终极关切的主流信仰。如,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撰《无量寿经义疏》,论述了净土法门。又如,天台宗创始人智撰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和《阿弥陀经记义》等,阐扬弥陀净土思想。后来,天台宗学者四明知礼的弟子神照本如还慕净土行仪,结白莲社。明末灵峰智旭遍涉诸宗,而以天台为主,行愿则专在念佛往生。他撰《弥陀经要解》,用天台宗思想诠释净土义理,又选辑《弥陀要解》和《西方合论》等多种著述,成《净土十要》,以弘扬往生净土信仰。再如,北宋时律宗学者灵芝元照博学群宗,深究南山律宗,也撰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和《阿弥陀经义疏》等,与其弟子道言一同兼修净业。

至于禅宗,力主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而作为宗教,过分偏执于自力,不讲求助于神力(他力);过分偏重自心解脱,不祈求往生彼岸世界,亦易产生流弊。五代以来,禅宗日益与以他力追求彼岸世界的净土信仰合流。五代末,禅宗法眼宗巨匠永明延寿(904—975)盛倡禅净合一同修,赞扬持名念佛法门,且一心念佛,一意修持净业。宋代曹洞宗人长芦清了,著《净土集》行世。宋末元初临济宗人中峰明本,通禅、净、律、密,到了晚年专修净土。明末禅门宗匠憨山德清也力主禅净一致,念佛参禅兼修。

中国佛教崇奉往生净土信仰,尤其是热衷于往生弥陀净土信仰,不是偶然的。从宗教理论、思想体系的构成来说,一般而言,其构成要素有三:一是分析、论述现实人、现实社会、现实世界,通常是做负面的否定性的判断、论定;二是预设理想未来、理想人生、理想境界,通常是描绘为极其美好、崇高而神圣;三是设计由现实通往理想,实现人的转化、提升、飞跃的道路、方法、手段。净土宗的弥陀净土学说较之其他各佛教宗派来说,其理想极为美妙崇高,而实现理想的方法又极为直接简易,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仰魅力,禅宗等宗派之所以能容受吸纳弥陀净土信仰的内在思想原因,似即在于此。

[原载《学术月刊》,2004(11)]

【注释】

(1)详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四章“隋唐之宗派第七节“净土宗。

(2)详见《高僧传·竺法旷传》。

(3)详见《乐邦文类》卷3。

(4)详见《净土立教志》,见《佛祖统纪》卷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