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经贸论坛推动宁夏回族风情游的开发研究
宁夏大学 王琳瑛
回族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宁夏是中国的回族之乡,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被誉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11月:宁夏总人口为630.13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34.77%;就全国范围来看,宁夏回族人口数排名居于首位,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20.53%[1]。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所谓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2]。回族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回族的婚嫁、节庆、饮食、服饰、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娱乐等民俗旅游资源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能吸引异国他乡客人的特色旅游资源。宁夏浓郁的回乡风情,对于开发民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中阿经贸论坛的成功举办,更是宁夏回族风情游深度开发的助推器。
一、宁夏回族风情游的现状分析
宁夏目前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回族风情游”,比如参观游览清真寺、中华回乡文化园,但是旅游项目总量较少、单调乏味,从文化特色的表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缺乏深度,文化品位不高,归纳如下:首先,从内容上看比较单一,对民俗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宁夏的许多清真饭店,就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民族文化来包装,和其他地方比较,看不出有什么特色;参观游览清真寺仅停留在“溜一圈”的表面状态,没有配备资深专业讲解人员讲述伊斯兰宗教知识。其次,从旅游开发上看层次肤浅,对回族民俗资源开发的文化品位亟待提高。回族民族艺术瑰丽多姿,民族工艺品种类繁多,如回族的八宝茶,是知名度很高的特产,可商店出售的八宝茶,包装不够精美,谈不上任何文化品位。再如回族服饰,款式陈旧、布料质地粗糙,有“地摊货”之嫌,民族服饰不够精致,品牌意识淡薄。再次,回族民俗旅游项目创新意识不够,民俗旅游活动的策划还存在随意性。“遍地开花”“一哄而上”式的重复建设行为一直是中国大多数民俗旅游开发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回族民俗旅游在项目开发上也存在模仿之风,相同或类似的活动与全国某些地区的民俗旅游活动雷同,这样就必然破坏游客的旅游审美体验,引起游客的反感,降低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另外,宁夏对民俗旅游的规划还较薄弱,制订宁夏回族风情游的总体规划是旅游部门的核心工作之一。
二、中阿经贸论坛带来的发展机遇
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是丝绸古道的要塞和中阿文明的交汇地之一,回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中阿双方友好交往始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中阿经贸推动旅游合作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宁夏、新疆、甘肃等省区同中亚、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迄今为止,在宁夏银川成功举办了两届中阿经贸论坛(具体情况见表1)。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之后,宁夏旅游局分别与埃及旅游部、摩洛哥旅游部签署了旅游业战略合作协议,宁夏国旅还与埃及WALEED旅游公司签订了共同开辟中国(宁夏)阿拉伯旅游市场协议。2012宁洽会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即将在宁夏银川举办,诸上历史性的机遇必然为中阿旅游合作搭建平台,为宁夏回族风情游深度开发和推广宣传带来无限空间。
表1 中阿经贸论坛概况汇总
资料来源: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http://www.casetf.org/。
三、宁夏深入开发回族风情游的优势条件
(一)回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民族,素有“回回遍天下”的说法。回族人口主要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宁夏是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全区回族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吴忠市、灵武市、青铜峡市、同心县、固原市的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泾源县、彭阳县,其中泾源县回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7%以上。宁夏回族风情人文优势独特,回族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宗教信仰相同、生活习俗相近、文化认同度高,“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阿拉伯世界乃至国内外其他地区这无疑是民俗旅游资源独特的魅力所在。此外,“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形象日渐清晰,宁夏“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陵),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的独具一格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更为宁夏回族风情游烘托出了无可比拟的宏观背景。
(二)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宁夏在新亚欧大陆桥中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中枢位置,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区位优势明显。宁夏地处中国东西轴线的中心,交通十分便捷:包兰、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贯穿全境,增加了至广州等处的列车,加强了与南部和沿海地区的联系,2011年12月25日银川新火车站通车,银西铁路预计今年开工建设;已建成10多条国道、省道干线和100多条县乡公路,高速公路连接各市县(区),所有市、县(区)可在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公路密度、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通达率位居西部省区前列;银川河东机场扩建、中卫香山机场和固原六盘山机场稳步运营,航空客运开通了银川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乌鲁木齐、香港等十几个大中城市的航线,2011年4月20日银川—昆明—迪拜国际客运航班开通,2012年3月24日银川—首尔的航班开通;水运方面启动了黄河上游甘宁青三角黄金水上运输线。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年末铁路通车里程1029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4506公里,比上一年增长8.8%;高速公路里程1306.4公里,比上一年增长12.7%;机场旅客吞吐量337.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4.9%[3]。宁夏在内外两个层次的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初步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辐射周边省区的高速运输立体网络。随着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进,必然带来更大的旅游商机。
(三)客源市场逐年扩大
2007~2011年五年内,宁夏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及总收入逐年递增(具体数据见图1)。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141.54万人次,同比增长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52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区国内旅游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4]。2011年宁夏的国内客源分布:来自宁夏本地的游客占总人数的47.6%;来自西北地区(除宁夏)的游客占20.5%;来自华北地区的游客占14.8%;来自东北地区的游客占1.8%;来自华东地区的游客占7.1%;来自华中地区的游客占4.3%;来自华南地区的游客占0.9%;来自西南地区的游客占3.0%[5]。
近年来,日本、美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业已成为宁夏入境游主要客源地。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即将召开,全世界57个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拥有15亿人口、2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是中国也是宁夏海外游客潜在的消费群体。由此可见,宁夏的国内外客源市场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宁夏回族风情游必然是宁夏扩充国内外游客的新的吸引点。
图1 2007~2011年宁夏接待海外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及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总收入汇总图
资料来源:《2007~2011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四、宁夏回族风情游深度开发对策
(一)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1.精心打造回族“农家乐”
现代都市蜗居者生活节奏较快,渴望回归自然、释放压力,“农家乐”休闲旅游方式异军突起。开发主体鲜明的回族家访线路,让游客“到民间去旅游”,到农村回族家里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原汁原味的回族特色农家生活。让游客在拥抱大自然、领略回族乡村田园风光的同时放松身心,愉悦精神,到回族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在回族家访选址方面,要选择回族风情质朴淳厚、交通生活比较便捷、回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纯”回族村落,比如永宁县纳家户、灵武市中北村、吴忠市穆民新村、泾源县冶家村等。在设计回族家访的体验活动时,要懂得“留白”,既要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吸引旅游者,又要给旅游者留有参与的空间,比如让游客参与制作馓子、学唱“花儿”、学习剪纸、木球比赛、观看“掼牛”、娱乐“踏脚”、欣赏回族武术等活动,充分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奇求异的参与愿望。
2.全面提升中华回乡文化园的知名度
永宁中华回乡文化园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唯一以展示、弘扬回族、伊斯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景区。目前中华回乡文化园的一期项目的主体大门、大团结广场、中国回族博物馆、回族民俗村、金色礼仪大殿、阿依莎宫、曼苏尔宫清真餐厅、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大院全部落成。2008年开园以来,景区营业收入、门票收入及接待游客人次呈增长趋势(见图2),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工程已被列为宁夏“十二五”期间旅游重点建设工程,占地面积700亩,总投资5.6亿元人民币,将建设回族民俗博物馆、中阿文化交流中心、水上剧场等项目。要借鉴深圳“锦绣中华”等范例,进一步以发掘、抢救、保护、弘扬回族文化,展现地域文化旅游特色为宗旨,把中华回乡文化园打造成为全国的王牌景区,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让“华夏永宁纳福千家万户,朔方久安集贤五湖四海”享誉国内外。
图2 中华回乡文化园2009~2011年经营状况
资料来源:中华回乡文化园统计数据。
3.参观清真寺赏回族建筑风格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古老历史的见证。回族的先民来自域外不同的国家和域内不同的古代民族,他们在共同的宗教信仰中,在同汉族的长期杂居和通婚中,主动接受了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创造性地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和交融,在中国土地上诞生了新型民族共同体——回族。由两种文化的结合和交融而形成的回族文化,表现出有别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审美价值观。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穆斯林经济和文化的集中荟萃圣地。在宁夏全区6.6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各类大小清真寺4200余座,其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是银川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和同心清真大寺。银川南关清真寺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是传统的中国殿宇式建筑风格、同心清真大寺则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可以将三种风格迥异的清真寺串联成一条旅游线路,满足特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二)拓展节庆旅游活动
1.开展回族婚俗旅游活动
婚礼是人生仪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回族婚礼多数选择在星期五(聚礼日)。回族定亲称“定茶”(亦称道喜,定小亲),在宁夏南部山区称“说色俩目”。女方家喝了“定茶”后,男方择日定亲或定大亲,回族民间称“插花”。结婚前三天,带上10~12个半斤重的大蒸馍和整只羊,到女方家送“催妆礼”。结婚当天,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扯脸)、洗“大净”称作“离娘水”。结婚之日,请本坊教长或阿訇来主持婚礼,并为新人诵读《古兰经》选段,念祝贺经文,俗称“尼卡哈”仪式。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也是婚礼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礼上有耍公婆的习俗,还有闹洞房习俗,如同汉族的婚礼,图个吉利喜庆。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云南等地的彝族、苗族、侗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已经取得成效,宁夏回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尚处在探讨阶段,相关部门应该整理回族婚俗资料,包装设计参与性较强的回族婚庆游,能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早填补市场空白。
2.举办中国清真美食节(www.daowen.com)
饮食是人类共有的行为之一,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宁夏平原的回族食物主要以大米、面食为主,形成了喜吃面食并以制作独特的面食而颇具特色。首先,制作精细的回族面食,成为回族清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油香、花花、馓子、锅盔等油炸食品、烙蒸食品及手擀面为最。其次,宁夏回族的牛羊肉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如羊杂碎、羊肉泡馍、手抓羊肉、碗蒸羊羔肉、爆炒羊羔肉、烤羊腿、炸羊排、烤羊背、羊羔头、牛蹄筋、香辣羊蹄、烩羊肉、炖羊脖、羊肉串、酱牛肉等。2010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上,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分别与新西兰、澳大利亚清真食品认证机构正式签署了《清真食品产业标准互认合作协议》;阿中经济文化联合会副主席艾哈迈德代表海湾六国与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负责人签署了《清真(Halal)食品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味着宁夏清真食品第一次拿到了“国际通行证”。此外,中国烹饪协会为银川市颁发了“中国清真美食文化之都”牌匾,这些都为宁夏清真食品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发掘回族饮食文化是弘扬宁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自治区旅游局应每年策划“中国宁夏清真美食节”,为宁夏百种回族菜肴和特色回族面点搭建宣传平台,以极具宁夏民族特色的回族菜系为依托,通过“舌尖上的宁夏”推动宁夏回族风情游的全方位发展。
3.唱响六盘山“花儿”节
宁夏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是“山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宁夏回族山花儿”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宁夏文艺工作者以“山花儿”的基本曲调和回族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的内容改编创作的“花儿”歌剧《马五哥与尕豆妹》、“花儿”歌舞剧《曼苏尔》及有时代特点的“花儿”歌曲,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回族民间艺术,取得了佳绩,涌现出了不少年轻的“花儿”歌手。从1998年8月开始的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已先后举办了六届。2002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摄制组到西吉火石寨风景区拍摄“回族花儿”。2002年,海原县也举办了西部花儿会。宁夏花儿又主要在六盘山区传唱,政府应积极引导大众传唱花儿,举办一年一度的“六盘山花儿大赛”,打造“六盘山花儿”品牌。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让游客“听花儿、唱花儿”,感悟“花儿”艺术,宣传宁夏的回族文化,展示民俗旅游的活灵活现的精髓。
4.策划“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回族三大节庆主题活动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开斋节”“古尔邦节”与“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少数民族的节日都已成为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相应的节庆活动备受游客的青睐。中华回乡文化园可以在三大节日来临之际,举办盛大的园艺节庆活动:观看专门编排的情景剧或3D纪录片,帮助游客了解“开斋节”“古尔邦节”与“圣纪节”的由来;品尝美味可口的回族节日食品,吸引游客购买馓子、花花、油香等清真食品;兜售精美的回族风情节庆旅游商品,加深游客对回族民俗的印象和理解。
(三)重点开发回族风情旅游纪念品
首先,宁夏回族服饰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文化载体,沉积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习俗的内涵,开发潜力极大。回族群众在同汉族长期杂居的社会生活中,既继承了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又接受了汉族主流服饰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和保持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服饰习俗,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回族服饰的清洁美源于伊斯兰教教义,回族男女穿戴黑白服饰,显得素雅端庄,在中国服饰文化体系中,树立了简朴素雅的民族审美服饰形象。自2006年起,银川市政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开展了回族服饰的研发工作,大力抢救、发掘回族服饰文化。本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采取自主研发的方式,开发设计生产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回族日常生活服、演艺服、职业装、学生装、儿童装、婚礼服、礼服七大系列的回族服饰。在此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将伊斯兰元素融入到旅游商品的回族服饰中,创精品服饰品牌,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
其次,回族绣花是宁夏回族妇女擅长的一种群众艺术,在中国各民族普遍流行的刺绣艺术中,回族刺绣以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7年,宁夏回族刺绣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族刺绣造型生动优美,色彩明快丰富,图案内容多以牡丹、莲花等花卉,桃、杏、石榴、葡萄等果实,鱼、鸟、兔、羊等动物作为表现对象,配之以卷草纹、枝蔓纹、回字纹、曲线纹等纹饰,用对比鲜明的红、黄、蓝、白、黑等色线相搭配,挑针绣出鲜艳明丽、质朴自然的绣品。据此可以研发手帕、桌布、杯垫、靠枕、窗帘、挂件、针扎子等日常家居用品和车饰用品,使之成为宁夏回族风情纪念品的亮点。
再次,宁夏回族剪纸,多在婚嫁喜庆活动中用来做窗花,或在炕头、床壁、箱柜上张贴悬挂,或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自娱自乐。内容多以花卉、动物、鱼虫等为主,也有表现回族抓髻娃娃的剪纸。回族剪纸造型生动、构图饱满、剪线流畅、疏密有间、情趣盎然,与临近陕西、甘肃的民间剪纸相比,更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北方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近几年来,回族剪纸的题材、内容有很大创新,剪纸作品更能反映社会、贴近生活。银川市西夏区成立了剪纸协会,充分发挥回族剪纸艺人的艺术特长,在镇北堡华西村开办剪纸艺术学校,培养回族剪纸艺人,大力发展剪纸艺术。随着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回族剪纸开始从家庭走向市场,除了塑封剪纸、摆台挂件等旅游商品外,还应该将蕴含回族风情剪纸运用到宾馆饭店等旅游场所的装饰中,传承发展回族剪纸艺术。
最后,汤瓶、盖碗茶、口弦、牛头埙等也是回族风情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丰富资源。
(四)主推“印象回乡”回族风情歌舞剧
真正意义上的回族戏剧和歌舞,发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如取材于宁夏回族民间故事的花儿歌舞剧《曼苏尔》。近30年来,特色鲜明的回族舞蹈作品也不断展现在舞台上,如《洗礼》《汤瓶》《回之韵》《回族姑娘》《阿伊莎的婚礼》《月上贺兰》等。其中最新版的《月上贺兰》已经是第五次改编,多次荣获国家大奖,累计演出300余场。今后应该在“回族音乐文化研讨会”的推动下,在舞技、舞美、服装、灯光、场景等方面着力编排更优秀的回族原创歌舞剧,打造类似“印象回乡”的系列回族风情精品歌舞剧,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增强宁夏回族风情游的神韵。
(五)加大阿拉伯语导游服务人员的培养
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同心阿拉伯语学校目前承担着培养阿拉伯语人才的主要任务。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2011年建立,力争经过8年左右的建设,使学院真正成为“宁夏高层次阿拉伯语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文化交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中阿经贸论坛的成功召开,对阿拉伯语人才需求剧增。要想深入开发宁夏回族风情游,对阿语导游服务人员的培养更是紧迫。当前培养阿语人才的学校太少,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量。自治区政府部门应创办新的阿语高等院校,加大各类阿语人才培养,为中阿商贸游客、中阿观光游客提供语音翻译服务。
结 论
回族与阿拉伯民族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宁夏的回族特色非常适合阿拉伯人。中阿经贸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宁夏回族风情游拉开了国际国内同步发展的大序幕。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宁夏实施旅游兴区战略,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黄金发展期初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挖掘宁夏丰富的回族风情旅游资源,采用文化精致化的手段深度开发回族风情游产品,提高其品味和层次是宁夏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用经贸来带动旅游是当前中阿双方发展旅游合作的必经之路,相信随着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的召开,宁夏回族风情游必然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贺吉德:《宁夏文化与旅游》, 2010年导游证年审培训讲义, 2010年。
[2]梁向明等:《宁夏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马林、孙丽坤:《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论》,民族出版社, 2007年。
[4]潘梦阳:《宁夏胜览》,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3年。
[5]齐岳、何建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6]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青岛出版社, 2001年。
[7]陶雨芳:《对开发宁夏回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些思考》,《回族研究》, 2002年第1期。
[8]王亚勇、郭永龙:《宁夏旅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年。
[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
[10]《2009年上半年宁夏国内旅游形势分析》, http://www.nxta.gov.cn。
【注释】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
[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4页。
[3]《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 2012年。
[4]《2012年一季度全区国内旅游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 2012年。
[5]《2011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 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