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战后国家伊拉克取得经济成效
——中国与伊拉克石油合作的实证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月琴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东地区是中国政府和能源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国内能源稳定的供给地,这个地区多战乱,政治和安全环境不稳定,中国第一(沙特)、第三(伊朗)大石油进口国就来自这个地区,伊拉克则是中国第六大石油进口国,从石油可获量分析,中东的油气资源是中国未来数十年内最为重要的来源地之一,故从战后国家的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看,伊拉克投资市场就显得十分必要。
伊拉克是中国能源合作战略中取得收益较大的国家,中国不仅进口它的石油,而且也进入了其石油开发领域。2008年、2009年中石油连续中标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鲁迈拉油田和哈·法亚油田,凸显其积极拓展海外油气资源的决心,是中石油海外战略的体现,获取和掌控更多的海外资源,为将来在伊拉克进一步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石油正在向国际能源公司转变,竞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是海外发展战略的一次实践[1]。
经过2009年两轮竞标,尤其是在12月11日伊拉克第二轮油田对外招标结束之后,中石油集团已经被称为“在伊拉克运营的最大的外国能源公司”[2],中石油一跃转身成为在伊拉克运营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表明其投资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现有的全球石油利益格局。谁能想到,仅仅在两年前,悲观情绪还笼罩着中国的石油圈,不少人认为伊拉克资源早被西方国际石油公司“锁定”,“走出去”不足20年的中国石油公司充其量只是配角[3]。现如今,中国石油企业实现了开发伊拉克石油上游领域的梦想,在伊拉克的投资地位相对提高,中石油在国际资源开发领域站住脚是一个战略性突破,它以企业身份参与伊拉克石油开发项目,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作出了贡献,在客观上担当起国家石油外交执行者的角色。
当今在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中,能够向外资开放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中国企业能在伊拉克资源市场立足,几乎可以说是抓住了最后难得的市场机会,若再不放大胆子进入,就与机会擦肩而过了,抓住机会就等于赢得了主动权。在伊拉克战乱频仍、暴力冲突持续不断的背景下,开采伊拉克石油确实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如果因为规避风险就放弃则意味着失去不可多得的机会,作出这样的决定的确需要战略家的魄力。
二、确保中国的成品油供应多渠道
中石油之所以勇于薄利开发伊拉克油田,是基于战略眼光使然,放眼于中资企业可立足于一个坚固的基础,看好伊拉克未来的能源空间前景、发展潜力及长远目标。另外,“走出去”掌握更多的国际油源符合中国的油气发展战略,也是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积极举措,有助于中国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减少原油油源的单一依赖,保障中国的成品油供应多渠道,必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2008年中石油中标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开始,3年多过去,今朝再看中石油与伊拉克石油合作的时候,已经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海外石油战略布局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伊合作找到合时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显现。
三、中资企业在伊拉克的石油投资取得突破性成效
中石油在伊拉克最大的一笔投资开始进入成本回收期。2010年12月25日,在中石油、英国石油公司和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组成的鲁迈拉联合作业机构的通力合作下,提前实现了对鲁迈拉油田原油初始产量提高10%的IPT目标(原油初始产量目标),兑现了联合体当初向伊拉克政府的扩产承诺,同时具备了启动投资回收程序的必要条件,实现了投资方和资源国利益双赢的格局[4]。2011年6月,装载有中石油伊拉克鲁迈拉项目提取首船200万桶(27.7万吨)投资回收原油的九华山号超级油轮抵达中国最大的原油码头大连港,这是中石油投资鲁迈拉油田以来首次获得报酬,这200万桶巴士拉轻质原油主要销往国内炼油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夏季国内炼厂原油供应的紧张压力[5]。中石油在伊拉克项目首船原油运回中国后,使鲁迈拉项目成为伊拉克第一轮和第二轮国际招标项目中,第一个实现提油及开始成本回收的项目,也是中石油在伊拉克所有服务合同中第一次提油,这被认为是历史性的突破,之后,将迈入滚动高效发展阶段,展现良好的回报预期。
实现国际业务持续发展一直是中石油的海外油气战略目标,就此而论,中国石油企业的开拓魄力在伊拉克有了回报,在开发伊拉克市场的艰难过程中,中石油最终拿下开发伊拉克大油田的订单,尽管利润不高,但前景稳定并看好,同时,为中国掌控更多的海外油气资源站稳了一个基地,以及在保障国内油气市场安全稳定发挥了作用。中国前四大石油企业,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团已全部涉足伊拉克,进入更加理性的轨道,它们有效落实“走出去”国家战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彰显了中国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投资战后国家的重要启示
投资战后国家一直属于一种高风险,现在中资企业投资伊拉克取得可喜的成绩,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看好伊拉克未来发展潜力。
据估算,到2030年,中国将每年需要进口1090万桶石油,占其石油总消耗量的77%,其中一半预计将从中东进口,伊拉克仅占其2004年中东进口量的7%,因此还有增长的可能和空间。此外,增加来自伊拉克的石油进口,可以帮助中国改变目前严重依赖沙特、阿曼和伊朗的局面,实现供油来源多样化[6]。
启示之二,胃口不能太大。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获得米桑油田开发合同,曾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从中我们应该汲取教训。2009年6月,在伊拉克首轮油气田服务合同对外竞标中,以中海油牵头的财团参与了米桑(Missan)油田群的服务合同招标,因双方在报酬方面产生较大分歧,竞标没有取得成功。当时,中海油希望从额外生产的每桶石油获得21.40美元的高收益,但伊石油部只同意额外生产的每桶石油支付2.30美元,差距太大,因此,中海油便拒绝了伊拉克就经营米桑油田区提出的条件[7]。
2010年5月17日,中海油最终痛下决心,接受伊拉克政府较低的报价,从而获得开发和生产拥有25亿桶石油储量的伊拉克米桑油田群的服务合同。该合同是中海油与土耳其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同签署,开发油田数量达3个,分别是巴扎甘油田(Bazergan)、阿布格勒布油田(Abu-Gharb)、法卡油田(Fakka)。合同期限为20年,签约公司承诺在6年内将米桑油田的日产量增加至45万桶,一旦日产量在目前水平上提高10%,签约公司将获得每增加一桶2.3美元的服务费[8],并将通过成本回收机制收回其用于增量石油生产的支出。根据合同,中海油作为经营方持有63.75%的股权,土耳其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TPAO)持有11.25%股权,伊拉克钻井公司持有25%的股权。以低价优势获得开发伊拉克油田的合同,也是一种成功,毕竟世界石油资源可供开发的已经十分有限。
中石油本着国际化经营思路,与英国石油公司、法国石油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以及土耳其石油公司联手合作,实现国际化经营,是确保规避风险的有效运作方式。
启示之三,尊重所在国家的法规。
伊拉克中央政府坚持全权处理石油问题,中石油在与伊拉克石油部谈判时,曾经受到过此类警告,“千万不要投资库尔德”,伊中央政府认定库尔德自治区未经中央批准,擅自越权出售其辖区内油田勘探、开采权,并早已下令任何外国石油企业不得与库尔德自治区合作勘探、开发油气田,否则伊拉克石油部将不会与之合作。在法律上,伊拉克中央政府不承认库尔德人签署的任何开发库尔德地区石油的权力,但库尔德人却我行我素,不把中央政府的权威放在心上。中石油没敢轻举妄动,尊重了伊拉克政府的潜规则,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集团)却出了问题。
2009年6月24日,中石化宣布,其下属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总部位于瑞士的阿克达斯(Addax)石油公司达成现金收购协议,以每股52.80加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全部股份。据悉,中石化收购总价为82.7亿加元,相当于72.4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国际上从以往被收购的角色,逐渐变成资产的收购者,这种转变也是一种大胆尝试。但是,中石化集团还没有来得及高兴,麻烦就降临了,收购瑞士阿克达斯石油勘探公司可谓犯了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大忌,给公司获取伊拉克其他油田合同带来了障碍,因为在收购之前,阿克达斯公司已经与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政府签署石油合同协议。伊拉克石油部明确宣布,库尔德自治区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署的合同均属非法,凡是擅自与库尔德地区政府签署石油合同的国家或公司,都将丧失参与伊拉克石油部组织的竞标机会,中石化因此受到伊拉克政府的惩罚。
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团也参与了2009年伊拉克第二轮油气竞标。但2009年6月,中石化因收购在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采油的阿克达斯石油公司(Addax)[9],而惹恼伊拉克中央政府,被断然取消参与竞标的资格。此前,中石化已经失去了参与开发伊拉克祖拜尔(Zubair)油田的良机。这是教训。
启示之四,除石油领域合作外,还可以有基础设施、农业、劳务等领域的投资。
伊拉克战争后,中国企业多选择进入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经营项目,主要原因是这里的环境比较有保障,局势比较稳定。在伊拉克宪法的保障下,库尔德人在库尔德自治区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相对独立自主地掌握库尔德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较早进入伊拉克的中国企业主要有四家,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三泰电子技术公司和苏州中建材工程公司,这四家公司的大部分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都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斯坦地区从事项目工作。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伊拉克代表处总部设在北部库尔德斯坦地区苏莱曼尼亚省,于2004年在苏莱曼尼亚注册成立。该公司从北到南共设有4个办事处,目前有中方员工约70人,本地员工约250人。中南部的办事处设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于2007年4月注册成立,目前有员工20多人,其中常驻中方员工4人,中方辅助员工4人,本地员工20人左右。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吸收当地的劳工,有利于融入当地社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驻伊拉克战后重建市场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目前已有包括GSM、CDMA、固网交换机、接入网、光传输、数据通信、业务与软件、无线终端等多种产品,在伊拉克实现了规模应用。华为设备在伊拉克的服务人口超过400万,约占伊拉克全国人口总数的15%,极大地提高了伊拉克的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华为公司为伊拉克累计培训了超过1000人的本地工程师,不仅给当地培养了大量的通信人才,还招聘了250名以上的当地员工,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促进了伊拉克经济的发展。此外,华为公司还累计邀请了300多伊拉克人到中国参观、访问和参加培训。(www.daowen.com)
华为公司拥有在伊拉克全境进行工程安装的实力与实施经验,无论是从销售规模,产品应用,还是工程实施能力与经验,以及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华为公司均是实力较强的电信设备供应商[10]。
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自1999年进入伊拉克市场,作为首家进入伊拉克市场的中国通讯企业,该公司与伊拉克通讯部、通讯部直属的伊拉克通讯邮电总公司(ITPC)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伊拉克战前承建了由首都巴格达到北部、南部及约旦边境的3条大传输骨干网,提供了总容量为30万线的数字交换机产品,占当时伊拉克全国交换容量的1/3。
2003年,该公司作为中国通讯公司,冒着伊拉克战争炮火硝烟的危险,与伊拉克通讯部签订了数万线的交换扩容项目,SDH传输项目,为参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打下了基础。2004年、2005年,该公司与通讯部签订了数个交换备件、传输备件项目,用以维护战前该公司的设备,合同额近千万美元,该公司还向纳杰夫当地政府赠送了1万线CDMA WLL设备及终端产品,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又另外采购了1万线设备和终端产品,合同额近500万美元,这也是经由中兴公司首次将CDMA无线通信技术概念推广到伊拉克市场。
目前,中兴公司已经成为伊拉克通讯部最大的设备供应商之一,除了伊拉克通讯部之外,该公司还与伊拉克各省政府、石油部、科技部、内务部有密切的合作,项目几乎遍及伊拉克全部省份,尤其是该公司的交换和CDMA产品已成为伊拉克各省制定采购的名牌产品。
3.杭州三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三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医疗器械、软件开发、通信以及其他民用产品开发及贸易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公司总部设在杭州东部软件园。该公司主要市场在中东地区,它在也门萨那、伊拉克北部城市苏莱曼尼亚和埃尔比勒设有办事处和服务中心。
三泰公司在苏莱曼尼亚省建有常驻机构,可支持在伊拉克全境的医疗设备销售、网络、上门等三个级别的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目前在苏莱曼尼亚已顺利安装8台CT,1台MRI,以及多台CCU,并为该地区卫生部培训了近50名专业医生以及技术人员。该公司在伊拉克积累了丰富的安装、服务经验,并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安装维护技术队伍。
三泰公司一直致力于打开通信产品海外销售市场,为海外客户介绍国内的优秀产品,特别是智能卡系列产品,该公司已成为ASIACELL、MYDIA和KOTEL等海外知名通讯公司伊拉克地区的长期供应商,并在当地拥有优质的企业信誉。
三泰公司积极促进国内与伊拉克在商业和技术等资源的合作,与库尔德地区自治政府、电力部门、教育部门和医疗部门有着广泛的沟通和合作。三泰已成为中国企业在伊拉克北部的一个品牌,对促进两国在商业和技术等领域的交流起着良好的沟通作用。
4.苏州中建材工程有限公司
苏州中建材工程有限公司是国资委属下中国建筑材料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建材国际装备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主营业务为建材装备出口、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该公司承包了投资1.2亿美元的伊拉克Al-Douh水泥厂合同项目,为伊拉克业主承建一条日产33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带动了中国水泥设备对伊拉克的出口。
此外,还有其他中国企业也活跃在伊拉克库尔德地区。2011年11月24日晚,中材国际(南京)与伊拉克GULF RESEARCH DEVOLEPMENT (GRD)公司在伊拉克苏莱曼尼亚市签署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承包合同(EPC项目),合同金额为1.8亿美元[11]。该项目位于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苏莱曼尼亚市,是一条年产150万吨熟料(日产5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工程范围包括详勘、桩基工程、工程设计、设备材料供货、土建、安装、调试、性能测试(土耳其港至项目现场的内陆运输除外),合同工期为28个月。
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中国企业的投资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断增加,除了中石油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三泰电子技术公司和苏州中建材工程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中得到锻炼,并走向国际市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取得了突出业绩,它们在战乱国家进行投资经营中,为中国企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为中国与伊拉克进行传统劳务输出、基础建设、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典范。
结 语
总而言之,中石油等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集团已经发展起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在战后国家——伊拉克投资大体上是安全的,经济收益是突破性的,这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从中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企业只有放手走出去,努力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才能寻求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东地区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要的合作地区,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原料供应地,同时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移的合作区域,以及中国最具潜力的商品、贸易、工程承包市场,也是中国实施国际发展合作、彰显大国责任的重要舞台,中国与伊拉克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中国的投资市场、技术转让给能力、廉价劳动力、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吸引了发展中国家的目光,对战后国家伊拉克的实证研究,目的是总结经验,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中国在中东能源经济的布局,在中石油大集团的引领下,以及大项目的支撑下,境内外协同推进,对宁夏经济发展有所启迪,可以得出,战后国家也可以大有所为。
【注释】
[1]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http:/0090702/22126432729.shtml.
[2]http://view.news20110322/00000.qq.com/a/5.html.
[3]http://money.163.com/11/0220/22/6TCCILF800253DC8.html.
[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30/c_121474522.html.
[5]http://www.95105598.com/newCjHTML/2011/6/14/newsCj_582323.shtml,陈其珏:《上海证券报》, 2011年6月14日。
[6]http://www.htsc.com.cn/htnews/news.jsp?docId=5163784。孟德:《中国在伊拉克经营的战略和障碍》,《世界经济报道》, 2010年4月19日。
[7]http://www.yangcai168.com/viewnews-301962.
[8]每桶2.3美元的酬金方案对于中海油来说,依然有挣钱的空间,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
[9]http://industry.sinoth.com/Doc/news/2009/6/25/9924.html.
[10]参见http://www.ivisa.org/id_500.html, 2011年8月3日。
[11]http://www.ccement.com/news/Content/4813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