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院 马 平
西方流行一种说法:“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中东,中东同时也是埋葬大国的坟墓。”由于“地理位置、油气资源、重要的文明与文化影响力、在各种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政治经济作用、对其他大国力量构成的牵制、屏障功能,等等”[1],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海湾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量的58%,石油输出量占60%。2011年海合会能源成交金额高达3050亿美元,尤其是波斯湾成为“世界能源管道的总阀门”。美国一位前副国务卿说过:“如果要寻找世界的圆心,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它就在海湾。”而前总统尼克松更强调:“海湾的重要战略意义集中于两个方面——石油和位置,这一事实使它成为全球风暴的风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
石油是美国保持美元国际霸权的基础,因为石油就要长期控制盛产石油的中东,因为控制中东就不惜开动战争机器,所以中东地区国际纷争不断,中东地区注定是宿命的。
一、中东能源问题对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一般认为,当前国际油价由以下若干因素构成:世界经济的复苏情况,能源的供给情况,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的关系,地缘政治的动荡与否。
由于最近一两年中东地区的长期紧张局势,对国际油价而言是看多、看涨。加之全球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引发的经济疲软,又使油价利空因素占了上风,结果大量投机资金涌向国际能源期货市场,期货投机导致油价疯涨。过去遭遇到此种情况,西方各国政府通常会出面干预,如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老布什动用石油储备,2005年美国遭遇飓风,小布什再次动用石油储备。通过此类方法平抑油价。但最近几年石油价格再次上涨,美国却基本放任不管。
美国金融对世界的掌控力是非常明显的。美元曾经是全世界的硬通货,而美元的基础则是石油。世界大多数的石油贸易都以美元结算。因为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所以导致油价高企。有一点需要说明:中东产油国虽然因为美元贬值而损失,但它损失的只是存量的美元,却因后续的油价上涨而弥补了这种损失,甚或弥补后还会增加利润。
石油的定价从来不是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地缘政治决定的,这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换言之,全世界的石油主要产地以及运输通道,都曾经长期控制(直接或间接控制)在美国手中。国际上早有“油价取决于华尔街”的说法。有人会问,当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石油降价才对,为何不降反升?在石油大亨、金融寡头、投机家控制政府的美国,一直不希望油价下降,这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有评论指出:油价涨到120美元一桶时,全球经济将再度陷入衰退。油价上涨,对美国也有影响!为什么美国却任由其上涨?这主要有以下的原因:美国经济中第三产业是大头,制造业只占其GDP的13.6%,其中的7%又是利润率极高的军工产业,石油价格上涨对它的影响不大。其中价格上涨对美国的石油加工业带来丰厚利润,这与美国总统、高官多与石油寡头关系密切,所以不愿油价回落的心态不无关系。
油价暴涨,的确对大多数国家无好处,但是仍然有区别。例如,石油每涨10美元,经济增长回落情况如下:美国——0.2%,日本——0.4%,欧盟——0.5%,中国——0.8%,而发展中国家——1.5%。有分析家指出:如果石油减少9%,抗石油涨价能力强的美国等国经济,相对于其他更糟的国家来说,呈现出“水落石出”的效果,反而有利于美国等国家。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美国将有可能更快摆脱经济危机,步入新一轮增长。
最近几年美国在能源问题上的一个大举动,是大量发展生物燃料,即用玉米加工酒精代替石油,这导致了全球性粮食价格暴涨。全球性的粮食价格上涨,引起一系列的轮番上涨,作为新兴经济国家的中国深受其害。笔者以为:美国能源政策上的这一调整,堪称是损人利己的“一箭四雕”:第一,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第二,拉高了玉米价格,增加了美国农场主的利润率;第三,减少了政府农业补贴;第四,输出通货膨胀,转嫁了经济危机,诱发了社会动荡不安。
有外国经济学家警告说,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导致CPI的居高不下,影响中国GDP的增长放缓,企业开工率不足,而失业率上升,这都给中国政府的“社会维稳”带来了一些麻烦。而中国一旦出现经济与社会动荡,自然是西方乐见的事情。
但石油价格上涨,对某些国家而言却不啻是一件大好事。如石油输出国,大多从中获取好处;中东产油国家自不待言,如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它们的高福利,源自于油价的不断攀升;巴西、委内瑞拉等,不断从石油上涨中获得巨额经济收益,从石油价格上涨中获得社会发展动力。最典型的莫过于俄罗斯,成为油价高涨的受益国之一。俄罗斯是能源储量、开采、出口大国,经过数十年经营,俄罗斯有望成为最大原油出口国,2011年出口量达到2.65亿吨。从某种意义说,石油价格上涨制造了“俄罗斯奇迹”“普京神话”——内外债提前还清,老百姓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油价的不断攀升,高于原来政府的预期,给俄罗斯带来了意外之财,不仅改变了财政赤字,还实现了财政盈余。而最近两年的中东动荡,又导致油价继续上扬,俄罗斯自然有着意料之中的新收获——有媒体这样报道:“利比亚效应——美欧大把烧钱,俄罗斯忙着数钱”。这是中国、日本、韩国……这些石油输入国所艳羡不已的。
比较起美、俄等国家,油价大涨的输家是谁?当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能源大部分或全部进口,美元的贬值和高涨的油价,造成双重损失。其中受伤最重的恐怕就是中国了。
据西方研究机构的测算,油价每上涨10美元,将影响中国的GDP0.8个百分点,而中国减少60%的石油进口量,GDP将猛降5.4%~8%。中国的能源结构与美国不大一样,美国等西方国家,石油主要是用于交通工具的能源。而中国除了快速增长的汽车使用石油外,石油大量地运用于农业(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尤其是世界最强大的加工制造业耗用大量石油,其中化工业需要石油大量地加工生产化工原料——塑料、尼龙、合成橡胶……中国制造的产品,一向以物美价廉享有盛名,但石油涨价以及由此衍生的下游产品涨价,却要由中国承担。在金融资本和石油资本双重夹攻下,“中国制造”本来就不多的利润,被挤压到最低限度,对“中国制造”打压,现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石油价格上涨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济危机的一种武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性加工厂世纪的到来,西方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一武器。
第二,中国必须应对油价的持续攀升,必须对西方大国推高油价的阴谋作出反应。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今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开始下降。但是,这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处于一个调整阶段,对能源的需求暂时减少。人们能够预测到的是,当中国开始稍稍恢复生产时,世界能源走势必定是继续走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那样:中国不买啥,啥必降;中国买啥,啥必涨。
二、西方控制中东能源意味着控制中国的经济命门
由于对冲基金及大量投机资金涌入石油市场,同时美元贬值,全球对于股票市场、养老金市场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从而转向更为安全的产品——石油。又由于油价上涨的背后必定有国际游资的投机炒作,加上东亚包括中、日、韩以及印度需求的与日俱增,对国际能源市场都不啻是一个个关键制约因素。当代能源经济的起伏波动,直接影响到国际战略格局变化。
诸多事实表明,西方需要一个又一个针对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战争”。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即美军在伊拉克的6年时间里,国际油价正好上涨了6倍。高油价给美国的部分能源巨头(如埃克森美孚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如今,西方石油期货市场上四大炒家(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乐见通过再一次洗牌,把石油涨价获得的利益更加牢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西方通过控制石油控制所有国家由来已久——它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控制油价,从而达到控制别国(主要是输入国)的目的。如果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不灵了,那么西方还有一个手段——战争。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发动的战争几乎都与石油有关,美国媒体称之为“确保美国生活方式的战争”。防止任何敌对势力控制海湾地区,成为美国“卡特主义”的原则之一。1990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名义上说是解放科威特,实际上是为石油而战——即在“自由”“民主”的名义下谋求石油霸权的战争。
最近几年,美国先后摆平了或正在打算一个一个摆平它所不喜欢的国家。其中,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伊朗、叙利亚、苏丹都是美国公开宣布的所谓“流氓国家”“无赖国家”“邪恶轴心”“暴政前哨国家”。美国以“文明冲突论”“伊斯兰威胁论”作为舆论先导,再加以“反恐战争”“先发制人”“政权改变”“民主改造”等一系列手段,实现它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一系列的战争,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都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部分。反恐、打击塔利班、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保护平民、伊核问题……则不过是西方的一个个幌子、一个个借口而已……如,借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公然动武,使得几十万平民伤亡,美国大兵也死了数千人,耗费数万亿美元。不要说最终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退一步讲,即使有,它又能如何呢?能对美国的安全造成多大的直接威胁?
西方的下一个打击对象是伊朗吗?至少有一点肯定: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对资源的掠夺永无休止,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战争永无休止。人们普遍认为,西方金融寡头、国际炒家们为了通过抬高油价而牟取暴利,又一次需要一场针对某个产油国(无论哪个都成)的战争。这一次将自然而然地轮到伊朗,在伊核问题的幌子下,西方对伊朗磨刀霍霍。
对于这个原因,许多人深信不疑,因为同是国内动乱、种族冲突,为何在非洲的其他一些国家,西方并不出兵去主张正义或保护人权呢?所以我们见到,作为前殖民地宗主国的法国总统萨克齐,不等奥巴马动手,迫不及待下令出动战机轰炸利比亚的军事目标。西方评论家认为:对利比亚的轰炸持续数月,最终推翻卡扎菲政权,这一切与“保护平民”毫无关系。实际上,这是北约与美国发起的战略大进攻的一环。
美国或北约发动阿富汗战争,最终剑指何方?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有西方评论指出:“是传统能源战争的延续,就是控制中日经济的能源管道。”[2]“北约利比亚之战意在中国。”此后,还有外媒报道:对利比亚的干预,提供多种可能:推翻一个被妖魔化的独裁者,成立一个后萨达姆,或后卡扎菲的亲美政府,建成一座美军新基地,目的只有一个:把中国挤出去——结果不出预料:利比亚没打响,先把3.6万中国工人挤走了。(www.daowen.com)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而且早晚有一天超过美国。中东、南海两个区域,堪称是中国能源的两个命门,美国总是在中国的命门上弄事,从而在中国购买的美债上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让步。近几年,美国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要使世界相信,中国因其巨大经济扩张,正成为世界和平头号威胁。
三、在能源问题上中国需要反控制、反制裁
国际上比较悲观的论调之一是:世界可能发生第四次石油危机,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继而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时代第一次石油冲击的到来对中国经济冲击更大。”这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的确值得中国政府高度警惕。
今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地的石油产量都将呈现递减趋势,但波斯湾地区例外。而这二三十年,又正好是中国对能源需求最当紧的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以至于中国和平崛起,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性非常明显。有学者提出中国要“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性”。没错,但那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尽管通过调整结构会有所变化,但一下子还不能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例如在中国,汽车的增加与否,不仅仅是单纯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还有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拉动内需的长期战略。
世界能源版图早已瓜分完毕,留给中国的极为有限。而伊朗、苏丹等国家是少数不太听西方话的国家。2011年中国石油消费4.6亿吨,其中2.6亿吨需要进口。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20.3%,超过美国的19%,而列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5亿吨。2011年前几个月,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达到每天56万桶(6月份则达到65万桶),等于伊朗产量的1/4,金额达到每年200亿美元[3]。
西方曾经挥动制裁大棒,摆平或欲摆平中东几个产油国——伊拉克、利比亚、伊朗……一般认为:制裁这些国家,实际上就是变相地制裁中国,控制中国。因为今天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美国对中国的压制、扼制,已经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实。所以,在能源问题上中国需要反控制、反制裁。
西方(美国)通常对俄罗斯政策有几张牌——车臣独立、波兰的反导系统。对华政策也有几张牌——疆独、藏独、对台军售。中国对美政策牌则包括中东问题、美债等。过去的数十年表明,中东伊斯兰国家是中国对西方霸权主义的一支重要战略牵制力量。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伊朗……这些伊斯兰国家,牵制了美国霸权主义二三十年,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期。
伊拉克、阿富汗战后重建,希望中国企业到伊、阿,在石油开采、电力基础设施、建筑等领域扩大投资与贸易。一些国家在战后伊拉克石油项目招标中败于中国。有西方评论称“中国是全球反恐战的沉默赢家”。又有西方评论称:“伊拉克战争,美国栽树,中国乘凉? ”还有的西方评论则称:“美国替中国打下伊拉克。”
分析中企中标原因:一是考虑在阿富汗收获政治利益,同时由于阿富汗局势不够稳定,西方的犹豫不决,使得急不可耐的中国抢占了先机。二是美国对于中东石油的需求不断下降。三是重建项目利润率极低。例如,中国在伊拉克鲁迈拉油田开发的利润率极低,每桶只有2美元,所以西方国家纷纷放弃,只有中国中标。“美国之音”评论说:“中石油为了进军伊拉克油田不计代价。”不过,中国人的这种“捡便宜”已经越来越引起西方不快。俄罗斯军方高层人士指出:“在伊拉克中国努力加强对石油和地区战略交通地区的控制”,“美国与中国面带微笑地争夺别国的资源”,“现在在伊拉克及其他有石油的地区,美中之间的斗争已显而易见”。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评论:“在21世纪中美角逐的大棋盘上,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是棋子,利比亚和非洲资源争夺战就更不用说了。”
四、中东多极化时代中国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4年在美国举行的八国峰会上,布什总统提出“大中东计划”。无独有偶,这一年中国建议成立“中阿合作论坛”。中美两国的中东计划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根本不打算教导别人如何生活或管理国家,中国的目的就是与阿拉伯国家交朋友,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不仅仅是购买能源,也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经济。以往,中国为了实现能源渠道的多样化,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增进能源合作。在当前伊朗局势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信念更加坚定。
中东多极化对于中国而言是个机遇[4]。2011年,世界金融危机将西方资本主义拖入危险的境地,堪称焦头烂额:欧债危机、美债危机频发;阿战、伊战打了10年,死了数千人,消耗军费万亿美元,虽然赢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平,战争巨额开支使军火商大发战争财,却把美国拖入破产边缘。世界政治格局大洗牌,世界秩序重建,中东多极化时代来临,中国理当有所作为。
中国不称霸,不当世界老大。当然,中国的和平崛起也不必看别人脸色行事。中国有权进口大量石油用于发展经济。
中国石油进口的一半来自中东,这一地区的稳定与否成为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中东地区也要求中国在该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国与中东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国家合作,本身无任何不当,所以在涉及到“国际合作”这一中国核心利益时,中国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例如在军售问题上,中国以往做法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且经常被制裁。现在越来越趋向明朗化、灵活化。中国甚至同时与以色列、阿拉伯和伊朗接近。阿拉伯国家是中东最大的军火市场,伊朗是目前中国武器的最好客户,以色列则有中国最需要的尖端武器技术。
最重要的是:美中不仅依赖来自中东的能源,两国还提供了相互竞争的国际行为模式,且中国模式在该地区越来越受欢迎。这恐怕是中美两国竞争的根本症结。
中国应当成为解决中东问题多极中的一极,中国过去挡不住西方霸权主义欺负弱小国家,也就不去搅局(如多次在安理会上投弃权票)。实际上,长期以来西方为所欲为,也不把中国的反对当回事。
那么今后中国即使给小国帮不了忙的时候,至少不干雪上加霜的事。甚或要给小国主持一些正义。中国不能制止霸权主义,至少不能再助长西方霸权主义的威风。
五、结 论
结论一:警惕新殖民主义的新手法——不断减少所谓“美国的义务”,不是自己亲自出马攻城略地,而是打着“民主”“自由”“人权高于主权”之类的旗号,策动一个主权国家的不同政治派别,挑起内讧甚至内战,既出售了军火,又制造了混乱,推翻一个个不听命于西方的政府。中国应当在中东问题上,适时揭露西方的阴谋,主持正义。
结论二:中国要在中东问题上设法改变被动局面,反制裁、反控制。中国的能源需求通道,长期以来由美国来提供保护,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出动舰队,开向红海、印度洋……以后可能还要去更多的地区,保护中国的命门。
结论三:加强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合作。中国一定要有政治上、经济上的长期规划——阿拉伯国家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是世界上资金最丰裕、跨国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13亿消费群体,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中阿经贸合作不能不为,不得不为:它关系到中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战略,关系到世界政治格局,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而中东国家需要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中国制造。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表明:沙特、伊朗、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是原油进口前10名的6个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国家不仅可以分享中国高速增长带来的成果,而且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由于“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投资进度稍有放缓的现象。但是“向西开放”不会止步。中国“走出去”已经势不可挡。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有2000家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投资总额达320亿美元。而据美国亚洲协会5月5日发表的最新报告称,中国正处于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预测2020年中国公司海外资产将达到2万亿美元。
中东地区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首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济上战略合作。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与中东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与重要产油国的合作,达到互需互补。其次,在安全上相互保障。加强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夯实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合作关系,将该地区建成为中国西部安全的反冲地带和隔离区。最后,在文化上交流借鉴。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和古巴比伦、古埃及创造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古典文明。中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虽然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不同,但双方都主张文明多样化和各种文明间的兼容并蓄。中阿共同推动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释】
[1]朱威烈:《试论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战略性关系》,《世界政治与经济》, 2010年第9期。
[2]〔美〕威廉·恩道尔:《能源战争威胁中国》,《环球时报》, 2011年10月28日。
[3]《英媒称中国放慢对伊朗投资》,《环球时报》, 2011年9月3日。
[4]吴冰冰:《中东多极化是中国新机遇》,《环球时报》, 2011年8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