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奥运观念异化
一、奥运观念异化特征
根据讨论需要,我们在这里把奥运异化分为两类:一类是奥运的外在异化。即人被人以外的东西所奴役的状态。另一类是内在异化。即是指人被人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理念、知识所奴役的状态。奥运观念异化就是奥运的内在异化,它是独立于奥运外在异化的一种异化形式,人们为其所奴役而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僵化、观点的偏激,却并不为人们所觉知和承认,人们在这种异化理念指导下去从事体育实践活动,往往会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招致挫折和失败。
奥运观念异化不同于奥运物化(外在异化),它有自身的特殊表征。
1.造成观念异化的理论知识与认知主体的浑然一体性
奥运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体育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但奥运理论知识也可以成为主体进一步认识和实践奥林匹克运动的障碍,成为主体观念异化的因素。而这些造成观念异化的因素,它的存在是与主体的存在相统一的。这些以奥运理论知识存在的因素,它的存在是主体在头脑中对以前体育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加工与概括,它必然同主体密切相关,并打上主体个性的鲜明烙印。它与主体浑然一体,并无形地发展,奴役主体于不知不觉之中。主体根据这些理论知识去进一步认识和实践,其后果才有可能见出它与主体本真意志的违背。
2.造成观念异化的理论知识所起作用时间的持久性
这些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东西,主体会认为完全是自己的,即便以其为指导的实践活动遭受挫折,主体也不会轻易找出其内在的根源,一旦形成思维方式的僵化,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惯性地保持着。例如,奥林匹克运动的“业余原则”、“非商业化原则”的长期坚持就是这样。
3.造成观念异化的理论知识的危害后果的滞后性
它的异化作用是在主体进一步认识和实践之后的事,它不会在当下表现出它的阻碍性,而且还以理性的光环获得人们的依赖。它常常有一个合理存在的范围,在这一范围之内它是有效的,只有超越这一有效范围,它的危害后果才能得到显现。
二、观念异化分析
(一)观念异化的客体性分析
人类体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成果有两类,其一是物化的成果,其二是理论化、观念化的成果。在人们看到第一种成果时,人们享受到了克服自然而获得自由的畅快,但物化成果的自由又很快向必然转化,成为异己的力量。
人类的实践总是在人的理念指导下来进行,奥运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奥运观念或理念以其精神的存在状态更具有迷人的魅力,使人们心甘于自己制造的奥运观念的奴役而不自知。
1.现代奥运发展模式分析理念对人类体育活动的内在异化作用(www.daowen.com)
现代奥运发展经历了初创、定型、危机和创新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确立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但是从奥运会发展模式的变更来看,由于奥运会模式分析理念的定格,才使得奥运模式的变化、更新步履维艰。从奥运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非职业化”、“非商业化”阶段在奥运发展过程中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后来弊端开始显露,由于人们的观念长期固守在这一既定模式上,形成僵死的思维方式,当这种理念进入人们头脑的时候,就会使思维在一定的框架中运行,而这一框架认识是一种思维的障碍,给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带来了诸多阻碍。
2.价值取向对思维的束缚
价值取向是一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它支配着思维变动的方向。人在思维的时候受价值取向的影响并不一定都不利于认识,只是当这种价值取向以其权威的形式异己地站在认识主体面前时,它就开始了异化作用。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取向,在奥林匹克运动初创时期,对人们的思维并没有什么束缚,也没有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当这种价值取向深入人心并成为最高价值取向时,它奴役人们思维的作用就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以至于造成在竞技体育运动伤害无处不在。
3.日常层面——一种思维的惯性
在日常的生活层面中,人们思考问题很容易从某种思维的定势去分析问题,以一种思维的惯性发生着作用。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思维的惯性常常表现为: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某些认识误认为从来如此。如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认为体育运动就是比赛,就是争夺第一,而往往忽视了反思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身是否正确与合理。正是思维的这种惯性,导致思维方式的定型化,导致思想的僵化,导致人们思想的异化。
(二)观念异化的主体性分析
观念异化除了具有客体性因素外,还有其主体性因素。观念性认识按理说应遵循着思维运行的客观规律,遵循着主体认识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主体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主观性,才使得内在异化发生作用,才使得主体认识的理论成果成为异己的力量。
1.主体的主观性因素
任何一个人对奥林匹克理念的认识都要受阶级立场、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年龄、身体状况、情感偏好等方面的限制。这种种限制尽管对于每个人来说情况是不同的,但却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因此,致使人们的认识出现偏差。
2.主体的客观性因素
任何人对奥林匹克的认识都要受实践的限制。无论是什么人要认识奥林匹克运动,都要参与到奥运的实践中。然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又是无限丰富、无限多样的,其广度和深度都是无限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穷尽奥运的所有实践,而且就其所参与的奥运实践来说也要受到时代的限制。
3.认识结构对于主体认识的局限性
任何人的认识都不是从一个支离破碎的感性材料或个人思维因素开始,而是从有组织的特定认知结构开始的。关于认识结构的研究,康德曾经指出主体以其先验的形式和先验的逻辑范畴去“综合统一”杂多的感性材料。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解释要受到“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皮亚杰认为,“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效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来自于主体自身的“反应格局”。在奥林匹克实际的认识活动中,只有进入主体认识结构的辐射范围之内的体育事件及其现象才能反应客体。主体在认识奥林匹克运动时就是以这样的认知结构为框架的。具有一定认识结构的主体在认识奥运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就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奥林匹克知识体系来进行编排,形成具有认识主体自身个性的认知成果。主体在已有的认识结构中进行认识,一方面协调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也为认识成果的内在异化发生作用准备了条件。主体总是以这一框架去认识奥林匹克运动,从而使认识受到已有框架的束缚而导致奥运观念异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