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文化自主与工具化矛盾:现代奥运困境揭示

文化自主与工具化矛盾:现代奥运困境揭示

时间:2024-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强势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态势。于是,关于体育文化价值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的矛盾和斗争就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全过程。文化的优越性易于导致民族的优越感,易于导致种族歧视,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歧视文化和暴力文化就是这一文化价值观矛盾的“畸形儿”。

文化自主与工具化矛盾:现代奥运困境揭示

第二节 文化自主性与工具化矛盾的具体表现

一、畸形政治文化的纠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政治纠缠在一起。尽管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们力图摆脱政治,但是奥林匹克运动在由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中,首先就遇到了政治的旋涡。国际奥委会成立后即开始筹备第1届奥运会,国际政治两大集团,德国与法国分属两边,德国就是否参加奥运会争论不休。随后,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使原定于1916年第6届(柏林)、1940年第12届(东京)和1944年第13届(伦敦)奥运会被迫取消,使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无任何内容的空洞届次。尤其是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被希特勒所利用,成为德国法西斯施放和平烟幕、向世界炫耀自己实力的舞台。这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史上最耻辱的一届奥运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西方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冷战格局形成,各种政治力量间的冲突错综复杂,国际上的政治斗争使奥林匹克运动又再次乌云密布。从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步入一个新的阶段。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挫败国际奥委会中的某些人试图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而愤然退出,直到1979年其合法席位才得到恢复。后来,出于政治原因而对奥运会实行的抵制也连续不断,且规模越来越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有近30个非洲国家因政治方面的原因集体抵制,以至出现了参赛运动员(6 189人)比前来采访的记者(约7 800人)还要少的怪现象;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由于苏联出兵阿富汗,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抵制行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5公开抵制和拒绝参加,仅有8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本届奥运会,其中,16个代表队在入场式上没有打本国国旗而以奥林匹克五环旗代替,有10个代表队运动员不出场只有旗手一人。这届奥运会被称为一届“残缺的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苏联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运动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为借口,联合了19个国家和地区集体进行了抵制。

畸形政治文化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伤害,这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们所担心的,所以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始终坚持“非政治化”原则,远离政治,以保持奥林匹克的纯洁性。但是,在奥林匹克的实践中,奥林匹克运动又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功能,表现出其具有的政治价值,诸如解决国际争端、化解民族矛盾等。回顾国际政治的历程,奥林匹克运动几度成为解决历史性政治“难题”的先导。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台北参加奥运会为契机,为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参加国际活动开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对峙已久的朝韩双方,以探讨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的可能性为平台,开始了直接对话,并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合队入场,表达其民族统一的愿望;南非是以重新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为标志,来表明自己抛弃种族隔离政策,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为争得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权,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国家首脑,于2007年相继奔赴新加坡参加了申办奥运的活动,并都将之视为凝聚人心、缓解国内矛盾、提高执政能力的政治资本。2000年,在第一届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的颁奖仪式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强调,“他每天处理的问题90%是政治问题,10%才是体育的问题。”[1]

究竟是排斥政治还是获得政治的支持?如果排斥政治,就和奥林匹克运动“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相背离,就会陷入否定奥林匹克的政治价值的错误之中;如果和政治“联姻”,就要受到政治的干扰,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受到影响。何去何从,实在令人们困惑。

二、歧视文化和暴力文化的渗透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发展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得到普及和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的最重要的原则、最基本的普遍价值:“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不论是种族的、宗教的、政治的或性别的。”“但是,某个运动地理上的普遍性并不等于这个运动文化上的多样性,更不等于人们(特别是这个运动的领导人)在思想观念上对多种文化的兼容。”[2]然而,在奥林匹克活动中,许多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主要是西方一些国家)认为,既然具有西方文化特质、含有西方文化底蕴、表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奥林匹克运动具有普遍价值,那么,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就理所当然地具有普遍性、优越性和唯一性。这是强势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态势。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要想溶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就不得不接受强势文化的价值观;否则,将会永远被拒斥在奥林匹克大门之外。这样一来,一方面极容易使“西方价值观唯一论”者更加狂妄自大,陷入“欧洲中心主义”泥潭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其他弱势民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长期处于文化矛盾、文化冲突的痛苦之中,不得不为了自己民族生存的文化环境而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抗争。于是,关于体育文化价值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的矛盾和斗争就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全过程。文化的优越性易于导致民族的优越感,易于导致种族歧视,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歧视文化和暴力文化就是这一文化价值观矛盾的“畸形儿”。

奥林匹克运动的种族歧视最典型的事件莫过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和20世纪70~80年代南非实施的种族隔离政策。

1936年柏林奥运会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与世界新秩序宣传的空间。早在这届奥运会举办之前,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就已经声称:“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还是一场精神上的竞争。”[3]柏林奥运会的圣火传递是在纳粹冲锋队员的护送下进入柏林的,当奥运会召开时,整个运动场变成了纳粹旗帜的海洋。纳粹借此来宣传新德国是古希腊文明的现代真正继承者,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真正的优等民族,希特勒利用德国运动员的胜利大肆宣传德意志民族的优越,并拒绝和夺取冠军的美国黑人运动员欧文斯握手。同时,德国也成功地利用奥运会转移了世界对纳粹德国重整军备与迫害犹太人的注意力。这届奥运会刚过去3年,纳粹德国就挑起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使占南非人口75%的黑人中的运动员不能参加奥运会。南非的种族歧视引起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终于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爆发。为抗议南非种族歧视,为黑人运动员争取奥运平等参与权,有近30个非洲国家集体抵制这届奥运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会发展到了今天,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仍然存在歧视有色人种运动员的现象。(www.daowen.com)

暴力文化在现代奥运中也是屡见不鲜。1972年9月5日,8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袭击了以色列代表团在奥运村的驻地,绑架并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要求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200名政治犯。恐怖分子就是要利用攻击奥运会这一西方现代文化最神圣的仪式,来引起全世界对他们的关注,以实现他们的政治要求。正像制造慕尼黑奥运会恐怖事件的黑九月组织领导人曾说的:“在我们看来,体育是西方世界的现代宗教,奥林匹克又是这一宗教中最为神圣和不可侵犯的仪式。为此我们选择了它使全世界注意我们。”在慕尼黑血案发生后24年,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又发生奥林匹克公园爆炸事件,导致2人死亡,110多人受伤。还有1956年,在墨尔本奥运会上,由于发生了苏联入侵匈牙利事件,愤怒的匈牙利水球运动员和苏联水球运动员在水池中大打出手,致使多名运动员受伤。

三、狭隘民族意识的扩张

国际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整体价值取向的一个集中体现,它要求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成员,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重,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并依此教育和培养“世界公民”。这的确是现代奥运吸引世界人民积极参与和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驱动力,也极大地培养了各国青年的国际主义精神。但是,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中,又在淡化国际主义精神,强化狭隘民族意识。

从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上看,虽然《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参赛的运动员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个人的身份报名,由各国国家奥委会(非政治组织)进行审核。但是,绝大部分运动员(除极个别现象外)都是代表自己的祖国参赛,各国在各届奥运会前都在积极地组织自己的国家代表队。从奥运会的入场式上看,各代表队都是在各自的国旗的引领下,穿着绣有自己国家国旗的服装或佩带自己国家的国徽集体入场,电视解说员也是按照不同的国家介绍运动队情况。从竞赛项目的颁奖仪式上看,在各竞赛项目的颁奖仪式上,要升起前三名运动员国家的国旗,奏第一名运动员国家的国歌。从奖牌统计上看,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对奖牌进行统计并按奖牌的多少排列名次。这些渲染民族国家意识的一系列庄严仪式,一方面激发了各国国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却强化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助长了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一词,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民族主义”概念是指一种从民族本位的立场出发,以维护本民族或某一民族利益集团的利益为目的,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根本否定异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思想观念)思潮的泛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如何处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却时常困扰着人们。

现代奥运会出现的伦理困境不是偶然的,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价值悖论在奥运文化中的反映,是人类各种文化形态强力渗透的结果,是竞技体育文化自身矛盾运行的产物。

【注释】

[1]宋继新.奥运对和平的追求——促进北京奥运稳定与中国和平发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5):2.

[2]何振梁.奥林匹克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J].中国体育,2002(3):9.

[3]宋继新.奥运对和平的追求——促进北京奥运稳定与中国和平发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5):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