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奥林匹克运动初期传播:现代奥运困境的伦理透视

奥林匹克运动初期传播:现代奥运困境的伦理透视

时间:2024-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期传播1840年以前,中国并没有体育,仅有的只是具有东方色彩的民族传统运动。一系列竞赛活动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次运动会是中国第一次跨省、区举行的具有全国意义的运动会,辛亥革命后,正式追认这届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它可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最初实践。

奥林匹克运动初期传播:现代奥运困境的伦理透视

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期传播(1911年之前)

1840年以前,中国并没有体育,仅有的只是具有东方色彩的民族传统运动。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敲开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携带着奥林匹克运动“挤”入了中国,并在中国社会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兴办新学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开始举步维艰的初期传播。

一、奥林匹克活动的初期实践

鸦片战争后,面对着列强的入侵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封建统治者中出现了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洋洋务派,其掀起了一场力图以兴办工业、创设学堂、编练新军等措施来挽救封建王朝危亡的洋务运动。在训练新军时,洋务派最早引入的体育形式是兵操,这可以说是开中国近代体育形式的先河。在清政府兴办的新式学堂内,仿照西方设立体育课,并聘用外国人担任教员,很多西方体育项目,如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跨栏、跳远、跳高、平台、木马、单杠双杠爬山游泳足球等作为为军事训练服务的一部分开始出现。另外,为培养军事工业人才,洋务派陆续选派了不少青少年赴英、法、德、日、美等国留学。学习之余,这些留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许多人还成为运动好手,回国后,对传播西方体育起了一定的作用[1]

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外国传教士进入我国。他们除传教外,还开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至19世纪末,这类学校已达2 000余所。这些学校在教学之余,纷纷开始仿效西方学校,举办运动会。例如,上海圣约翰书院于1890年举行了一次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随后,各地学校纷纷效仿;圣约翰书院在1896年又组织开展了足球运动,并与南洋公学进行校际比赛。之后,篮球运动也在京、津一带有了比赛活动。1900年前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武汉、烟台等地的教会学校大都在课外开展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壁球和田径等活动,并进行了校际比赛。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公立和私立学校也在课外开展了田径和球类活动[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基督教性质的青年组织,这些组织内的青年人开始积极引进并举行各种体育竞技比赛,修建体育场馆和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对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www.daowen.com)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兴办,校际运动会开始增多,比赛项目也日益丰富多彩,田径、篮球、排球、网球、棒球、垒球、乒乓球体操均成了运动会的内容。随后,省运会和地区运动会相继出现。辛亥革命前,湖南、四川、广东、浙江、天津等省市已开始定期举办了运动会。一系列竞赛活动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南京南洋劝业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当时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3]。虽然运动会结束后这个组织就不存在了,但该组织中的一些人士,后来参与发起和组织了远东运动会。这次运动会是中国第一次跨省、区举行的具有全国意义的运动会,辛亥革命后,正式追认这届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它可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

二、奥林匹克知识的最初宣传报道

中国人最初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是通过奥运会的影响而逐渐深入的。1904年,中国的一些报刊最早刊载了美国圣路易斯举办奥运会的消息。但是,由于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当时中国民众对现代体育了解甚少,这些报道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1907年,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的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同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虽然许多亚洲国家奥运选手获奖机会甚微,但他们仍然派出选手参加奥运会。他建议中国加紧准备,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1908年,一些报刊介绍了即将召开的第四届奥运会的情况:再过几星期,伦敦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奥运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运会相比。有的报刊还建议要积极争取奥运会在中国举行。1908年10月,在天津青年会第六届学校运动会的颁奖仪式上,用幻灯放映了奥运会的盛况,天津青年会的美籍体育干事饶柏森还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前景,激起了同学们对奥运会的极大兴趣。当年,《天津青年》发表了关于奥运会的三个诘问,表达了中国人参加奥运会的强烈愿望。此后,与奥运会有关的字眼在更多的刊物上出现。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最初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