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现代奥运困境研究:伦理透视

现代奥运困境研究:伦理透视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一时成为体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各种观点众说纷纭。

第二节 奥运困境问题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现代奥运会不断地趋向于职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了国内外体育理论界的普遍关注。面对奥运会的发展现状,学者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今天和明天表示出了焦虑和担忧。“奥林匹克运动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一时成为体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因竞技运动是现代奥运会的核心内容,所以,国内外有关奥运异化问题的理论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领域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竞技运动异化问题,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仅就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和欧美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一)日本竞技运动异化论的诸观点

影山健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为依据,指出了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三个本质性特征,即外在性、疏远性和贫困性。在此基础上,影山健又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第一,竞技运动本身的异化;第二,竞技运动技术和组织过程中的异化;第三,竞技运动成绩的异化。关于竞技运动异化的原因,影山健指出:“竞技运动中产生异化的原因可以从竞技运动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特性来考虑,竞争就是其中的一个。”[10]

中村敏雄也对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如果说把人被自己制造的东西反过来支配自己的现象叫做异化的话,那么,竞技运动中便存有异化现象。”[11]他认为,那种与竞技运动文化的目的相违背,使人们在竞技运动中根本感受不到幸福和欢乐,反而感受到劣等感、败北感的现象就是异化现象。中村敏雄从近代竞技运动赖以生存的基础理论中探求异化现象的原因,[12]认为近代社会中的自由竞争理论决定了竞技运动的竞争本质,而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则又是产生人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关春南在充分肯定了中村敏雄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观点中的问题。关春南主张,虽然竞技运动本身存有异化这一内部的基本矛盾,但是产生异化这一基本矛盾的原因不是竞争的形式而是竞争的内容。他说:“问题不在于竞争的形式,而在于能否在真正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的问题。因此,产生基本矛盾的原因是竞争的内容及其周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竞争形式本身,否定竞争的形式就有导致否定竞技运动文化整体的危险。”[13]

川口智久不赞同肯定现状的现代竞技运动理论,并对那种主张竞技运动能使人的本质得以复归,并是提高生产力重要手段的现代竞技运动理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现代竞技运动的实践越是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越是有效地缓和人的精神紧张,提高生产效率,也就越会强化对竞技运动实践者主体的榨取和支配。”[14]川口智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在不断地对利润追求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通过竞技运动促进劳动者体质的改善,提高其劳动能力,以便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实际上已经处于不得不接受这种具有资本意图的竞技运动文化的状况之中。”[15]因此,要克服竞技运动中的异化,就要使劳动者认识到竞技运动的现实,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把被支配者所独占的竞技运动文化重新夺回到劳动者的手中。

丹羽劭昭认为,竞技运动文化本身是中性的,是达到某种目的手段。“作为文化的竞技运动既可以丰富生活,提高人的品格,也可以使人堕落。”[16]他还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虽然竞技运动可以一时性地克服异化现象,减少劳动者的异化感。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通过竞技运动逃避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相反,劳动者通过参加竞技运动反而加剧了他们自身的异化。丹羽劭昭同样认为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要彻底克服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就必须通过社会变革来解决社会制度[17]。否则,劳动者在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与上述的观点不同,佐藤臣彦主张在探讨竞技运动中异化问题时,应当把“异化”概念与“人异化”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异化概念是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哲学概念。在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研究时,异化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他说:“‘文化是异化态’,这一命题是我们方法论上的出发点。”[18]同时,他还主张应当把“异化”与“异化态”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因为,“异化是指人自身制作的事物和事象在一定情况下成为独立于人的客观物质,并反过来支配人的一种结构。而这里的‘异化态’是指通过异化过程而产生的客体。”[19]佐藤臣彦在把“异化”与“人异化”、“异化”与“异化态”严格地区分开来的基础上,把异化概念作为分析竞技运动本体的方法概念来把握。

(二)欧美竞技运动异化论的诸观点

美国学者阿尔高金(Algozin,K)从“疏远感”这一感觉论出发,把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异化了的行为(alienated action),另一种则是没有被异化的行为(unalienated action)。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是:竞技运动是没有被异化的行为。“竞技比赛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没有被异化行为的身体性表现。对于任何人来说,它都可以成为具有魅力的对象。”[20]“竞技运动是反映人本质的行为。”[21]所以,竞技运动是不会被异化的。

美国学者赛德勒(Sadler,W.A)赞同阿尔高金的观点,充分肯定了竞技运动在克服异化现象方面的积极性作用。他认为,竞技运动是一种治疗美国青少年中异化症状的解毒剂。他还具体地指出了美国青少年中现存的三种异化症状:第一,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不能自由地去追求自我完善,而是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第二,不稳定,不具体,没有目标,而只是跟着感觉走;第三,与别人疏远,对他人的事表现出冷淡和漠不关心,并且怀疑他人,唯恐自己被卷入某种不幸的事件中去。针对这三种异化症状,赛德勒说:“竞技运动可以表现出与这三种特征正相反的性质,即自由、具体、与他人交流和友好。”[22]他认为,即使通过竞技运动不能完全克服这些异化现象,至少它可以成为美国青少年从异化中摆脱出来去追求幸福生活的一个契机。

美国学者费尔采鲁德(Fairchild,D.L)对赛德勒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赛德勒的观点中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即定义的模糊性和他分析的不是异化的病因,而是其症状。”[23]费尔采鲁德从文化论的角度进一步批判了赛德勒的观点。他认为,把赛德勒的观点作为解决美国社会异化问题的方法是不妥当的[24]。他认为,在“行为文化”和“所有文化”历史阶段上的社会里,竞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竞争存在,就必然会产生异化现象。他强调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的竞技运动根本不可能具有克服异化现象的作用,并主张“在把竞技运动作为异化解毒剂之前首先必须对其所在的文化背景进行改组重建”[25]

美国学者海兰德(Hyland,D)对费尔采鲁德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从竞争这一词的本义来讲,竞争与异化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与其相反,竞争与友情相结合的可能性更大。”[26]“竞争作为一种卓越的努力和共同的追求,当其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时,竞争就变成了寻求友情的一种方式。”[27]海兰德并不认为竞争是竞技运动中产生异化现象的原因,而把其归因于竞技运动中的“危险性”。他认为,比起其他形式的活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面临着各种不可预测的伤害事故,甚至死亡等各种各样的危险,这种运动本身潜在的危险性正是产生异化现象的原因。所以,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是不可克服的。

美国学者托马斯(Thomas,C.E)赞同海兰德的观点,也认为“竞技运动中的异化是由伤害事故造成的”[28]。她认为,运动者在受伤时会产生异化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运动者不能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不自由和无能为力的感觉,就会体验到精神空虚、孤独和无价值。这种异化现象的最后形式是使运动者体验到自我疏远、自我异化。托马斯把异化现象分为一时性状况和永久性状况,并认为一时性状况的异化现象随着运动者向固有本质性统一体的复归而被克服,而永久性的异化现象是不能够被克服的。

德国学者莱恩克(Lenk,H)把马克思劳动异化论中的几种类型——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行为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和自我异化[29]运用到竞技运动异化问题中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在竞技运动中没有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中存在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在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竞技运动是不妥的。在竞技运动已经走上职业化、商品化的今天,莱恩克的观点仍值得进一步商榷。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异化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奥林匹克运动异化问题研究是在我国对异化问题进行全国性大讨论的背景下展开的,尽管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但截止到目前,正式出版的相关专著却很少,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为数不多。

具有代表性的专著有:《绿色奥运:历史穿越及价值蕴涵》(李培超,2008年),《竞技运动异化论》(周爱光,1999年),《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董传升,2004年)等。

李培超教授所著的《绿色奥运:历史穿越及价值蕴涵》,以“绿色奥运”为主线,对现代奥运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走向进行了价值反思和意义前瞻,以哲学、伦理学的价值反思的视角对奥运会的问题进行考量,提出“体育从根本来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来展示奥运会的起源、发展、困境和出路,指出现代奥运会的困境就是奥运会的异化。奥运会的异化现象表现在:政治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经济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科技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文化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关于现代奥运会的出路,李培超教授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深度阐发,指出:“绿色奥运”具有更加广泛的包容性、整合性,它使以人为本的内涵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科技发展魅力更加耀眼,更能体现和谐与和平这一世界性的根本主题。(www.daowen.com)

周爱光教授的《竞技运动异化论》,通过考察国外学者有关竞技运动异化的理论,从竞技运动的本质和结构入手,把竞技运动看成是文化性侧面和社会性侧面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竞技运动异化就表现为竞技运动的文化性异化和竞技运动的社会性异化,并进一步阐明了竞技运动的文化性异化和竞技运动的社会性异化内涵和他们之间的区别,明确指出:在竞技运动的“文化性异化”关系中,竞技运动可以促进人的自我完善。

董传升博士的《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以科技与奥运会的关系为主线,考察了奥运会的技术化过程,认为技术异化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技术权威使人成为了“技术人”,从而导致人对运动过程和结果承载者身份的缺失,最终造成奥林匹克运动主体的缺失。其次,技术本身成为了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保证公平与竞争就必须保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对技术占有的公平性。但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公平竞争精神受到了破坏。再次,技术加剧了运动员损伤的程度,也导致了兴奋剂现象的普遍存在。最后,为了消除技术异化而兴起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却又被技术异化了,这就构成了逻辑上的悖论。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主体限度的超越和技术应用限度的超越。

此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还有:《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卢元镇,2001年),《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国外竞技运动异化学说评析》、《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周爱光,2000年),《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及风险管理》(卢文云、熊晓正,2005年),《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歧视》(任海,2006年),《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刘一民,2006年),《奥林匹克精神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郑国祥等,2006年),《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与回归》(史忠健,2004年),《奥林匹克运动的道德危机》(喻坚,2004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化与商业化》(龙春晓,2001年),《竞技、异化、极限、潜能——关于竞技异化问题的探讨》(朱光辉,2002年),《论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自身失范现象》(余蓉晖,2006年),《商业化职业化影响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应对》(黄传兵,2006年),《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困惑》(林伟,2004年),《科技奥运的技术困境及消解》(董传升,2004年),《体育技术化与公平竞争精神的破坏》(董传升,2005年),《技术批判视野中的科技奥运——评<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陈凡,2006年),《试论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与困惑——人类正义文化的沉思》(董满秀、周坤、解海峰,2005年),《现代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困惑》(陈梅,2004年),《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姬上兵,2004年),《竞技运动异化论》(费琪,2001年),《解决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建议、途径与方法》(翟国强、贾国庆,2006年),《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讨》(王化冰、于涛、张立燕,2005年),《竞技运动典型异化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刘纯献、姬上兵,2004年),《浅析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的内部根源》(李跃进,2003年)等。

三、综合评述

(一)诸观点的启示

以上的诸观点从体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技术哲学、生物学等不同的视野,运用生存论、认识论、感觉论等视角,论述了竞技运动中的异化问题,为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和深入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异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一是对现代竞技运动中人异化现象的批判。这为我们研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人异化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在现代奥运中,人异化问题不仅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且也是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异化问题时,一方面要从实践上联系竞技运动中异化问题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则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把握其异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二是深入探讨了异化与人异化概念的本质内涵,并把异化概念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范畴。这种观点对于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异化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

(二)诸观点的主要问题

上述诸观点中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孤立化

诸学说在论述竞技运动异化问题时,没有把竞技运动放在人类大的文化背景下去探讨,没有把竞技运动放在人类体育这一整体运动中去进行,从纵向上看有中断文化历史之嫌,从横向上看有以偏概全之疑。这就造成了在研究过程中,只能囿于竞技运动的范围,这为探讨竞技运动异化的真正的、根本的成因,寻求化解竞技运动异化的有效途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异化概念运用的混乱

在对现代竞技运动持批判态度的诸观点中,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十分混乱,或从认识论,或从感觉论,或从结构论,或从伤害论,或从文化论来理解和解读这一概念,少有人从过程论、价值论的角度对异化概念进行阐释和运用。正是对异化概念解读和运用的标准不一致,从而导致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出现了竞技运动存在异化问题和竞技运动不存在异化问题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上述各种观点之间的互不相让甚至针锋相对,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异化概念运用的混乱所致。

3.竞技运动异化原因探讨的表面化

在探讨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的原因时,在上述的诸观点中,有的学者认为是竞技运动自身的竞争性,有的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学者认为是竞技运动中的伤害事故,有的学者认为是竞技运动之外的政治、经济因素,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技术化因素,等等。这些因素的确和竞技运动异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是不难看出,这些研究没有从整体上、深层上分析竞技运动异化产生的原因。因而,在这些学说中,对诸如“什么是竞争”、“为什么竞争会产生异化现象”、“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竞技运动会产生异化现象”、“其他的社会制度下的竞技运动会不会产生异化现象”、“政治、经济、科技是怎样造成竞技运动异化的”等一系列问题,没能给予明确的阐释和令人满意的解答。

4.对策研究理想化

以上诸学者的对策研究过于理想化和泛化,以至于在现实中得不到实施。由于对竞技运动异化的有关的基本理论探讨得不充分,原因分析得不深入,致使在对策的探究中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例如,把竞争看做是异化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话,要想克服异化,就必须取消竞争,而竞争是竞技运动的根本属性,如果取消了竞争,那么就等于取消了竞技运动,这显然是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逻辑困境之中。再如,有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是解决异化的唯一办法。这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搬硬套。这种对策在现阶段无疑是不现实的。由于对策研究的理想化,使人们在现实的竞技运动异化面前,只能是抱怨和叹息,却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5.研究视域的局限性

以上的诸观点分别从体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技术哲学、生物学等不同的视野来研究竞技运动异化问题,很少有人从哲学、伦理学的视野对该问题进行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源自于一个理论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异化概念是一个非价值判断的中性的概念。正是这种错误认识,限制了对该问题研究的视域。

另外,我国学界对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研究较之西方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研究的时间短、人员少、学科范围小、方法简单、成果零散等。

由于以往的竞技运动异化论中存有上述一些主要问题,所以,尽管学者们在竞技运动异化问题上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问题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