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突破飞行摩擦带来的热障难题

突破飞行摩擦带来的热障难题

时间:2024-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突破摩擦起热的难题当飞机高速飞行时,飞机表面与空气产生激烈的摩擦,摩擦力可使飞机的速度大为降低。而且摩擦生热,飞机飞行的动能在摩擦中转化为热能,使飞机表面的温度急剧升高。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解决热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956年9月27日,飞行员阿普特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M数为3.2的飞行,这是首次突破“热障”的飞行。突破“热障”的实用作战飞机是美国生产的SR-71和前苏联生产的米格-25。

突破飞行摩擦带来的热障难题

突破摩擦起热的难题

当飞机高速飞行时,飞机表面与空气产生激烈的摩擦,摩擦力可使飞机的速度大为降低。而且摩擦生热,飞机飞行的动能在摩擦中转化为热能,使飞机表面的温度急剧升高。这种温度的升高会随着飞机飞行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它造成了飞机飞行的“热障”。

根据理论估算,在超过11千米的高空当飞机飞行速度的M数为2时(也就是等于音速的2倍时),飞机头部的温度可能达到118°;当M数为2.5时(音速的2.5倍),温度可达215°;当M数为3时(音速的3倍),温度则将升高至335°。

一般将M数达到2.5以上时,看作是出现“热障”的飞行速度。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热障”的表现是:制造飞机外壳的轻金属合金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降低,出现变形或破损,甚至局部熔融。飞机油箱的油也将达到沸腾的程度,无法正常供油,而且随时存在着因温度过高而骤然燃烧爆炸的危险。

总之,“热障”在任何一个方面造成的损坏都可使飞机从高空中坠毁。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解决热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的途径是针对由于温度过高而出现的各种障碍一一排除。比如针对飞机外壳材料耐热性能差的障碍,改用钛合金不锈钢等耐热材料;安装冷却系统,以保证油箱能正常供油等等,也就是说,采取综合性的防热措施。

美国贝尔公司生产的X-2研究机,进行了克服“热障”的试验,1954年5月,第一架X-2在母机B-50上发生爆炸,但这并没有炸掉人们克服“热障”的决心。第二架X-2研究机由美空军飞行员埃费雷斯特完成了首次飞行。随后,X-2又进行了7次飞行,并在1956年9月7日达到36637米的高度。(www.daowen.com)

1956年9月27日,飞行员阿普特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M数为3.2的飞行,这是首次突破“热障”的飞行。但该机在这次飞行之后失事坠毁。

突破“热障”的实用作战飞机是美国生产的SR-71和前苏联生产的米格-25。

1959年,洛克希德公司根据美国空军的要求,着手研制一种M数为3的军用机A-11,原型机于1962年4月开始试飞。之后,在A-11的基础上,美国研制了远程截击型的YF-12和战略侦察机SR-71。这两种飞机的外形十分特殊,机身细长,采用三角形机翼。

SR-71侦察机

SR-71于1963年2月开始研制,1964年试飞,1966年1月交付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停飞。它的设计已经相当先进:最大平飞速度为M3.2,巡航速度为M3,实用升限为26600米,机上装有天文—惯性导航系统、侧视雷达、地形跟踪雷达和各种照相侦察设备,每小时可侦察15.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

SR-71大量采用耐热的材料钛合金制作,它占机体重量的93%,这是克服“热障”的一个好办法。米格-25是60年代初,前苏联为对付当时美国正在研制的M数为3的XB-70轰炸机而设计的。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5机体大量采用合金钢。它也是一种耐热材料,但结构比较笨重。米格-25的最大速度可达M3.2。1971年在埃及进行的一次试飞中,最大速度达到3113千米/小时(相当于M2.6)。它的实际升降在22000米左右。米格-25的电子设备大量使用电子管,设备布局分散,维护不便。米格-25可挂4枚AA-6空对空导弹,能远距离发现、截获M数2.5以下的各种空中目标,实施全向攻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