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打造商海弄潮人-常李青的创新之路

打造商海弄潮人-常李青的创新之路

时间:2024-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前,人们习惯地称呼常李青为“小老板”。从此,“小老板”成了常李青的代名词,一提“小老板”,就知道是太洛饭店的女主人常李青。常李青认为,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金和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她在公司专门设立创新鼓励奖,鼓励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并取得成绩的员工,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

打造商海弄潮人-常李青的创新之路

——记晋城市金和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李青

常李青,泽州县人,现任晋城市金和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自1989年创业至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她历经坎坷与艰辛,从创始时仅拥有3张桌子的小饭馆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三家大型餐饮酒店、日接待数千人次就餐的酒店连锁企业,成为一家拥有员工近400人的大型民营企业。

多年来,在常李青的带领下,金和餐饮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受到省、市、区等各级政府表彰达20余次。由于她本人出色的工作业绩,多次被上级单位授予“优秀个体工商户”、“优秀企业家”、“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还被推选为城区工商联常委,并担任城区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以前,人们习惯地称呼常李青为“小老板”。提起这个称呼,还得从头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的春风使常李青萌生起创业的念头,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又不知从何做起。做饭,她在家里可是个“好把式”,为什么不拿出这一招在市场上亮亮,左思右想,她觉得卖手艺是实现创业愿望的最佳选择。于是,常李青把想法和家人一说,立刻就得到全家的大力支持。

凭着她多年来围着锅台转的经验和烧一手好菜的本事,常李青决定试一试。1989年12月,她向亲戚朋友们借了点钱租了间门面,在太洛路上办起了饭店,没想到饭店开业一年多,毛利收入就达到了5万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已经成为“万元户”的常李青顿时成了街头巷尾被议论的人物。从此,“小老板”成了常李青的代名词,一提“小老板”,就知道是太洛饭店的女主人常李青。

掘到第一桶金后,常李青尝到了创业的喜悦,更坚定了进一步开创事业的信心。她认为,开好局仅是成功的第一步,往前走,虽然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更大的机遇也会随之而来。于是,她抓住有利时机,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在1991年7月,在太洛路南端饲料公司对面的商铺房里,开了第二个饭店——丁香卤肉馆。饭店以经营小笼包子为主,由于口味对路,货真价实,诚信经营,“丁香卤肉馆”的生意格外火爆,周围的食客络绎不绝,小笼包子供不应求,常李青又赚了一把。

1994年,金华大厦盖起来了,金华酒家对外承包,常李青知道这个消息后认为是个极好的机遇。1995年1月,她拿出多年来攒下的全部积蓄,承包了金华酒家。但开业后,生意却非常冷清,每天巨大的成本开支,压得常李青喘不过气来,她非常彷徨和无助,怎么办?难道就此退却,就此放弃?不,这不是常李青的性格,困难没能击垮她,多年来的创业激情和家人的不断勉励重新燃起了常李青的信心和勇气,在认真分析酒店不景气原因的基础上,她多方筹措资金,对酒店实施了全方位的硬件改造,集中整修了包间、雅间,在全市的餐饮业中第一家使用了中央空调,增加了营业面积,同时,对外招聘高级厨师改善菜肴质量,并根据顾客的需求调整经营策略,加强企业管理,在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上狠下工夫,渐渐地,来金华酒家就餐的顾客越来越多,酒家口碑越来越好,迅速成为我市一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餐饮名店,很多顾客为了能在金华酒家就餐而不惜排队等候。

至1999年底,经过多次装修后的金华酒家包间已达到11个,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常李青再次大胆决策,决心对金华酒家进行全面改造,增设了二楼6个包间,员工增加到了60多人,酒家也更名为“金华大酒店”,初步实现了由单一饭馆经营向餐饮产业化发展的跨越。

面对已有的成绩,常李青并不满足,她说,“不敢想大的,不敢干大的,不敢大胆闯,不去搞创新,饭店就没有出路,只有不懈的追求,事业才会有新的天地。”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她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2002年,投资500万元成立了金和餐饮有限公司,并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创办了金和大酒楼和新金和大酒店。金和大酒楼着眼于中高档消费群体,在酒店装潢设计上大方新颖、极富考究,极具浓郁的古典特色和晋城地域文化特色,开业不久,金和大酒楼迅速在我市中高档餐饮服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新金和大酒店更是独辟蹊径,风格各异的宴会厅,智能化的婚宴厅,多媒体会议室,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顾客。

十年磨一剑。可以说,金和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前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次次让常李青步入事业的新境界,她倍感鼓舞,多年来的夙愿得以实现。(www.daowen.com)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餐饮市场,常李青不敢懈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加紧塑造企业过硬的内部素质,在市场中立足就不稳。于是,她结合公司实际,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素质建设,把发展重点置于“经营管理,员工培训,创名优品,营造环境”的战略上。

她把加强制度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她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在充分借鉴外地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公司内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标准要求等,形成了金和独具特色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使公司走上了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她不忘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在金和,从经理到每位员工,都把接受培训作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贯彻始终,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北京、郑州、太原、四川等地的名家名人来店指导;针对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顾客反馈回来的意见建议,及时汇总问题并开展交流讨论,在实践中提高员工的素质;对员工进行的行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培训,更是大大增强了员工的酒店意识、服务素质和敬业精神

常李青认为,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金和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她在公司专门设立创新鼓励奖,鼓励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并取得成绩的员工,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在金和,夏季有“清爽”小品,冬季有“滋补”炖汤,菜谱常年推陈出新,丰富的菜肴菜品获得了顾客的好评。常李青非常重视饮食文化建设,营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酒店里的“琴房”、“书屋”,成为顾客交口称赞的对象,极大地丰富了顾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效非凡。

正是这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工作促进了金和的飞速发展。现在,金和公司拥有资产近2000万元,员工400多人,去年上缴国家各项税费100余万元,成为晋城市颇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由于出色的经营管理和非凡的业绩,公司受到了省、市、区的命名表彰达20余次,常李青本人,也多次荣获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她还多次被选为城区政协委员,并担任城区工商联合会常委。

多年来,“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常李青的心间。创业伊始,常李青恪守“勤劳致富”财富观,如今,企业做大了,成功了,有钱了,如何使用?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心中要有感恩的心态,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对自己的恩赐。

从2000年开始,她捐款帮助改变家乡的面貌,让父老乡亲也像城里人一样,过上好日子。她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捐助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开展文化扶贫,参与城市建设;主动帮助社会困难群体,为政府排忧解难,公司先后安排了80余名下岗职工就业。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李青带领公司员工向地震灾区献爱心,一次性捐助款项达6万余元。

办实事、办好事不是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她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她早已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自己快乐人生的重要部分。

多年来,常李青爱护员工,帮助同志,专门投资为公司外地员工和本地住家较远的员工提供食宿,平日里,不管哪个员工生病入院,或者家里有什么困难,她都要慰问看望。逢年过节,还要上门探望员工。今年春节,因雪灾,外地员工滞留在公司,她和公司管理人员精心组织管理,为员工营造了温馨的节日气氛,正如员工们所说:“今年的春节,过得最开心、最难忘、最愉快,是公司领导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城区餐饮企业数百家,用工荒经常发生,可金和餐饮公司的员工相对稳定,有的还是走后门才进了公司。公司有的员工,一干就是10多年,成了名符其实的“固定工”。

常李青和她的公司,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成就了事业的辉煌。正如常李青所言:“只有勤奋做事,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只有改革创新,企业才有不竭动力。”多年来金和的成长历程正印证了她的这句话。

她还说“事业无止境,为社会贡献无止境。”一句话,折射出常李青和公司的魄力以及她不懈追求的脚步。我们深信,在改革继续深入的环境里,金和餐饮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