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大学校园文化:育人与强化

大学校园文化:育人与强化

时间:2024-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应当从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其最主要功能之一,是大学校园文化熏陶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内化功能的综合体现。激励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积极诱发。

大学校园文化:育人与强化

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强化

向晋文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其最主要功能之一,是大学校园文化熏陶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内化功能的综合体现。高校应当从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 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淀和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体现,表现为校园的环境建筑、制度和校园人的风尚、道德、理想、行为习惯等。大学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表征,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行为文化为载体,是四者的有机统一体。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其最主要功能之一,是大学校园文化熏陶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内化功能的综合体现。

1.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目标,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师生员工的素质、人格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发展,是大学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综合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熏陶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内化功能之中。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校园内部各子系统、各个层次及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效运行状态,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是当前校园建设的目标。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富有学校传统和学校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营造体现大学内涵的精神文化和形成鲜明导向性的行为文化,并促进四者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和自身各自协调发展,从而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促进校园人的社会化,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按照美的规律规划校园内物质载体,构建体现学校精神、传统和学科专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熏陶功能是指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施加积极影响,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引导与陶冶。文化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物质状态来表现的。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和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师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学校应按照美的规律,坚持秉承传统、体现特色的原则,对校园内的建筑、园林、文化设施、人文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构建富有生命力的高尚文化生态环境,让师生在美的环境中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并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净化心灵、启迪心智、陶冶性情。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构成情况及其所制定的规章、规则等,对师生员工的言行习惯及行为模式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主要包括学校成文或约定俗成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准则,习俗、习惯和礼仪等。校园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保障校园文化向积极、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规范约束功能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对师生员工的他律性。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功能,主要通过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来实现。显性的形式表现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后者则表现为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规范导向下的学校舆论。无论表现形式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规范着在校园内生活的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因此,要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一定要营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制定的制度不能束缚人的思想、限制人的发展,而应有利于和促进校园人的全面发展。(www.daowen.com)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培养和挖掘大学校园精神,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外面的表现形式是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是师生员工共同信守、追求和培育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集体舆论、社会心理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和各种流行的校园思潮,主要是指为大多数师生员工所遵循的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生活信念等。

导向功能是指校园的精神文化对校园内师生员工的政治方向、人生追求、理想信念、行动目标的引导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塑造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将师生的事业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为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追求而不懈努力。

凝聚功能是指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与挖掘,塑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与人格理想,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以及对全校师生员工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赋予学校生命、活力,并反映出学习品格、历史传统、校园意志,是师生员工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人生理想、思维方式、生活信念、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主导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形态,规定着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在校园精神中,最深层的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它对广大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激励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积极诱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是激励功能发挥及其效能最大化的基本前提,只有高度统一思想和形成群体意识,有着共同的认知、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才能有效地激励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使师生员工在为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奋斗的过程中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有着更多的源动力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因此,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功能,使其功能发挥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是要不断挖掘、培养、凝练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核和精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校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

5.坚持实践与体验教育,突出实践性,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

内化功能是主体的自我实践与体验和外界施加的积极影响,将一种精神和理念固化成主体内在品质,并通过自觉行为予以体现。品质和精神的内化是校园文化功能体现的最终指向目标。这是大学使命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种精神、理念只有转化成人们的行为模式,才能得以很好地宣扬和传承,才能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在认同和接受这种精神和理念的前提下,外界不断地约束、规范,通过主体不断的自觉实践,将校园精神文化内化,从而用外化了的校园行为文化体现和验证校园精神。而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主观体验与实践是内化的关键,实践与体验教育是校园文化精神内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实践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突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吴守宝.大学校园文化对实现大学职能的作用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胡春利.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8(10).

[3]刘运根.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