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
熊萧萧
摘 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高校辅导员家访是建立和谐家校合作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教育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阐述了开展大学生家访工作的必要性,针对目前大学生家访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如何提高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可行性、专业性、持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家访 家校合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其中的三个关键因素,只有当三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变得完整和完善。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网络信息化的趋势日益凸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想要达到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的,仅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对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与学生的关系也最为密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辅导员家访正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意义
1.家访是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相对优越,自幼在父母、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的非常“6+1”培养模式下,备受呵护。面对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他们自信又脆弱,渴望独立又十分依赖父母,充满好奇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时刻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通过辅导员家访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建立起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增强学生及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长能够统一思想、明晰责任,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达成共识。此外,通过家访还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成长轨迹,出现问题时便于追根溯源,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同时家访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将教育方法渗透其中,引导家长协助教育,真正形成学生、学校和家庭教育三维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2.家访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途径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是在1∶200之内,即便如此,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很难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做到面面俱到。同时,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着心理困难、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等各种特殊群体,他们进入高校后出现的问题往往有着深刻的家庭教育背景。通过家访,辅导员深入到学生家中面对面地互通情况,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和触动,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也方便在以后工作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家访有助于辅导员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激发辅导员的育人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同时也为辅导员学习实践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验“三进三同”提供了平台。此外,家访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在平时就必须主动去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对其在校表现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家访前辅导员还需要制定好家访工作的目标,同时对家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预案,并有针对性地思考应对策略,尽力避免家访工作中的失误。这些对于辅导员思想水平的提升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家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新空间
家访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拓展了新的工作空间,开辟了新的工作阵地。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走出办公室和校园,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家庭。因为在校园这个相对狭窄的空间范围内,我们观察到的往往只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表象,没有触及问题形成的根源和本质。只有深入学生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才能了解学生成长的脉络,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从而克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题,同时在家庭这块新阵地中,可以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认知误区
学者朱志勇认为“家校互动仍处于打补丁阶段,即学生在学校有了问题,如成绩不好、严重违反纪律等,教师才会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协商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学校把家校之间的关系窄化了”。学生和家长对家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认为只有当学生在学校出了问题,仅依靠学校力量无法解决时才会家访“打小报告”,从而对家访产生排斥心理。此外,部分高校教师对家访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家访就是走过场或是简单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资助,进而对家访持怀疑态度,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参与家访工作的积极性。
2.辐射力不足
一方面,家访地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时间、经费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校或辅导员家乡附近地域,没有遍及所有招生省市。另一方面,家访对象的覆盖面不足。目前选择的家访对象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于心理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或经常违纪等其他特殊学生群体涉及较少,没有普及到每一位学生。此外,家访的参与主体有待进一步扩大。目前高校进行家访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家访内容也主要局限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高校应充分发动班主任、专业老师的力量,对学生及家长关于专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更多的指导。
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家访制度的有无与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家访工作开展的效果。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高校家访的制度,也没有将其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缺乏一定的督促作用。家访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持续性的合力作用。参与家访的教师因缺少系统的培训,导致家访目的性不强、前期准备不足,效果是大打折扣。
4.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家访形式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家访效果能否更好地发挥。目前高校辅导员家访主要采取实地走访方式,这种面对面、一对一的传统沟通方式便于辅导员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拉近学生、家长及辅导员的心理距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进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受到时间、精力、地域及经费的限制,加之现在学生人数多,辅导员数量少,辅导员逐个上门家访已不现实,仅依靠这种方式无法增强家访的惠及面和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家访实效的思考及建议
布迪厄说:“学校场域中,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成为其中的一种组成部分。在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处于对教育孩子权利的一种隐形争夺之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教师与家长这对关系,相对于教师来说,是支配关系;相对于家长来说,是屈从关系,二者无法平等对应。因为教师这个职位在社会大场域中,把持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权利优势,其本身的权利资本就优于家长。”为了发挥教师与家庭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针对高校家访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对策。
1.加强宣传,增加投入,增强高校辅导员家访的可行性(www.daowen.com)
只有学生、家长、辅导员三者的积极配合,家访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才能实现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就需要各高校在家访前,加强对家访工作目的及意义的宣传,引导学生和家长转变观念,消除对家访的疑惑和排斥心理,端正学生对家访工作的态度。同时,各高校要强调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渗透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家长主动参与协助学校教育的热情,唯有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家访工作方可事半功倍。此外,高校对于家访工作要足够重视,通过划拨家访专项经费、报销路费、计入工作量、给予补贴等方式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物质保障,消除家访人员的后顾之忧。
2.合理规划,系统培训,提升高校辅导员家访的专业性
各高校要对辅导员家访工作作出统一规划,明确家访的目的、意义、原则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得家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高校还应组织系统的培训,围绕如何筛选具有典型性的家访对象、把握适当的家访时机、设计合理的家访路线、选取合适的家访方式、讲究交流的艺术等方面对家访的参与主体给予相应的指导。此外,高校还要注意巩固家访的成果,及时总结归纳,家访后要继续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对学生加以督促和引导,进而把家访工作落到实处。
3.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扩大高校辅导员家访的参与性
学者Sanders指出“教育获得与学业成功所依赖的资源已经越来越超出学校或家庭的单一支持力量。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难以凭一己之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智力与物质支持”。因而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广泛参与。一般而言,目前在高校开展家访工作的多为辅导员老师,但其时间、精力有限,只依靠辅导员的力量无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很好地联系沟通,因此,高校应拓展家访的参与主体,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兼职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团干都可以成为开展家访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家访时间、地域和对象的选择上,也应将覆盖面扩大,平时与节假日相结合,省内与省外相结合,特殊学生群体与普通学生相结合,以点带面,促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效实施。
4.建立机制,完善体制,保证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持续性
各高校要把家访工作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按照师生比1∶200的标准配齐辅导员,确保家访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家访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调研式的工作方法进一步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拓宽辅导员的视野,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把家访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和辅导员日常工作考核体系当中,根据评估考核结果,对家访工作先进的学院和个人进行表彰,并通过家访登记卡反馈家长和学生的评估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家访机制,保证家访工作更好地持续开展。
5.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加强高校辅导员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家访方式一般包括走访、电话访和信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QQ、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融入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如将入户走访与集中座谈相结合,个人家访与集体家访相结合,专访与顺访相结合,实地走访与电话访、短信访、邮件访、QQ群访、家长论坛访、微博访等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及时高效地与家长取得联系。此外,辅导员可通过家访总结归纳教育规律,把握住家访的关键时间节点,如对于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家访内容则分别以角色转换、学习成绩和就业等问题为重点。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该校辅导员在2012级新生入学前对部分录取到农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走访,了解了学生及家长对大学教育的期许,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专业教育活动,是一次将入学教育迁移的有益尝试。高校也可通过转换地点、固定周期等方式将家访常态化,在每学期或每个月安排一次家长会或家长接待周,集中就贫困生资助政策、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就业观念转变等家长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家访模式研究[J].理论界,2012(5).
[2]邓伯超.浅谈大学生暑期家访活动[J].时代报告(下),2012(1).
[3]凤帅.浅谈大学生家访促进学生、学校和家庭教育三维一体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4]李恒滨,石兆俊,常韬.四位一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5]罗辑,张贺楠.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6]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
[7]尚洪娟.浅谈大学生辅导员的家访工作[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3).
[8]吴进保,高天骄,张健,等.高校辅导员开展家访活动的思考[J].新一代(下),2011(3).
[9]吴玲玲,何山,李君.高校家访的影响因素研究[J].大观周刊,2012,567(7).
[10]肖殿刚,张威.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实务与探索[J].理论界,2011(9).
[11]杨雪.大学生家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10(2).
[12]于维华.大学生家访与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探讨——以临沂大学辅导员家访为例[J].企业导报,2011(17).
[13]张鹏.浅谈家访对高校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及启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9).
[14]朱小燕.“90”后大学生三维一体化教育新途径[J].出国与就业,2009(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