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大学生应对非法传销的思考与对策

大学生应对非法传销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4-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屡陷非法传销的思考与对策分析武文军摘要:当前,大学生陷入非法传销事件已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忧虑,传销事件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社会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不完善,以及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严重扭曲。

大学生应对非法传销的思考与对策

大学生屡陷非法传销的思考与对策分析

武文军

摘 要:当前,大学生陷入非法传销事件已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忧虑,传销事件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社会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不完善,以及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分析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心理,剖析产生这种行为的真正原因,将有助于在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从而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这将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 传销 心理分析 对策

传销一般是指企业不通过店铺经营等流通环节将产品或服务直接销售、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营销方式。传销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两位学生的天才想法,开始只是研究倍增学,后来被引用到市场营销学中成为了传销。由于传销销售成本较低等优点,国外有许多企业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销在我国逐渐盛行并发生变异,由于当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制,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人员便利用传销组织结构的封闭性、传销活动交易的隐蔽性和传销人员流动的无序性等特点,进行非法经营、集资诈骗、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因此,早在1998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全面禁止我国境内的一切传销经营活动,要求外商投资的传销企业也必须进行转型经营,并把它定性为经济邪教,必须严厉打击之。

2004年3月,湖北、河南、陕西、云南等10多个省份的2 000多名大学生在重庆“欧曼丽”传销案件中受骗;同年5月,山西捣毁一个传销窝点,40多名传销人员中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2010年8月,南京市查获了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一起在校大学生传销案,案件涉及33所高校的834名在校大学生。可见,大学生参与传销活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大学生屡陷传销活动的原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参与传销活动的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传销手段的欺骗性、高校管理的疏漏、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自身社会经验的匮乏等几个方面。

1.传销手段的欺骗性

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普通百姓都对传销的危害性及其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对传销的违法犯罪性质、欺诈本质和严重危害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不参加传销组织、不参与传销活动。但是一些传销组织以更隐蔽的方式,通过同事、同乡、同学等向大学生群体渗透。其组织结构更具欺骗性,他们除了采用常见的推销产品、一夜暴富等欺骗手段之外,还打着职业介绍、招聘兼职、网络营销等幌子,通过发传单、找中介或在招聘求职类网站发布信息,向在校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不择手段地进行诱惑欺骗,获取求职心切又缺少经验的大学生的信任。

2.高校管理的疏漏

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学生管理成为一大难题。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校外租房,这些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以前按班级、院系管理的旧模式难以取到理想的效果。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辅导员,但多数辅导员是年轻教师,管理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日常工作使得他们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据相关报道,一些身陷传销组织的大学生,编撰借口请假,很长时间不在学校,周围同学也不会觉得奇怪,老师直到最后才知道真相。

3.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一大难题,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增长,教育部预估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99万,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使得就业机会大大减少。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就是大学生每天一睁眼都要面对的窘境,甚至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感觉上学无用、前途渺茫。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就业和求职机会都显得尤为珍贵。也许传销组织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变出花样,给出相当令人期待的职位,并且宣扬那些励志的“创富神话”,在机会面前大学生容易急功近利,往往放松警惕,被传销分子利用控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的匮乏。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建构不牢,理想信念缺失,意志薄弱等自身软肋极易被传销组织所利用。

4.匮乏的社会经验导致社会判断力的缺失是大学生辨识传销的主要障碍

大学生阅历浅,社会接触面不广,在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面前,容易受到利益的驱动,迷失在急功近利的洪流中,或者被盲目的创业激情冲昏了头脑。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感觉平时缺少关爱、被人忽视,极其容易被传销组织宣扬的“平等、互爱”所诱惑,企图在新环境中获得平时得不到的成就感,以至于在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宁可睡地板、捡菜叶,仍然执迷不悟。一些高校忽视职业规划,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走向缺少方向感,不能对自己的人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进行客观的分析,难以对职业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而在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影响之下,一些大学生过于急迫地想摆脱困境,获得经济独立和事业成功,这种忽视现实的欲求心理,使这些大学生欲速则不达,走了更多的弯路甚至误入传销的歧途。

二、大学生参与传销活动的危害

大学生参与传销活动,不仅危害其自身,而且危害家庭、学校和社会。传销组织通过控制环境来控制大学生的人身自由和所作所为,使受害大学生身不由己、荒废学业。他们本应该在大学里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增长才干,却阴差阳错地误入了传销组织,在那个充斥着谎言和欺骗的传销课堂里,不但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承受巨大的精神打击,为前途蒙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他们在逼迫或威胁下会做出违背良心和意愿的举动,内心的挣扎和煎熬可想而知。当他们迷途知返时,却发现已经没有退路,这又是沉重的打击。他们无法面对家人,无法面对同学,无法面对学校,更不用说获取心灵的慰藉,其后果是一蹶不振,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只好弃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个人命运从此完全改写。(www.daowen.com)

传销人员往往泯灭人性,以亲朋好友为主要发展目标达到敛财的目的。他们打着各种伪善的幌子,以坑、蒙、拐、骗的卑劣手段将亲朋好友拉下水,骗局败露后亲人反目、朋友绝交,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基本被消灭殆尽,没有人再信任他们,更有甚者众叛亲离、家庭破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参与传销的失足行为使得整个家庭遭受巨大压力,不仅损失金钱、声誉,原本的生活都会被打乱,未来面临极大考验。

传销活动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参与的大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中断了他们的成才之路。为了能够迅速实现暴富梦,他们会不择手段地在同学中发展下线,并极力宣传各种消极观念,这势必会在大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对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高校为了挽救深陷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此外,学校还要抽出额外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育宣传,预防大学生误入传销,这些都占用和浪费了极其宝贵的人力和教学资源。

三、预防大学生屡陷传销活动的教育对策

如何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参与传销活动是全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解放思想、积极思考,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

大学生参与传销的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的缺陷,包括对道德规范的无知、藐视或沦丧以及故意侵犯。若想真正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则是根本。高校应从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课程内容,以例讲德,例理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从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着手,本着关心、爱护的原则,抓细、抓小、抓实、抓身边,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品德滑坡迹象要及时发现,寻找对策,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高校还应重视责任教育,尤其不能放松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结果应使大学生确立人生在于奉献的正确理念,艰苦创业,诚实劳动,勤劳致富,改变生活上一味贪求舒适、好逸恶劳的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财富,理解和接受“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内涵,杜绝用金钱衡量一切的功利主义

2.加强法制教育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线,从一些大学生参与传销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不懂得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不懂得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高校应通过系统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启迪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应定期在校园内普及禁止传销的宣传教育,揭露传销的违法本质,用橱窗、宣传栏、广播、讲座、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揭露传销组织的性质、目的、欺诈手段等,逐渐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传销。

3.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教育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止传销向校园和大学生渗透。如:对于高校校园内的讲座、会议、报告以及广告等要严格监察,禁止任何非法组织或个人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诱骗活动;加强对贫困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指导,尽最大可能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定期组织班级会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所作所为要有所了解,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同时完善学生请假制度,仔细分析学生请假缘由,并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查明真伪,不放过任何虚假理由;发挥班级、社团在教育和联系学生方面的天然优势,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把远离传销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另外,在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习、找工作及假期等特殊时段,高校应采取及时联系、定期反馈、与家长随时沟通等方法,加强对请假和休学的学生、校外实习生、毕业班学生等重点对象的教育和管理,随时掌控大学生的动向,如果发现有学生参与或涉嫌参与传销活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和反映,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

4.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是预防大学生因求职心切而误入传销活动的重要措施。各高校应一方面联系实际、审时度势,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深刻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给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其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目的地扬长补短,为毕业后能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求职招聘的基本程序,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意识,防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而上当受骗。

参考文献

[1]李东兴.非法传销“欧丽曼”何以蒙住千余名大学生[OL].新华网,2004-06-28.

[2]蒋桂斌,胡思进.执法者提醒大中专毕业生求职莫入非法传销陷阱[OL].新华网,2004-07-24.

[3]范守祥.浅谈非法传销的危害、成因及整治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19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