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华中农业大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新时期新探索

华中农业大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新时期新探索

时间:2024-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结合某高校开展的关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在教与学层面浅谈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考。除此之外,传统的实验设置使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后就没有太多的动手机会,很多同学想去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想要争取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创新项目,渴望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但真正获得机会的同学总是相对较少,落选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没有坚持把自己的项目做下去。

华中农业大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新时期新探索

基于教与学层面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祝 鑫 郭灿灿 陈 柳 周 雷

摘 要:本文在教与学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从氛围营造、制度建设、载体建设和模式建设四个方面,以本科教学为背景,探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以期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实践 创新 教与学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应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某高校开展的关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在教与学层面浅谈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考。

一、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大学生自身层面中影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中发现,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惑的源头主要集中在专业满意度、专业学习动力等专业适应问题,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学习效率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实践创新引导、教师提供的实践创新平台等师资力量问题,就业困惑、升学选择等就业压力问题,以及学生工作参与积极性、统筹学习工作能力等学生工作影响问题。

专业适应问题和学生工作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表现较为明显。新生初入大学,要经历一个全新的适应过程,如果专业适应不良,学习效率低下、实践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就会明显表现出来。新生学习动力不足、在面对宽容的学习环境和各种学生工作中时,无法正确协调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将过多精力投放在学生工作中,导致学习适应不良,挂科现象严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学习效率、实践平台、师资力量等问题在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中反映比较突出。在这个时期,学生对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度提高,表现为对实践创新活动尤其是专业实践、科技创新项目需求强烈,然而学校提供的创新实践平台和资金场地支持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传统的实验设置使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后就没有太多的动手机会,很多同学想去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想要争取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等创新项目,渴望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但真正获得机会的同学总是相对较少,落选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没有坚持把自己的项目做下去。

就业压力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比较突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成为四年级学生的最大压力。所以对于大四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找工作、考研上,就业和考研成为他们最关心的话题,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创新往往无暇顾及。

2.学校层面中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对以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实验员为调查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的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观、多样化人才观、终身学习观和系统培养观等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是解决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平台搭建、制度环境改善及各方面配套支持的关键所在。

学校的制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学生自觉参与实践创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比如说,有些课堂的教学方式为灌输式,而问题式、启发式、研究式、案例式、游戏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综合应用,对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更是无法做到。同时,如果从体制机制上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那么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上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任重而道远。

学校在相关配套设施,如资金、场地、人员配备、实验器材等方面的投入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有益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环境、大学精神的熏陶、教师的治学精神、和谐的师生关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等都会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www.daowen.com)

1.积极营造创新型校园的人文环境

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学校人文环境和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大学生中间让“培养自身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一种风尚,那么这种风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有营养的土壤。学校应培养浓郁的创新和实践文化,创设平台让大学生真正体验“创新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学校应建立注重鼓励、宽容失败的创新机制,提倡教育民主,营造民主自由、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强化“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大学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学校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同时深入挖掘我校逾百年发展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的涵义,努力形成勤奋诚信、感恩宽容、治学严谨的教风和求真创新的学术风气;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规范的学术评价标准,杜绝学术腐败。

2.积极营造宽松而严谨、科学而和谐的制度环境

目前,在制度层面实现教务、学工等部门通力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联动机制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表明,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大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实践创新项目归口教务部门负责,“神农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则由学工部、校团委主要负责,而具体的学科竞赛比如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大赛等比赛则是由各系各专业某个或某些专业老师单独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力量分散,无法做到整体出拳、重磅出击,效果会大打折扣。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从制度层面上理清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健全包括各级各类实践创新项目的综合管理服务考核联动机制,同时从制度层面上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创新。鼓励专业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的指导上,计算老师参与学生实践创新的工作量,在职称评审、职位晋升方面有所倾斜或者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重学生实践创新经历和成果在综合测评以及各种学生干部评优中所占的比例,重点奖励在实践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

3.加强建设有益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大学生个性鲜明不羁、敢于挑战权力、自我约束力差的特点让想利用课堂考勤点名留住学生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因此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本着从现象看本质、从问题的提出过程追溯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掌握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强化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创新来源于实践,教师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加强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依托各级各类实践、科技创新竞赛等同样是推动大学生培养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4.深入探索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在本科阶段取得一定的实践科研成果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模式:得到一位甚至几位老师的跟踪指导、老师因材施教为学生本人量身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从大一开始便涉猎实践创新项目等。可见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他们实践创新能力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建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构建合理的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其他高校的经验,在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一般模式大体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时期:新生入学时期、基础培训时期、项目参与时期、创新实践时期。新生入学时期,创造硬件条件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基础训练时期,鼓励学生参与辅助科研工作,激发其在某一领域的兴趣,为实践创新意识奠定基础;项目参与时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时期,结合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和毕业设计,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素质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保障机制,激发大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1).

[2]赵晓华,杨孝宽.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何玉杰,张丽.耗散结构理论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研究[C].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第十一届学生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