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

时间:2024-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廖旭东摘要: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高校工作的敏感环节,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力求从专业工作者和大学生这样的双重身份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

廖旭东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高校工作的敏感环节,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力求从专业工作者和大学生这样的双重身份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原因分析 干预策略

自杀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与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一种人类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关系及精神等各种因素混杂而产生的社会偏差行为,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有人藉由它来传达情绪、控制人、换取某种利益(精神上或实质上的),更有可能是为了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及无价值感。我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情绪型自杀常常由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理智性自杀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念头,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一、大学生自杀现状

从我国情况看,据《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年第12期报道,我国每年大学生的自杀率介于9~24人/10万人之间,是同龄人自杀率的2~4倍。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纵观近十年来的高校学生自杀事件统计,其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既包括本科生,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人本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所谓十年磨一剑,正当他们学有所成,即将回馈社会、报答父母以及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时刻,却放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伤痛,更应该反思。

二、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通过对最近十年高校自杀事件的分析,可将导致这些学生轻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习压力过重

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业难以负担,学习结果不如意,导致心理负担过重,自感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因此在面对学习考试时过于紧张焦虑,导致效率下降,进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失败等,这种失败又会加重当事人的自责、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长期下去,如果个体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或是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援助,则很容易导致个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2.自我要求过高

有的学生抱有一种不合理的自我信念,可能从小就习惯了赞扬和荣誉,他们不允许自己失败,觉得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比别人做得好。在面临失败时,他们无法有效调节自己,因而容易采取自伤、自杀等过激行为。

3.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校扩招,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企业也提高了用人条件,加之人们一直以来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刻板印象,觉得只要是大学毕业,就能找到一份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长期的这种舆论导向,让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还不能调整好心态,在找工作时、遇到挫折时不能有效地调节情绪,一旦遇上导火线,就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悲剧。

4.人际关系紧张

如今的“80后”、“9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的核心,几乎没有独自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缺乏自主精神和谦让的品质,没有和同学交流的良好技巧,一旦与同学发生冲突,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处理,往往会把矛盾激化,心理上则觉得委屈、压抑甚至是愤怒,因而极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5.性与恋爱方面的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开始谈恋爱,同时大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都达到了性成熟,谈恋爱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恋爱和性方面的知识,在面对恋爱失败或者性冲动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严重的可能导致社交恐惧症甚至放弃生命。(www.daowen.com)

6.家庭教养方式不妥

有的父母基于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制定子女的成长路线,同时缺少对孩子的自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完善人格和良好品行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依赖、被动、胆怯、任性、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等个性心理倾向,这些个性上的缺陷为大学生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埋下了病根。

7.学校教育的偏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都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考入好的学校,如何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被搁置一旁。有的学校虽然也有心理咨询中心和相关的工作人员,但很多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不仅场地不适合,而且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此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很难担负起心理工作的重担。

三、大学生自杀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大学生自杀现状以及导致此类现象的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和应对。

第一,社会应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还处在初级阶段,人们对心理学、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少之又少,甚至还存在相当严重的误解。因此,社会应加强心理教育,使那些真正需要关怀的人能够主动寻求帮助,使心理健康工作者更加积极有效地向他人提供帮助。

第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和干预。学校是防止危机恶化和悲剧发生的第一道屏障,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范围就在学校内部,因此,很多应激源都与学校分不开。不仅如此,学校的宿舍、班级和院系的系统也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在危机开始出现的时候就能对其进行干预,尽量使问题弱化。另外,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一宝贵资源也使人们对危机更为敏感,更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比较正确地对各种问题进行鉴别区分和处理。基于此,我们就更应该重视学校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第三,作为学生成长和获得最初教育的家庭在这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从人生的一开始就接受来自父母的有意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归因方式、认知态度、应对压力的能力都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一个开明的家庭,必定重视孩子自主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父母以陪伴者或是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因而孩子更懂得谦让、宽容,富于主动性,能勇于承担责任,能较好应对压力,并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提供给孩子的是一套混乱的或是严酷的行为模式,那么孩子从中学会的可能就是极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合理的信念、不良的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时的无能为力。由此可见,家庭对于良好人格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援助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很多城市都开展了例如“生命热线”这样的24小时的自杀干预热线。此外,还可以采用互联网这种年轻人更愿意采用的咨询方式,这不仅给求助者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可以克服时间、地域的限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作为这一事件的行为主体,大学生应该认真反思,如何让自己有能力承担各种责任,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以及在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帮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我们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以上措施的有效性,真正解决这一沉重的问题。

大学生自杀率的逐年上涨不得不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防患于未然,化危机为平安,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这篇文章分析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近年来自杀的主要原因,并站在心理学工作者的立场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供大家借鉴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廖巧萍.转轨时期大学生自杀问题探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阎平.当代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分析[J].现代教育研究,2000(3).

[3]张旭.花儿未开已谢了——我国青少年自杀启示录[J].中国健康教育,1999(4).

[4]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王根顺,彬斐.当代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综述[J].2006,6(3)

[6]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