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初探
罗晓峰
摘 要:本文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阐述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背景、意义,论证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思考。
关键词:辅导员 课程化 改革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当代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然而,由于辅导员所负责学生的人数众多,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导致辅导员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除此之外,许多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辅导只是停留在表面,突出表现在辅导员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大量学生事务性工作上,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辅导较少,尤其是围绕学生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个性化发展的专业化辅导还不足。因而,有必要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来应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所遇到的“瓶颈”。这里提出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提出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辅导员应履行教师的职责,通过上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职业规划、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辅导。有文献显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应该根据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将辅导员的部分工作内容纳入课程化管理。通过辅导员工作的课程化,辅导员可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辅导,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辅导员的悉心教育,兼顾了公平和效率。
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吗?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相同的两个事物,但是不能只看到学生的个性而忽略了他们的共性:基本相同的年龄,相似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连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也几乎一致。辅导员课程化的辅导是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需求的。当然,对于个别极具个性的学生,我们可以回归到与学生交心谈心、网上交流、社会实践、开展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1.激励辅导员提高工作理论水平
一名有“心”的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导师一词源自古希腊,象征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要真正做到人生导师,不仅需要辅导员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知识渊博,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需求。正因如此,这就需要辅导员结合当前的学生思想状况,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教育部24号文件还提到: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辅导员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利于辅导员不断学习能满足学生所需求的知识,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理论水平。
2.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
一名有“情”的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朋友,泛指志同道合的、交谊深厚的人。有的辅导员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吩咐学生或命令学生来执行任务,这远远不能达到知心朋友的涵义。辅导员要真正成为所有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果只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心谈心,不仅时间精力上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与你成为朋友。通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方式,师生距离近了,辅导员也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去感染每位学生,在课堂上以交心的方式与更多的学生交流,心自然而然也就近了。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思考
现阶段部分高校已陆续出台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的方案,例如学生晚点名制度、年级大会制度等,但各种方案的制定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可以由各高校学工和教务部门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性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立足本校实际,发挥优势,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教学计划内课程和教学计划外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内容可包括新生适应性教育、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等内容。课程一旦确定,就需要制定教学大纲,编出相应的教材,安排符合辅导员工作进度的“课表”。有了这些,辅导员可以根据课表,依据教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上课”。辅导员可以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学,也不会因为临时突发性问题干扰教学进度,从而保障了学生接受辅导的全面性。(www.daowen.com)
教师,其主要特点应该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站上讲台,各方面要求应更高。
1.备课内容要“全”
有了课程的安排,需要辅导员备课时能全面去掌握需传授的内容。毕竟,如果只是单纯地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能体现辅导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不能通过课程引起学生的共鸣,那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将变成例行公事,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作为一名教师,站稳讲台是基础,在“上课”之前,一定的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一些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备课方式,例如,每周可以安排固定时间的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时,可以邀请资深的专家分享授课经验。辅导员可以通过此环节集思广益,多角度、全方位收集授课内容,从而达到针对性教学的目的。
2.授课目标要“实”
不同于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这门课程,旨在辅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例如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规避风险、环境适应、思想稳定、心理调整、职业规划等内容,通过尽量多的身边事例的描述,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树立相关意识。
目前,各高校大部分辅导员还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同志,大多数辅导员的校园学习生活经历与在校学生基本相似,这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进一步拉近话题距离。如果授课内容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更能树立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辅导员的这门课程,目标不在于让学生去参透深奥的内容,而在于普及如何做人的道理。
3.教学方法要“活”
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设置,既可以自己上台讲授,也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学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学生演讲等方式。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例如:针对某话题的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针对某些现象学生发表的演讲,可以锻炼学生演讲与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开展针对毕业生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如组织学生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总的来说,教学方法应当为满足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作出适时适当的调整,多与实践相结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更是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尝试。相信在相关人士的合力推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
[2]焦剑龙.以“深度辅导”为核心提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J].高校辅导员,2010(4).
[3]叶芜为.工作“课程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8,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