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华中农业大学新探索

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华中农业大学新探索

时间:2024-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武文军摘要:人的思想活动是有特定规律性的心理活动,研究心理活动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掀起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潮,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但明确提出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还为数不多。

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华中农业大学新探索

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武文军

摘 要:人的思想活动是有特定规律性的心理活动,研究心理活动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投入产出率不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有效地应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工作。本文提出应充分提高对心理学知识的重视,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力度,科学运用它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心理学 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以被教育者的思想为研究对象,对被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塑造过程。人的思想活动是有特定规律性的心理活动,研究心理活动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由此可见,心理学知识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熟悉和掌握心理学知识,准确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人的思想形成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从量变到质变、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映,它必须经过感知、思维、认同三个阶段,才能最终由社会思想内化为个体思想,有效指导个体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人的思想感知是指人们对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思想体系的感受和印象。人的思想感知往往是具体的、生动的,对复杂思想问题的把握也是有限的、表层的。思想思维是主体在思想感知基础上凭借理性能力对思想感知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比较、分析和认识过程。在思想思维的基础上,个体经过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实现了社会思想向个体思想的转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约束机制。个体一旦遇到类似的状况就会以一种“强迫”心理迫使自己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行处理,而相反方式的行为则会令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从而有效地约束个体的行为。

如某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人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即最初的思想感知;接着他联想到自己曾经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后得到了多数人的夸奖和少数人的嘲笑,进而他分析多数人是认可这种行为的,少数人因为个人素质低才对这种行为产生了非议。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同样也会有人为自己让座,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所以这样做是正确的。经过一番“思想思维”他产生了对自己行为的认同,并将此“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就会主动让座,然后产生心理愉悦感;反之则心理上产生愧疚感并“迫使”自己主动让出座位。此例对人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然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具有反馈影响机制的心理过程,很多问题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分析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学校也都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从教学计划安排上,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各学习阶段都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调整实施的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即05方案)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时为224学时,约占目前高校本科总学时数的9.3%;从队伍配备上各级学校都安排有专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客观上讲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何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知识的感性认知是到位的,“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依然存在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的“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严峻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目前思想政治工作投入产出率不高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宏观环境上看,目前全社会尚未完全达成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共识

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向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普遍关心、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但往往更多地侧重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意义和方式方面的研究,而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的机理和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掀起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潮,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但明确提出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还为数不多。心理学原理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达成普遍共识。

2.从中观环境上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大多数人员心理学知识基础非常薄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一般都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这支队伍中除占比例较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受过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训练外,其他大多数工作人员多为跨学科、跨专业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知之甚少。工作过程中往往依靠个人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理性思考,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凭借简单的批评和说教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3.从微观环境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缺乏对学生个性需求心理的关注,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已日臻完善,但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进而由社会思想内化成学生的个体思想,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体行动,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通过课程考试,至于学习效果则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学生上课时因对课程缺乏兴趣,逃课者有之、睡觉者有之、看小说者有之,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仅靠考前大突击就可以高分通过。难怪很多学生感言,上了几十个学时的课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考前的这三五天。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体活动的源泉,是思想和活动的动力。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生为什么对课程不感兴趣?我们对学生的需要真正关注了多少?为什么专业课的课堂效果比政治理论课要好?为什么学校各种素质讲座总是人满为患?如果总是将原因归咎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教育体制有问题,那我们是否反问过自己究竟对提高教学效果做过哪些有效的工作?

三、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www.daowen.com)

高校要充分提高对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展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熟悉并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够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人都有一双知“心”的眼睛,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人。

1.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首先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心理和人格心理的分析上,而后才是进行课程内容的搜集、归纳和整理以及授课方式的组织设计上。要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种心理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授课信息的心理反映和心理接纳的规律。通过分析归纳不同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对学生接受外界刺激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对学生易于接受什么形式的信息以及何种信息有充分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然后结合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的不同作用机理有针对性地准备授课内容、设计授课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的心理方式多种多样,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重视差别、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切不可万人一个腔,“白菜萝卜一个样”、“有枣无枣三竹竿”。与心胸狭窄、性格孤僻的学生谈心,语言要迂回些、婉转些,做到柔和平静,朴实亲切,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与直爽开朗、性格豪放的学生谈心,则可以一针见血、开诚布公、直言不讳、畅所欲言。与素质较差、性格暴躁的学生谈心时,言语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和风细雨、形象生动;与素质较好、性格稳重的学生谈心时,要风度文雅、旁征博引、高明深刻、以理释事。

3.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大多数思想问题是由心理问题转化而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调适,或者调适不当、引导失误,就很容易转变成思想问题。如一些性格内向、孤僻、多疑的学生,一般能与之接触的人很少也很困难,而多数同学则不愿与之交往。这样他们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看到他人三五成群,而自己却形单影孤,或者他想参与集体活动而又不易被人接纳时,便易产生极度的失落感,进而引发对抗情绪,甚至敌视他人、冷漠集体。这时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心理问题,已涉及到集体观念、组织荣誉、团结互助等,已转化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了。对于一些因社会问题(如因家庭成员下岗所引起的经济窘迫,错失机会而导致人生命运的差异,体制机制原因而导致的社会不公等)所诱发的心理困惑、情感冲突,更需要从心理层面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帮助,否则极易演化成为错误的社会认知、扭曲的价值评价,产生疏离社会的思想倾向,诱发消极的人生态度,甚至动摇其政治信仰。如果对这些“思想问题”只是简单地从“思想”、“价值观”的层面去训导学生,不仅难以产生心理共鸣和价值认同,反而可能强化对立情绪,加重逆反心理。只有认真了解情况,深入分析其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只有以满腔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心理层面及时正确地加以疏导,帮助他们彻底释放心理困惑,缓解情感冲突,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才能真正从“灵魂深处”解决“思想问题”。

4.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具有前瞻性,是针对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或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先期教育,通过“预防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心理辅导既可以减轻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服务对象。心理辅导可与有关专业人员相结合,共同做好工作。请心理专家、医生等专门人士,从科学的角度揭示生理、心理的联动性、客观性及其规律性,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必要时,还可以心理治疗和生理治疗相互配合,“两药”齐下,则更容易收到“药到病除”的良好效果。心理咨询则多为个案治疗,其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有集体咨询的形式,但要解决的一般是个别的、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问题,这就大大加强了其针对性,强化了“治疗”效果。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若能相互配合、交替使用,必能扬长避短、互为补充,收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5.科学分析,合理运用,促进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

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相关性的客观存在。首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加强二者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其次,就学生本身而言,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是可能相互转化或者相互强化的。因此,我们既应该清醒地看到二者的相关性,主动采取措施,使二者相互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要特别注意将二者加以严格区别。不论是方法、手段,还是要求、原则都各有特点,绝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代替。心理咨询方式是自愿的、保密的,只能采取分析诱导的方法,帮助咨询者放下包袱,而绝对不能强行要求其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可以采取公开、主动的教育方式,可以向对方提出明确的要求,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要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既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发育的客观规律,又能借助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多种教育方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谢晓青.关于德育内化问题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3]赵克平.略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学的结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朱仁宝.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人本化的心理学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