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对策研究

时间:2024-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高校党支部建设对策研究中央16号文件指出,“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长期缺乏系统的指导。加强制度建设,使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以保障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合理、有序、有效地展开。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多由辅导员或者高年级学生担任,精

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对策研究

吴 斌

摘 要: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同时还是高校党建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影响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校 党支部建设 对策研究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学生、团结学生、引导学生以及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并落实到学生中去的重任。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本科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和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质量,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1.党支部结构较完整,设置有待合理化

本科生党支部以班级、专业、年级和混合建制四种方式为主,在高年级班级建立党支部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以班级为单位建制的党支部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1],85.6%的党支部支委会仅设有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但党支部成员过多,党员人数超过20人的支部占党支部总数的25.2%,再加上党小组划分情况不理想,导致党支部工作灵活性不够,影响到党支部工作效率。

2.党支部成员变化大,干部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党员发展力度较大,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数量会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在学生进入大三、大四阶段,会经常出现支部重新划分的情况,当某一支部的支部干部培养成熟以后就面临着新的支部干部出现的情况。有的新党员在入党后即被调整到新的支部,对原所在支部的建设工作开展极为不利。另外,大四学生还面临考研复试、求职面试和工作实习等在校外长期居住的情况,无法继续有效开展支部建设工作,这些都是目前学生党支部干部在工作开展中出现的客观问题。

3.组织生活能坚持,内涵形式有待多样化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生活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党员先进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到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从组织生活的频率、效果和党支部成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态度来看,本科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坚持得较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组织生活的形式主要以“会议”和“讨论”为主,较为单一,缺乏内涵,严重影响到组织生活的效果。70.1%的党员认为影响组织生活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4.指导教师稳定性不高,支部建设缺乏系统指导

从事学生党支部建设指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以学生辅导员为主,他们一边要承担繁重的学生工作任务,一边又要指导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学生的日常管理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难免会力不从心。同时,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对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长期缺乏系统的指导。

5.党支部制度较齐全,执行效果亟需提升

本科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情况较好,制度也较齐全,但85.3%的党支部没有很好地建立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32.0%的党员只有在参加党内活动时才佩戴党徽,12.7%的普通学生不知道本班是否有下班党员。这些情况暴露出党支部执行制度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党支部制度执行有待进一步有效化。

6.党员整体素质较高,教育管理有待强化

本科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对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情况以及群众基础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发展党员的标准把握得较好,从“入口”上把好了质量关。但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来看,部分本科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党员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由此可见,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需要花大力气去重点抓的工作。(www.daowen.com)

二、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新思路

1.创新支部设置模式,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力

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生活、学习的不同特点,尝试多样化的学生党支部建立模式。如在学生公寓中建立党支部,几个连片学生寝室的党员成立一个支部,通过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在学生公寓中发挥引导和带动的作用;也可尝试不同年级的党员成立党支部,高年级党员带动低年级党员,强化交流和教育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更多学生党支部的建立模式,突破原有的以专业、班级为基础的划分方法。

2.创新指导方法,加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指导力度

在学生党支部指导老师的配备、培训和激励上要注意政策引导,并且邀请一些老党员参与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指导老师不仅要参与党支部发展党员的过程,还要注意对党支部自身建设的指导,包括支部活动的开展、支部党员的继续教育、支部工作的制度建设等。指导老师要注意创新指导方法,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特点,不能只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要尊重和满足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需求,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

3.建立健全组织制度,规范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

开展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除了为党支部提供建设思路、建设方案之外,还要为其制定相应的约束制度,为党支部建设工作提供工作指导和工作思路。如制定相关的党支部工作条例、考核条例、学生党员发展的相关流程制度等。加强制度建设,使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以保障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合理、有序、有效地展开。

4.强化学生党建队伍的培训指导,发挥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作用

基层党支部书记是党领导基层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头雁”。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多由辅导员或者高年级学生担任,精力上往往投入不够,业务也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他们理论功底尚浅,也缺乏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所以,学生党建骨干的培养,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定期对学生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使其系统学习党务专业知识,熟悉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提升学生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最大程度发挥党支部书记的作用,促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开展。

5.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与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党员教育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员先进性、积极性以及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学生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同时要开展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具有较强吸引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生活,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同时教育广大党员。

6.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凸显教育管理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党支部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实际,在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首先是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党员,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如对低年级党员要重点进行端正入党动机的再教育,不仅完成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使其从思想上入党。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注重针对性,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党组织应注意分析新时期党员的特点和思想动态,注重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社会实践、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哲伟.关于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2]陈大云.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3]王轶,何晓琼.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