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56年的反冒进
关键词:1956年反冒进实事求是
【案例呈现】
由于三大改造的进度大大加快,加上1955年国民经济的情况也很好,全国呈现一片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使人们头脑开始发热,误以为经济建设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甚至“完全有可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
1956年初,国家计划委员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初步拟定了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同1955年相比,要求工业总产值增长18.6%,农业中的粮食产量增长9%,棉花产量增长18%,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0%左右。其他经济事业和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也要采取比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本来这些指标已经过高,可是在当时的形势压力下,各地各部门在制订各自计划和下达任务时又层层加码,纷纷把远景计划所规定的12年或8年的任务,提前到5年甚至3年内完成。结果,指标越定越高,速度要求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搞越大。
由于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的规模定得过大,1956年4月上旬,经济建设急于求成、齐头并进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不但财政上比较紧张,而且引起了钢材、水泥、木材等各种建筑材料严重不足的现象,从而过多地动用了国家的物资储备,并且造成了国民经济各方面相当紧张的局面。由于在生产、基本建设与物资供应之间不相适应,导致许多工地发生停工待料和不能按期开工。
上述情况的出现,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早在1956年1月20日,周恩来就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2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各部门各地区所提1956年计划的各项指标时,实施了“压一压”的方针。尽管经过压缩以后经国务院批准下达的《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还是一个高指标的计划,但在压缩指标过程中明确提出的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的思想,为不久以后提出的反对急躁冒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1956年4月上旬经济建设中出现严峻形势后,国务院立即采取了动员生产、约束基建,以求平衡的应急措施。与此同时,周恩来、陈云等把主要精力开始放在反对急躁冒进上来。他同李富春、李先念就1956年的国家预算和起草1955年国家决算及1956年国家预算报告稿交换意见时指出,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倾向。6月4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决定制止冒进,压缩高指标,基本建设该下马的立即下马。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要反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强调在党内只有既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又反对急躁冒进思想,我们要反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才能正确地前进,指出急躁情绪之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存在于下面的干部中,而且存在于上面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冒进有很多是上面逼出来的。社论提醒纠正急躁冒进的倾向,“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万不可一股风,扩大化”,并强调克服急躁冒进只是纠正具体工作中的偏向,而对党的“多快好省”方针和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则“要坚决地加以执行”。10月,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作了《1957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控制数字》的报告,明确指出:鉴于1956年度计划中某些项目过高,某些费用用得多了,1957年的计划,应当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作些适当压缩,确定基本建设投资为111亿元,比上年减少20%,并且在国家机关中大力开展节约运动。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一股来势凶猛的盲目冒进势头终于得到了遏制,1955年夏季以来膨胀的炽热空气,开始压缩和冷却下来。这不仅使1956年的经济建设避免了大的曲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为1957年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重要理论与事件》,载新华网,2003年1月21日(www.daowen.com)
【案例讨论】
1.当时为什么会出现急躁冒进的情绪?
2.如何评价1956年的反冒进?
【案例点评】
要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必须根据中国的财力、物力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离开物质基础,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势必适得其反。
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在接踵而来的胜利面前,开始头脑发热,急于求成,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保守的斗争,使党内滋长了“左”的情绪,加上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956年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周恩来、陈云、刘少奇等及时发现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种情况,采取果断而稳妥的措施,有效地纠正了这种倾向。对此,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由于党中央、国务院从年初开始,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指标,从防止冒进到明确提出反冒进,一股来势很猛的盲目冒进势头总算被遏止住了。1956年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算是健康的,据统计,1956年实际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8.1%,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62%,是‘一五’期间我们经济建设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如果不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正确的方针,遏止来势很猛的冒进倾向,而是一个劲地反对‘右倾保守’,只讲多和快,不讲好和省,那么1958年‘大跃进’那样的大灾难,就有可能提前到来。但是正因为来势很猛,冒进势头还只能说是基本遏止住,并没有完全遏止住”。(1)
1956年,党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得到了党的八大的完全肯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为1957年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没有在广大干部中对这一方针进行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全党的思想并未真正统一到这个方针上来。1957年反右倾斗争以后,急躁冒进的情绪又开始滋长起来。毛泽东又多次批评了反冒进,认为反冒进使六亿人民泄了气,是政治问题,说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由于当时毛泽东在党和人民中享有极高的威信,因而包括党内许多高级领导同志,都没有再提出不同的意见,致使冒进日益发展,终于导致“大跃进”运动的发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混乱和损失。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部分的辅助教学。可用于党的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一问题的分析,也可以用作“大跃进”运动发生的背景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