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卢作孚的抗日救亡创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卢作孚的抗日救亡创举

时间:2024-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入侵的日军在中国长驱直入。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传令嘉奖民生公司参与宜昌撤退的轮船,并授予卢作孚一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这次撤退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卢作孚先生调派民生公司全部适航船只,抢运了上百个工厂的设备、器材入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卢作孚的抗日救亡创举

二、撤退悲壮奇迹——记卢作孚的抗日救亡创举

关键词:抗日战争卢作孚民生公司

【案例呈现】

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入侵的日军在中国长驱直入。此时,有许多人都为民生公司的前途担忧,但卢作孚却说:“国家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向不肯做官的卢作孚此时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负责整个战时运输任务。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危在旦夕。这时的宜昌如同一个大仓库,三万名以上待运的人员、九万吨以上待运的器材拥塞于此。以当时民生公司的运力,要将其全部运往重庆,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更加紧急的是,当时川江已接近枯水期,中水位的航运时间只有40天。卢作孚临危不乱,再次以他的经验和勇气扛起了这一历史重担。

当时,所有人都想象不出如何能在40天内完成撤退,但人们相信卢作孚。卢作孚迅速交出了答卷,根据民生公司在枯水时期创造的“三段航行法”,采取分段运输,最大限度地加速物资和人员的撤退。此外,他还对船只航行的时间和物资装卸的办法作了具体安排。

运输计划付诸实施之后,秩序便迅速代替了混乱。1938年10月24日,24艘船开始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原来从宜昌到重庆,上水航行至少需要4天、下水航行至少需要2天,费时太长,现在按照卢作孚的计划,除了最重要和最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外,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万县即卸下,留待以后再转运,能够节省一半的时间。还有的甚至运进三峡即卸下,让轮船当天开回宜昌。这样,每天早晨都有六七艘满载的船开出宜昌,每天下午,也必有同样数量的空船开回宜昌。40天过去了,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走了2/3。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南北岸各码头的器材都看不见了。

当日寇进入宜昌这座鄂西重镇的时候,这里已是一座空城。在民生公司的积极努力下,原河南中福煤矿公司成功撤退到重庆,与北碚天府煤矿公司合并,成为战时重庆最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原上海的大鑫炼钢厂、汉口的周恒顺机器厂顺利搬到重庆后,成为战时后方的重要工业企业;从常州搬出的大成纺织厂迁到北碚,与三峡染织厂合并,成为后方最大的织布厂……兵器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设备、器材和人员撤退到大后方,随即在重庆周围和四川各地重建起新的工业基地,成为持久抗战的坚强后盾。

这次撤退后来被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在艰苦的大撤退中,运送军用物资的轮船90%都来自民生公司,而收取的运费却只相当于当时外国轮船运费的十分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民生公司有16艘船舶被炸沉,69艘船舶被炸伤,117名员工牺牲,76名员工伤残,运力比战前减少一半。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赞誉民生公司为“爱国的公司”。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传令嘉奖民生公司参与宜昌撤退的轮船,并授予卢作孚一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

1980年,党中央《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里这样写道:“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1989年,卢作孚先生塑像在北碚公园内建立。这尊看似普通的大理石塑像,正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永远注视着长江和历史!

——摘编自人民网,2005年7月9日(www.daowen.com)

【案例讨论】

1.怎样理解“民生公司是爱国的公司”?

2.怎样理解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

【案例点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的优良传统,它深深地融合在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中。在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并企图灭亡中国的情形下,各民族、各界、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自己血肉之躯共同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长城,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源于爱国主义的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本案例介绍了卢作孚及其民生公司为保存当时中国的政治实体、经济命脉、教育传承以及商业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继沦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500余家工厂需要撤退。卢作孚先生调集民生公司在长江中下游的轮船,昼夜不停地将这些工厂运往长江中上游。之后,国民政府决定从南京迁往重庆。卢作孚先生又调集民生公司的船舶,从南京接运政府机关的人员和公物以及南京各学校的师生、仪器、图书到武汉、四川。1937年冬,南京沦陷,卢作孚先生又调集民生公司船舶从芜湖抢运金陵兵工厂的设备和人员到长江中上游。1938年,日军开始向武汉进攻。从长江下游、华北华中撤退到武汉的工厂、机关、学校和成千上万的难民,又急需撤退到长江上游。在此紧要关头,身为交通部次长、水陆运输委员会主任的卢作孚先生立即到武汉指挥撤退运输,调集民生公司在长江中下游的船舶,将10万吨物资和上万人员从武汉撤退到宜昌,又调集在长江上游的船舶,从宜昌撤退到四川。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进川门户宜昌拥塞着3万名以上人员和9万吨以上军、工物资,这些人员和物资急需抢运入川。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都集中在宜昌,一旦遭到损失,后果不堪设想。日军正在进攻,宜昌十分危急,所有滞留在宜昌的人员和物资都必须迅速运走。然而,长江上游滩多流急,船只太小,运输能力有限,枯水季节又即将来临,情况极其严重。正在这时,卢作孚先生从武汉飞抵宜昌,立即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开会,根据长江上游还有40天的中水位,定出最佳的运输方案。24小时后,24艘轮船(其中22艘是民生公司的)开始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投入抢运,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同时调遣大量木船参加抢运,仅用60天时间,将拥塞在宜昌的3万多名人员和9万多吨设备、器材全部运完。这次撤退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抗战以前,我国的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四川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爆发后,沿海工厂内迁。卢作孚先生调派民生公司全部适航船只,抢运了上百个工厂的设备、器材入川。在内迁的400多家工厂中,迁川的就达245家。这些工厂迁川后,迅速投入生产,不仅在战时为支援抗战和大后方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四川和重庆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促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此外,从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止,卢作孚先生调集民生公司所有适航船只,共运送出川部队达270多万人,运送武器弹药等30多万吨,同时运送了大量军粮和食盐供应前线。民生公司船队被称为“一支没有武装,但却极英勇的、效率极高的运输舰队”。

在抗日战争中,民生公司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16艘船舶被炸沉炸毁,69艘船舶被炸伤,117名员工牺牲,76名员工伤残。全体员工在战时运输中,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精神。由于民生公司职工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国民政府先后对民生公司的有功人员和船舶进行了嘉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称赞“民生公司是爱国的公司”。著名记者徐盈说:“没有卢作孚,就没有民生公司,没有民生公司的牺牲和创造,或许没有抗战这种结局。”(2)中国经济重心由沿海转移到西南、西北内地的壮举,推动了西南、西北地区的现代工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以其微弱的工业基础,与国际的有关援助相结合,支撑了空前的民族自卫战争。卢作孚及其民生公司为保存当时中国的政治实体、经济命脉、教育传承以及商业和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新抗战”部分的辅助教学,说明在祖国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华儿女表现出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