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探究革命军中马前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探究革命军中马前卒

时间:2024-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邹容在上海寄居于爱国学社,与章炳麟合著了《革命军》一书,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1903年6月,《苏报》因宣传《革命军》,被相互勾结的中外反动派查封。邹容自命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鲁迅说,清末的一些诗文,论其影响,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接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探究革命军中马前卒

二、“革命军中马前卒”

关键词:邹容《革命军》辛亥革命

【案例呈现】

邹容是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渔洞)人,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6岁入私塾,12岁育《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及名家传记。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常“非尧舜,薄周礼,无所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随兄长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赋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后入重庆经学院读书,仍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常侃侃议论政事,以致被除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己见,为切齿于清政府统治的暗弱腐败,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其辞犀利悲壮,鲜与伦比,为公认的革命分子。

邹容在上海寄居于爱国学社,与章炳麟合著了《革命军》一书,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该书约两万字,分为七章。他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积极参加拒俄爱国运动;他奋笔疾书,以“革命独立之大义”为全书重点。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革命”乃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学术,以及日常事务存善去恶、存美去丑、存良善而除腐败的过程,故赞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他还从清王朝官制的腐败、刑审、官吏的贪酷,对知识分子农民、海外华工、商人、士兵的政策及对外的一系列政策,揭露了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独立之大权”,即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5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章炳麟的文章,广为介绍,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1903年6月,《苏报》因宣传《革命军》,被相互勾结的中外反动派查封。江苏候补道俞明震赴上海查办革命党,章炳麟等人被捕入租界狱。邹容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他最后被判刑两年,罚做苦工。因洋人待“犯人”甚虐,麦饭粗劣,邹容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上海义士刘三收其遗体安葬在上海华泾乡野

——摘编自隗瀛涛:《邹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案例讨论】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评述邹容所著《革命军》的主要内容?(www.daowen.com)

3.结合本案例,谈谈邹容所著《革命军》的时代意义?

【案例点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仍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沙俄侵占东北,英国入侵西藏,日本强化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以加强对台湾人民的镇压,这些都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事件,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需要有一个新的社会力量来领导,才能开创出新的历史局面。在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之前,这个历史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中国资产阶级身上。中国人民开展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逐渐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邹容就是这个时期站在历史的潮头,以《革命军》作为进军的号角,将20岁的热血之躯奉献给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宣传家。

邹容自命为“革命军中马前卒”。在《革命军》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地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将这个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这本书虽然只有两万多字,但它却是清末第一部系统阐述革命理论的巨著。全书共分七章: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独立之大义,七、结论。在书中邹容痛斥历代清朝皇帝都是“独夫民贼”、“无赖之子”,慈禧更是“卖淫妇”,揭露所谓皇恩皇仁,不过是“盗贼之用心,杀人而曰救人”。(2)邹容还在书中从官制、兵制、田赋、捐税等方面,愤慨地揭露了清朝对于汉族人民的压迫,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汉人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他一再强调,中国要自由、富强、独立,不可不革命。最后,邹容在书中旗帜鲜明地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并且满怀激情地高呼“革命独立万岁”、“中华共和国万岁”。

《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该书“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3)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革命军》出版以后,广为流行,多次以《救世真言》、《革命先锋》等名目翻印。孙中山赞誉它为“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光绪三十年,孙中山在旧金山印11000册,在美洲华侨中散发;光绪三十二年,又命张永福印2万册,在南洋华侨中散发。据章太炎说,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曾印行20多次。鲁迅说,清末的一些诗文,论其影响,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接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几乎同时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大地,二文双璧辉映,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文献。正如章太炎在《革命军》序言中所指出的,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功效不同。章文词意高古,很为文人墨客所称道,在上层文化界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而邹文则词意浅显,文辞激烈,在下层民众社会中更加脍炙人口,当然也就更加易于启蒙、发动普通百姓从事反清斗争。清政府惶惶不安,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查封了爱国学社和《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1905年初,由于在监狱中遭受非人待遇,邹容不幸病发,数次昏厥。4月3日,年仅20岁的邹容卒于狱中。但《革命军》一书风行全国,不少青年正是受这本书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表彰邹容的革命业绩,追授他“大将军”的军衔。邹容的革命功绩永载史册。

【教学建议】

本案例介绍了邹容的革命生涯及其所著的《革命军》一书。

本案例适用于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