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戊戌政变失败原因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戊戌政变失败原因分析

时间:2024-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政府随即又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的结束,导致晚清政局发生重大转折,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分析了政变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戊戌政变失败原因分析

五、戊戌政变

关键词:戊戌政变慈禧太后戊戌六君子

【案例呈现】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推行新政。但朝中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相当强大。6月15日慈禧迫使光绪帝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矛盾逐步升级,愈演愈烈,朝中局势剑拔弩张,而血腥政变一触即发。

9月初,直隶总督荣禄调兵聚集天津、长辛店。光绪帝想开懋勤殿并设顾问官,命谭嗣同拟旨,决定自己在9月13日这一天亲自去颐和园请示慈禧。可到了13日这一天,众臣都在等待皇帝的诏书,而诏书却迟迟没有下达,这说明慈禧与光绪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9月14日,光绪帝召见杨锐,并赐予他衣带诏,内容是“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见到密诏后抱头痛哭,可是光绪只是个傀儡皇帝,手里没有一点权力,所以康有为这些人干着急没有办法。

当时朝中的所有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曾长期驻兵朝鲜,知道国内外的形势,也主张变法,于是,谭嗣同以恳切的言辞密奏光绪,要拉拢袁世凯,给他一些恩惠,这样一旦情况有变,袁世凯可能会是勤王保驾之臣。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加封他侍郎之职,命其专办练兵事务,并于17日再次召见了他。9月18日这天夜里,谭嗣同亲自去袁世凯所居住的法华寺见他,劝说袁世凯兵围颐和园。袁世凯却连夜赶回天津,去向荣禄告密。荣禄当即下令封锁进京的重要道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任何军队擅自进北京。荣禄还坐上专列连夜进京向慈禧太后告发。这天深夜,当慈禧知道这件事后,先是大惊失色,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平日一贯唯唯诺诺的光绪皇帝胆敢这样做。但是,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十年宫廷斗争冰刀雪剑的慈禧太后,立刻采取了行动。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到紫禁城,将光绪痛骂一番之后,把他囚禁在瀛台,自己重掌大权。与此同时,她下令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交通,出动3000军士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梁启超逃到日本使馆,见到伊藤博文,请他照会上海领事馆,搭救康有为。从22日到24日的三天时间里,谭嗣同还策划组织要救出光绪帝,可最后没有成功。

9月24日,梁启超见到谭嗣同,劝他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谭嗣同不同意,梁启超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应允。谭嗣同对梁启超说:“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国从没听说过有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如果是这样,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第二天,谭嗣同被逮捕,在狱中,他在墙壁上题诗一首“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慈禧太后下诏,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命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这6人即后人所说的“戊戌六君子”。这天,观斩的百姓达万人之多,谭嗣同面不改色,从容就义,这一年他年仅33岁。清朝政府随即又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摘编自王晓秋、尚小明:《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案例讨论】

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3.为什么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案例点评】

百年前的戊戌维新是指1898年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也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的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机会。(www.daowen.com)

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的结束,导致晚清政局发生重大转折,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分析了政变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太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5)西太后与皇上长期不和,矛盾甚多,这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改革受到了顽固派的百般阻挠。新政的改革由于冲击到一部分守旧人物的既得利益,因此守旧派拼死反对,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重重阻力。

成功的变法,首先依赖于变法者握有相当强大的国家权力,构成强有力的领导变法的核心,足以将变法法令有效地贯彻下达。但纵使变法在中央一层没有阻力,康、梁掌握了朝中实权,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变法法令亦难以顺利、有效地在全国推行,达到目的。变法成功与否,关键还取决于变法法令能在地方上切实贯彻实施。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拥有相当的权威足以使法令畅行于地方。这是各国政府推进现代化运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无论是西欧,还是俄国、德国、日本,当现代化启动之时,都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权或中央政府。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然而,清季的朝廷,远没有具备这种权威。维新派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少数人的小圈子里面,没有去触及或者说不愿触及占人数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问题即土地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温饱问题,这也引起农民对变法的漠视甚至抵触。

维新派的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颁发,然而,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只有一人讲新政,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法比较得力。除此以外,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或观望、延宕、抵制,或公开反对,拒不奉诏,形成“明诏但言其始,则彼必不竞其终”的局面。维新派企图通过光绪打击、抑制守旧官僚的嚣张气焰,扶持推行新政的督抚。然而,守旧大臣既然有握有实权的慈禧作后盾,那么,严惩、严斥的诏令又哪能吓退这些人呢?新旧势力的斗争在进行了几个回合之后,就进入了决战阶段,戊戌政变便是它的最后结局。改革遇到的另一种阻力是守旧派的敷衍因循。晚清的封建守旧派是一个没落的政治集团,他们推行因循守旧的政策。这种人对于改革、对于新事物必然反对,处处掣肘新政。在变革时期,他们必然成为新政的一大障碍。梁启超在《政变前记》中指出:“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6)但除旧必有损于一部分官僚的利益,如裁减闲散衙门、冗员的改革,使一批守旧官僚面临失去权势的可能,因此引起的震动也非同小可。这项改革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守旧官僚见诏书颁发,与维新派更是势不两立。他们采用种种手法破坏这项改革,或者造谣惑众,或者上书恫吓,极力阻挠新政。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是维新志士们学习西方、改革现有政治体制的一次伟大尝试。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建议】

本案例介绍了戊戌政变的历史经过。

本案例适用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注释】

(1)参见《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2)参见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第三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275页。

(3)参见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4)参见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5)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9页。

(6)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