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时间:2024-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当时虽然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大力支持之下,江南制造总局在设备和规模上不但在国内首屈一指,在亚洲也是位居前列。江南制造局的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由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战争的胜负彻底改变了一切,也宣告了江南制造局这个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官办军工企业的失败。

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三、跛足的先行者江南制造总局

关键词:洋务运动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案例呈现】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前的青铜甬道上,记载着这样一桩中华大事:“公元1865年,清穆宗同治四年。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上海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白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其造办经费为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两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翻译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容闳在美国购置的机器,二是丁日昌在上海虹口地区收购的旗记铁厂设备,三是苏州和上海洋炮局的设备。1865年春,和捻军作战的清军在山东曹州惨败,统帅僧格林沁丧命,清廷为之震惊。不但将曾国藩调去填补僧格林沁的位置,还命令江南制造总局提供武器弹药。但江南制造总局早期的生产却是举步维艰,1866年2月中旬,由于锅炉问题,制造轻武器的机器一周没有运转。锅炉修好之后,又由于炉内材料不过关,因此无法承受生产轻武器的温度,而且制造毛瑟枪枪托的机器也无法正常运转。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由上海美国租界迁移至城南高昌庙新址,即今江南造船厂原址,规模开始扩大,局内划分了若干生产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江南制造总局虽然从事的是近代重工业生产,但基本的体制还是沿用了官府作坊生产的模式。高级行政官员采取委任制,通常直接由政府官员调任,生产部门的工程师、工匠等人员则采取雇佣制。但是,由于制造局属于官办企业的特殊性质,政府即代表了雇主,工人与雇主之间并非是一种自由的劳资关系。制造局像衙门一样,可以用行政权力管制工人。因为局内的行政官员缺乏专业技术,故而生产部门长期被外籍技术人员把持,使得行政效率难以正常发挥。

实际上,当时虽然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大力支持之下,江南制造总局在设备和规模上不但在国内首屈一指,在亚洲也是位居前列。但由于大部分原料无法在国内获得,因此价格由于水运和保险等费用而暴涨。1875年之前总投资中超过50%的资金就是耗费在这样的花费上。鉴于这样的状况,曾国藩曾经明智地制定了一个控制经费预算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制造局的总办和三个独立机构将参与每一件财务的处理。但这一制度随着曾国藩的去世而日益消亡,局内官员营私舞弊之风也日益发展。

1905年,局坞分家,造船部分从江南制造总局中分离,改名江南船坞,制造枪炮的部分后来分别并入金陵和汉阳两个兵工厂。1953年,造船部分改称江南造船厂,即如今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今天,该公司仍在为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案例讨论】

1.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动机是什么?

2.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www.daowen.com)

3.结合本案例谈谈洋务企业管理的落后性。

【案例点评】

江南制造局是整个晚清时期清政府先后兴办的40多个兵工厂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江南制造局的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由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第一厂”。江南制造局从它创办的那一刻起,便将西方的现代科技作为自强的巨大“推进器”。

1865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初一),两江总督李鸿章上书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在《置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奏折》中,李鸿章写下“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等字样。这就是1865年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初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恭亲王奕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发起了购买和仿造洋船洋炮、加强军事实力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就是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军工企业。

《李鸿章的自强之本:江南制造局》一文中曾提及,江南制造局下属机构包括:机器厂、铸铜厂、铸铁厂、炼钢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汽炉厂、公务厅、工程处、炮队营、广方会馆等。职工人数达3000余人,房屋2000余间。其产品主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并能修造轮船,中国第一台明轮蒸汽军舰“恬吉号”即由江南制造局于同治七年制造。江南制造局的创办经费为543000两,自同治六年起拨上海海关的二成洋税为常年经费,每年30万~70万两不等。其机器设备及主要原材料基本上依赖外国,技术大权也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后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也于民国六年(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抗战爆发前停办,所留厂房及部分机器在抗战中被日本人拆毁,厂地并入江南造船所。

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工业、科技研究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是中国第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经济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30多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出现了火车轮船、电报电话、机器电力、高楼大厦等现代事物。一个末世王朝在经济上开始了向现代化过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清王朝的这场自强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它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一系列洋务派的举措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30年之后,中国在甲午战争之中惨败给邻邦日本。在战争之前,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日本发生冲突时,日本人一般都会避让。战争的胜负彻底改变了一切,也宣告了江南制造局这个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官办军工企业的失败。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教学建议】

本案例介绍了洋务派在上海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本案例适用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