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探寻非洲之旅:魂留坦噶尼喀湖揭秘

探寻非洲之旅:魂留坦噶尼喀湖揭秘

时间:2024-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魂留坦噶尼喀湖1864年6月,李文斯顿经孟买回国。这时,皇家地理学会主席默契森写信建议他再赴非洲,弄清尼亚萨湖与坦噶尼喀湖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探明尼罗河的源头。之后,他们沿尼亚萨湖南端绕行,折向西北,前往坦噶尼喀湖。他们支撑着渡过了赞比西河,穿越了整天滴水不止的原始森林和渗水的沼泽地带,终于在1867年4月抵达坦噶尼喀湖南端。◎坦噶尼喀湖李文斯顿与斯坦利李文斯顿在非洲度过了30年,足迹遍及非洲大陆的1/3。

探寻非洲之旅:魂留坦噶尼喀湖揭秘

魂留坦噶尼喀湖

1864年6月,李文斯顿经孟买回国。与上次相比,政府这时的态度冷淡得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正在李文斯顿郁闷之时,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了他的长子罗伯特牺牲的消息。

探险受挫、妻子去世以及爱子早逝使李文斯顿的心情十分沉痛,然而他并没有消沉。他继续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开活动,猛烈抨击葡萄牙人的奴隶贸易活动。

1865年,李文斯顿已经52岁了。经过长期艰苦的探险生活后,他体质虚弱,行动已大不如前。但他仍没有放弃再次去非洲探险的信念。他认为奴隶贸易尚没有铲除,传教活动难以展开,他在非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这时,皇家地理学会主席默契森写信建议他再赴非洲,弄清尼亚萨湖与坦噶尼喀湖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探明尼罗河的源头。李文斯顿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1866年3月,李文斯顿率领新组成的探险队前往鲁伍马河口,开始了他探险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搏击。

探险队沿鲁伍马河溯游而上。沿途不但杂草丛生,道路崎岖,而且因为遭到奴隶贩子的洗劫,到处都是一派凄惨景象。到处都是因反抗而惨遭杀害的土著居民尸体。昔日繁华的村庄成了无人区。这不仅令探险队员心灵遭到强烈震撼,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粮食供应上的困难。李文斯顿在一封信中感叹道:“沿途粮食奇缺。我们就这样艰难地行进着,最好的衣服也只能换得一点点普通食品。除了偶尔打只雉鸡或珍珠鸡,没有任何肉食。”

◎被贩卖的奴隶

1866年底,探险队到达尼亚萨湖。李文斯顿在湖区做了考察。之后,他们沿尼亚萨湖南端绕行,折向西北,前往坦噶尼喀湖。一路上探险队的食品越来越少,队员们每顿都只能吃个半饱。长期的半饥饿状态使李文斯顿变得骨瘦如柴,他不得不把皮带往里多扣了三个眼。祸不单行,饥饿已经够折磨人的了,药箱又在半途被人偷走了。药品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很难想像离开药品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李文斯顿伤心地写道:“我真好似收到了死亡判决书。”

李文斯顿和他的探险队继续前进着。他们支撑着渡过了赞比西河,穿越了整天滴水不止的原始森林和渗水的沼泽地带,终于在1867年4月抵达坦噶尼喀湖南端。

◎从空中俯瞰断裂形成的尼亚萨湖。该湖由断层陷落而形成,1965年改为马拉维湖。它上午9时左右开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4小时后又恢复原样。下午7时,水位又不断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大约两小时后平静。该湖水位涨落有序的奇特现象至今仍是个谜。

罗伯特之死

李文斯顿的长子罗伯特在家庭的影响下对探险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参加父亲的探险队,他从英国来到了南非。当时李文斯顿正在赞比西河流域勘察,罗伯特一时无法与父亲会面。失望之余,这个性急的孩子来到了美国。当时的美国大地上,正燃烧着南北战争的烈火。罗伯特参加了联邦军队,为反对黑奴冲锋陷阵。后来他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因医治无效,于1864年12月5日去世,年仅18岁。美国人民把他厚葬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提斯堡国家公墓林肯总统发专电向李文斯顿表示哀悼。

由于体力不支,李文斯顿被迫在湖区呆了一段日子。9月,他跟着一队阿拉伯贩奴商队出发,于11月考察了一年前他首次发现的姆韦鲁湖。之后,他又迎着泛滥的洪水,踏着泥泞的道路南行,于1868年7月发现了班韦乌鲁湖。他详细地考察了这一带的水系,发现鲁阿普拉河从班韦乌鲁湖流出后注入姆韦鲁湖,而姆韦鲁湖又孕育了卢阿拉巴河。

考察结束后,李文斯顿准备返回乌吉吉(今坦桑尼亚境内)。饥饿和疲劳终于使李文斯顿在途中病倒了。由于没有药品,李文斯顿的病情在十周之内一直不减,白天黑夜咳嗽不止,人已经虚弱到无力行走的程度。1869年2月,探险队回到了乌吉吉。在那里静养了几周后,李文斯顿的身体有所恢复。身体刚好一点,他立刻又动身前往卢阿拉巴河。他一直推测这条河可能是尼罗河的源头。途中,李文斯顿不幸染病,先患热病、霍乱,后来脚又溃烂,为此在中途休息了半年之久。1871年3月,探险队到达卢阿拉巴河。勘察推翻了李文斯顿之前的猜测。

◎坦噶尼喀湖

李文斯顿与斯坦利

李文斯顿在非洲度过了30年,足迹遍及非洲大陆的1/3。作为第一个从西到东横跨非洲大陆的先行者,李文斯顿获得伦敦皇家地理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尽管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尼罗河探源,但作为第一个发现维多利亚瀑布的白人,他名垂青史。(www.daowen.com)

斯坦利,《纽约先驱报》特派记者,1869年被派往非洲寻找失踪的李文斯顿。历尽艰险,1871年斯坦利找到了李文斯顿,而当斯坦利找到李文斯顿的消息发回英格兰后,很多人并不相信他,并且把他看做一个粗鄙的美国人。这些误解令斯坦利在痛苦中度过余生。尽管1872年其著作《我是如何找到李文斯顿》一经面世马上成为畅销书,1873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这些都无法抹去他心中的创伤。为了再次证明自己,1873年,李文斯顿死后,他再次前往西非,继承李文斯顿的遗愿前往尼罗河探源。据说,当他听闻李文斯顿的死讯时,他写到:“愿我能追随他的足迹,赐予非洲基督之光!”李文斯顿下葬时,斯坦利是护柩者之一。

◎把一生都奉献给非洲探险和传教事业的李文斯顿

经过两年的时而探险时而修养的状态,李文斯顿又一次准备进行大规模勘察。他准备对沼泽地区进行进一步考察。这次旅行困难重重,因为雨季的到来,使得李文斯顿一路上每天都是大雨滂沱的天气。年迈的李文斯顿终于支撑不住了。1873年4月,他的内脏开始出血。他忍着疾病的折磨,咬牙继续坚持。4月21日,他已无法步行。之后的8天,他一直躺在担架上前进。望着辽阔湛蓝的天空,听着耳边呼呼刮过的山风和自己沉重的呼吸,这位坚强不屈的斗士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再也不能与这个神秘的大陆和那些质朴敦厚的黑皮肤朋友在一起了。想到这些,李文斯顿不禁留下了不舍的眼泪。4月29日,他度过了最后一天的探险生活。4月30日白天,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神智已经恍惚。5月1日凌晨4点,这位伟大的传教士和探险家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李文斯顿之死

1865年,李文斯顿52岁时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旅行。途中他目睹了贩奴者的血腥屠杀并函告英国,此信迫使英国政府干涉桑给巴尔的奴隶贸易。他很快就弹尽粮绝,幸好遇到寻找他的斯坦利。1872年,他的两位非洲助手发现他以跪姿死于床前,显然死前他在祈祷。两位随从历时11个月,艰苦跋涉1600公里,将他的遗体运抵抵桑给巴尔后送抵英国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心脏埋在了今日赞比亚境内他倒下的那棵树下。

非洲土著居民对这位把一生都贡献给非洲探险和传教事业的白人朋友表现出了深沉的感情。他们默默地自动组织起来,井井有条地安排了后事,并于1874年2月把李文斯顿的尸体移交给了驻非洲东海岸的英国领事。

1874年4月18日,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山人海。人们臂挽黑纱,胸佩白花,神情悲痛而肃穆,这是英国政府为李文斯顿举行国葬的下葬仪式。牧师祷告完毕,一口棺材被缓缓吊入墓穴。人们不约而同地传递着把无数支鲜花投放到棺材上。人们的动作是那样轻,仿佛生怕惊醒了这位跋涉一生的战士似的。接着,一块雕刻考究的墓碑连同圣灵十字架被竖了起来。墓碑上刻着这样的文字:

戴维·李文斯顿

——传教士、旅行家、慈善家

他一生中有30年不知疲倦地致力于:

对土著居民传播基督福音;

勘探尚未发现的地理之谜;

铲除非洲内陆的罪恶的奴隶贸易。

“这景色如此美妙,天使飞过时也驻足凝眸”。

◎赞比亚境内的李文斯顿纪念杯

◎最后的旅程中的李文斯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