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成长》的教育理念:IT精英与少年俊才的故事

《成长》的教育理念:IT精英与少年俊才的故事

时间:2024-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长》的教育理念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又是一个令千千万万家长充满辛酸与焦虑、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矛盾与无奈的人生过程。由著名畅销书作家凌志军著述,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一书,真正是一本让我们受益匪浅的书。从《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一书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一大批IT精英、少年俊才和科技大师。

《成长》的教育理念:IT精英与少年俊才的故事

《成长》的教育理念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又是一个令千千万万家长充满辛酸与焦虑、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矛盾与无奈的人生过程。就人的成长教育来讲,一位作家说过一句很具哲学意味的话:人就是一代一代地重复失误。因为通常是你告诉孩子路该怎么走,怎样走才能行得通,但孩子没有体验和感受而不愿听。当他自己切身体会到行不通时,为时已晚。于是,他就拿自己的经验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代代延续。你说有道理吗?

面对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太多的烦恼和困惑,教育专家、社会学家和个别成功学生的家长,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专著和个体学生教育成长足迹的经验介绍书籍,一时热销。由著名畅销书作家凌志军著述,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一书,真正是一本让我们受益匪浅的书。读完它,你可以找到自己孩子成长模型的轮廓,清晰地感受到由普通人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有效之路。

我一口气将此书读了两遍,激动不已,又推荐妻子和儿子阅读,儿子也说不错,然后我又热心地介绍给亲朋好友,乐此不疲。静下心来,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我将书中的要点归纳整理出来,便于温故而知新,借鉴性地渗透于教育实践。

1.讲述普通人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普通故事

世界上真有神童和天才吗?也许有。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或天才。在中国这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国度里,千千万万个父母无不对神童或天才抱有膜拜般的神往和崇敬,认为天才无不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而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是“那块料”。按照教育专家的话说,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天才,只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便过早地将天才成长的雏芽给湮灭了。以《交锋》《追随智慧》《变化》等著述蜚声书界的中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凌志军,通过对微软亚洲研究院众多计算机领域世界一流科学家多年的潜心研究,著成的《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一书,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一大批普通人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普通故事。该书还告诉我们:不是神童也一样可以成为天才。

从《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一书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一大批IT精英、少年俊才和科技大师。他们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二任院长、前不久刚刚就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来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数字笔”发明者、比尔·盖茨的技术顾问王坚,“深蓝”之父、战胜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的电脑设计者许峰雄,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宏江、沈向洋,“微软四少”童欣博士、高剑峰博士、张益肇博士、周明博士等等。就是这些被我们称为天才的人,其实他们都很普通,而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自己就是天才。的的确确,他们曾经都极为普通,他们通过与作家凌志军同志“面对面”的交谈,“实话实说”了他们在童年、少年以至青年时期在成长中的烦恼,学习中的困惑,性格中的弱点,交友中的冲突,职业选择中的艰难等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学习上甚至都没有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使他们由普通的人成长为堪称天才和大师的“微软小子”。在他们普通的故事里,却蕴涵了极为不普通的因子:那就是我将分别叙述的“微软小子与众不同的10个共性特点”、“微软小子童年‘起跑’的9个理念”、“微软小子成功的8个秘密”。这些理念和观点,有的具有耳目一新的震撼性,引发我们深思和自省;有的虽然平淡朴实,但一下子触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急需反思和改进我们教育孩子的行为和方式。通过聆听这些天才和大师的成长故事、经典模型和朴实深邃的思想光华,让我们惭愧,更让我们清醒,也将给我们做父母的人平添几分成熟的人格魅力。至少,我这样认为。

2.微软小子与众不同的10个共性特点

读《成长》一书中微软小子的故事,可以说个个都很精彩。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特别杰出,更不是他们的辉煌成功,而是他们独具魅力的成长经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因为他们都是“最好的我自己”。经过深入探究,仔细梳理分析,发现微软小子的确有与众不同的10个共性特点。一是他们的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事实正好与此相反,与贫寒之家联系密切。二是从他们的成功之路中,没有廓出一个完全共性、定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三是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状况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融洽程度。四是他们都比较早地离开父母的视线,拥有了一个充分发展独立意志的空间。五是他们都不是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六是他们在背课本和做习题上的时间,大大低于同学中的平均值。七是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真正想做的、真正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八是没有发现他们具有超越普通人的智商,而是拥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九是他们都在大学阶段,经历了一个从混沌到自觉、从幼稚到成熟的质的飞跃性“开窍时期”,而不是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十是他们都在关键时候遇到了优秀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当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这帮微软小子们,他们身上有三个特征异常耀眼,那就是都具有很高的情商,快乐、享受地学习,优秀和杰出的品格。我想,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能拥有10条之中的一半,那就可能非同一般了。

3.微软小子童年“起跑”的9个理念

在微软小子成长的起跑线上,的确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概括起来讲,那就是他们的父母有意无意地确立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⑴你不需要无微不至的呵护,“独自去寻找奶奶的家”吧。⑵你不仅仅属于你的父母,你还属于整个世界。⑶无论你出生在寒舍还是豪门,起点都是一样的。⑷不怕淘气,就怕没有一个好习惯。⑸你的一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的天地有多大。⑹不要羡慕别人家是“超常儿童”,你不比他少什么。⑺你越是聪明,就越是要做好准备去承受更大的压力。⑻即使你发育不良,也能跑得很远。⑼要把钱花在教育上。

在微软小子的成长初期,他们的父母不管文化素质有多高,都无一例外地没有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但他们都给孩子们强化了一个“相信你自己最聪明”的心理暗示,增强了孩子们走向成功的自信心。于是,成功的微软小子便对自信有了一个哲理般的体会:自信是一种感觉;自信是你内心的标准;自信就是摆脱束缚;自信就是战胜恐惧的渴望;自信具有强大的驱动力。我们便也发现,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过程。张亚勤的母亲认为,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塞给他一大堆知识更重要。所以常对儿子说:“先做应该做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成为张亚勤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和日后成功的秘诀。读了微软小子“起跑”的故事,我发现培养孩子的自信力量和良好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和家庭父母至关重要的任务和课题。

4.微软小子成功的8个秘密(www.daowen.com)

不是神童的微软小子之所以脱颖而出,卓然于世,自有其中的秘密。那就是:⑴不需要有超越常人的智力。读了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我们会发现微软小子的先天智力并无过人之处,他们的天才全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今天已经很成功的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多次说,其实没有什么天才。⑵相信你自己最聪明。自信是微软小子成长之路上的第一路标。他们认为人的最大差别不在于聪明不聪明,而在于怎样使用自己的聪明。只要自己“不要小看自己”(周明语),“你的潜力将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力”(李开复语)。⑶我到底要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逐步建立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过程。微软小子在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先是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所在。当他们发现学习的目的不是机械地为了取得好分数、不是考重点学校、也不是完成父母设计的人生走向,更不是为了成为天才,而是源于对兴趣的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热爱,便将全部热情和雄心投入到对自己更富吸引力和更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不期然而成了天才。⑷慈母严父式的家庭背景。这样的家庭组合,既给了他们宽松、开明平和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大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通过循循善诱、严格要求的家庭道德和社会规范教育,让孩子清楚那些是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情。⑸让大脑以最完美的方式成长起来。“人的大脑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张亚勤语)。微软小子无不注重扩散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学习当做训练自己大脑的过程,当做扩充大脑思考张力的内在乐趣,最终让大脑冲破牢笼,翱翔于激情澎湃的想象力的太空。⑹态度是学习过程中最无价的财富、最伟大的力量。在美国华盛顿州的一所小学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态度是一件小事,却能导致巨大的差别。专家经过研究,认为学习的态度,取决于“大脑使用效率”。而“大脑使用效率”又包括“大脑集中指数”、“大脑开放指数”和“大脑主动指数”三个因素。大脑集中指数=集中精力的长度×集中精力的深度,这是衡量一个人聚精会神的能力有多大。大脑开放指数=想象力×独立性,说明了充分激发自己想象力的巨大重要性。大脑主动指数=热爱×激情,阐述了“热爱是伟大的导师”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集中精力、独立想象、热情投入,就是决定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的结论。⑺他们的情商是智商的两倍。情商就是指一个孩子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扎实坚定、诚实宽容、富有激情、与人融洽相处、懂得关心别人、对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倾听别人讲话、有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外在表现,跟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技术知识没有直接关系。微软小子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使学生都在为智商的增长付出情商的惨痛代价。其实,“在任何领域里,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在管理层中,情商比智商重要九倍”(李开复语)。⑻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都有杰出的老师(或大师)指点迷津。有导师的指点,微软小子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走的弯路少,缴的“学费”也少,并迅速脱颖而出。同时,他们的体会也是经典性的。“你和高手在一起,就会觉得世界越来越大”(张亚勤)。“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谁与你同行”(朱文武语)。可见,一个优秀老师(或大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深刻而持久的,甚至是终其一生的。

(2003年12月30日)

附杨韬读《成长》有感

读《成长》有感

杨 韬

《成长》是一部叙述微软公司亚洲研究院里的中国计算机天才们成长经历的书。它通过讲述这些世人公认的天才们成长中的一些很普通的故事,向人们说明:不是神童也一样成为天才。

书中的人物包括了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微软全球副总裁、现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二任院长、前不久刚刚就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来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数字笔”发明者、比尔·盖茨的技术顾问王坚,“深蓝”之父、战胜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的电脑设计者许峰雄,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宏江、沈向洋,“微软四少”童欣博士、高剑峰博士、张益肇博士、周明博士等等。他们现在都是计算机领域非常杰出的人才,但他们却都说自己很普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是神童。尽管人人都认为他们是天才。

不错,从作者和他们的谈话来看,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的确没有什么特别的、传奇的色彩。他们中的人有2个发育不良,80%的人出身于小城镇,面对考试他们有的也会有恐惧感、有很沉重的心理压力,也会考出糟糕的成绩,甚至还有的没考好时改了成绩单给家长看。他们中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学生时代考过第一,而且大部分都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标准所衡量的“好学生”,也很少有从小就按部就班地从“重点学校”一路走来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现在如此优秀呢?首先他们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沈向洋说:“自信是战胜恐惧的渴望。”如果一个人不自信,那么他做事就会怕这怕那、畏首畏尾,总想着失败了怎么办,不敢放手去干、去创,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灵感的产生,甚至会使他干脆放弃尝试。就像宁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第一人,中国的第一位少年大学生,由于社会给予他的荣耀和期望过重,使他过分担心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没有信心。以至于他强烈希望报考的研究生,在放弃2次之后,第3次他甚至已领到了准考证,却在走入考场前的那一刻放弃了。他当时在中国的名声如雷贯耳,与他同出自中科大“少年班”的张亚勤名声远不如宁铂。在他们之后3年进入“少年班”的李世鹏说:“当时我们只知有宁铂,不知有亚勤。”然而20年后,前者因为他的不自信而仅仅是中科大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后者却奋斗成为闻名世界的计算机专家。

其次,这些“微软小子”们,他们都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为之努力。比如许雄峰他就说:“我不是教授的好学生。因为我不喜欢按照教授的计划走,总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中国的教育体制却不允许学生去不惜考试成绩糟糕的代价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而是把这些兴趣都扼杀掉,让他们去把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为上所谓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努力。从我自己的经历我发现,中国现在虽把“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学校除了考试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管,衡量一个学生好不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和名次,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看的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学生为了名次只能“废寝忘食”的背呀背,不得不放弃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学校为了升学率拼命地给学生加压、再加压,让学生没空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设想一下,如果许雄峰在上学时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那他还会制造出“深蓝”吗?

最后,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情商。他们的情商都是智商的两倍。情商就是指一个人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扎实坚定、诚实宽容、富有激情、与人融洽相处、懂得关心别人、对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倾听别人讲话、有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外在表现,跟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技术知识没有直接关系。微软小子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使学生都在用情商换智商。李开复说“在任何领域里,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在管理层中,情商比智商重要九倍。”然而,由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关注,过分宠爱,一群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甚至于给孩子灌输“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你都不用管。”这样溺爱使得孩子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去关心他人,也不懂得怎样与别人合作、与别人分享成果和喜悦,甚至嫉妒别人的成功,阻挠别人的成功。这样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会很好,智商很高,但他们的情商却很低,并会影响他们成年后做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准则,进而影响他们事业的成功。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还包括自信心等多方面的情商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发展,成就更加完美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2007年2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