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胡杨·红柳·芦苇:西部边远地区的生物景象和生命奇观

胡杨·红柳·芦苇:西部边远地区的生物景象和生命奇观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胡杨·红柳·芦苇胡杨、红柳和芦苇,是西部边远地区居延海特有的生物景象和生命奇观。我数次成行居延海地区,亲眼目睹和感受了胡杨、红柳、芦苇的纯美色彩和卓然气势。胡杨、红柳和芦苇,风姿卓越,景色各有千秋。

胡杨·红柳·芦苇

胡杨、红柳和芦苇,是西部边远地区居延海特有的生物景象和生命奇观。每到金秋10月的季节,额济纳旗居延海金灿灿的胡杨林、红黄相间的红柳海、银灰色的芦苇荡,纷纷向世界和人们展示她傲视苍穹的伟岸身躯、洞穿大地的顽强生机和收获金黄喜悦的靓丽色彩,引得国内外的游人不顾车马劳顿,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到居延海边,匆匆领略胡杨、红柳和芦苇构成的神奇美学魅力。我数次成行居延海地区,亲眼目睹和感受了胡杨、红柳、芦苇的纯美色彩和卓然气势。

倔强的胡杨

金秋的胡杨林的确是银光闪闪、引人瞩目的。我们赶到额济纳旗时,在胡杨林的周围,已经停泊了大量的旅游大巴、自驾旅游车队、公车和私家车等,游人三三两两穿梭其间,或观赏、拍照,或摄像、写生,人们都试图将人间美景精心定格,收入囊中,留作永恒的纪念。胡杨林中,还有游人自行搭制的夜宿帐篷,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在胡杨金色的映衬下,透视出更加和谐流畅的色彩和斑驳温馨的生活景致。崇尚自然的户外旅游者,不但近距离领略胡杨的迷人风姿,还零距离沉睡在胡杨的怀抱中,在物我一体的金色美梦中放松心情,汲取原生态的生命动力,走向更加昂扬豪迈的崭新一天。在浮躁和快餐化的时代,这样的旅游是纯粹的、有生命深度的,是应该积极推崇的。

胡杨、红柳和芦苇,风姿卓越,景色各有千秋。胡杨凝日月之精气,聚天地之功力,扎根于戈壁,坚守在荒漠,成为大西北漠野上耀眼的精灵。胡杨的绿色浓墨而含蓄,傲然挺立,万物难敌。胡杨的金黄是纯粹的、高贵的和灼人心痛的。忠实守望在干渴绵软沙丘上的胡杨树,在由倔强绽放嫩芽、尽情泼洒墨绿、痛苦嬗变绿黄相间、酣畅淋漓地宣泄金黄世界的生命流程里,彰显出其正视严酷环境,尊重自然规律,释放生命能量的顽强毅力。看到她的色彩,让人顿生对生物本真的景仰和对生命流逝的深深敬畏,我们似乎也听到了来自大地深处呵护生命的切切回音。如果说,胡杨是西部汉子临风挺立的骄人形象,金黄色就是大漠戈壁俯傲天宇的图腾色彩。这种震撼心灵的崇高色彩,只有经历了岁月沧桑和生活磨砺的人们,才能彻心彻肺地理解她的内涵和深意。

传说胡杨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我在额济纳旗见到了生长了880多年的胡杨“神树”,它身高23米,主干直径2.07米,胸围6.5米,需六个人手拉手才能合围。树干粗壮,枝蔓茂盛,树冠高大巍峨,气势卓尔不群,引得国内外游客纷纷驻足观赏,双手抚摩朝拜,寻找和寄托百年福祉的灵气。这棵近千年的“神树”,始终保持着昂扬旺盛的生命力,在其30多米的范围之内,从“神树”发达的根系中,又分蘖生长出5棵粗壮的胡杨树,牧人们把它们叫做“母子树”。

我也目睹了被誉为“怪树林”的枯死的“原始胡杨林部落”。“怪树林”犹如古战场,仿佛曾经发生过一场殊死的恶战,其倒伏的形状千姿百态,震撼人心。有的像战士昂起头颅,伸展臂膀,做最后的抗争;有的像砍去头颅的士兵,匍匐大地,身体蜷摩,艰难地向前爬行,试图摆脱残暴的虐杀;有的折腰断臂,粗厚的树皮如盔甲连着骨肉,剖腹不倒,靠在金戟一般的枯树旁低头喘息;有的像同伴之间紧紧缠绕在一起,同死相依,共同期盼胡杨涅槃后的浴火重生。放眼远眺,枯死胡杨裸露的褐色树根,像脚踩在松软的沙丘上,细密的树枝披头散发,笼罩着可怕的面孔,累累“尸骨”横七竖八,流沙“如血”沉积成片,光秃秃的树枝像无数双高高举起的干瘪的手,仰天长啸,呼唤着生命之源——水。暮色低沉时,远看“怪树林”,好像有无数的人影在痛苦地挣扎着冲出地平线,错觉之中感觉还伴随着昂扬的呐喊和低沉压抑的啜泣声。我从其目不忍睹的宏大残景中,读到了人类未来的影子,尽管缥缈,但也真切。这取决于我们人类现在对待自然和自己的态度。我站在“怪树林”前揣度,这是古代人类自相残杀,屠城后留下的历史罪证呢?还是肆虐的沙尘暴席卷过后残存的遗迹?抑或是人们向自然界过度索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使大片的胡杨林纷纷枯竭死亡的结局。不管是何种原因所致,应是胡杨挑战生命极限所演绎的历史缩影,都是伤痛的历史对人类的深刻警示!

胡杨何以有如此顽强的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可能就是缘于她金黄的刚性色彩,在其躯干和叶脉中植入了金属般强健的脉络和质因。随着胡杨片片坠落的金叶铺满大地,远远望去,胡杨组成的世界就是一个金属般的世界,拣拾金叶的人们就像在拣拾金黄色的童话世界,小心翼翼而又心怀释然。人们收藏金黄色的记忆,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为了恢复对生命最原始的绿色记忆。所以,胡杨的色彩,既是金属的色彩,又是思想的色彩;既是凝固的色彩,更是飘逸灵动的永恒色彩。

胡杨作为“大地精灵”和“树木之王”,四季色彩鲜明,气势卓尔不凡,构成了春、夏、秋、冬的四部交响乐诗。春天的胡杨,抖落冬日的严霜和风尘,萌动着一场“梦醒时分,化蛹成蝶”的磨砺之美,先是从劲干虬枝上萌发出形如松毛虫般的紫色绒絮,待春意在人间渐次明朗起来时,那娇柔而水灵的绿色便会悄然扑向你的眼帘,春风拂过,嫩嫩的、绿绿的嫩芽似碧玉,温润亮泽,青翠欲滴。夏季的胡杨,初期如同国画中的“泼墨”披上绿色的盛装,蓊郁苍翠,绿笼大地原野和人们欢愉的心田;晚夏的胡杨,半黄半绿,如同灿烂的黄锦裹着颗颗翡翠,舒写着万物更迭和时光交替的动人乐章。秋天的胡杨,被金黄的色彩层林尽染,激情燃烧,人们置身于博大精深的胡杨秋景,人生如诗如绿的感受都已尽溶这如火似金的黄色意境中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季节的生命轮回里,金色胡杨向世界奉献了永恒的大爱。冬天的胡杨,光秃秃的躯干和枝丫,巍然挺立于大地,傲对风寒严霜,不与梅花争俏,只向戈壁风沙示威,这种苍凉刚毅的大美深深震慑人们的灵魂,使人们坚信:冬天来临了,春天绝不会太远!

我作为行色匆匆的旅游过客,在慌慌张张、急功近利地撷取胡杨本真色彩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胡杨坚韧灵气的悉心感悟和内在经脉的充分吸纳,反而对胡杨造成了过多的惊扰,有意和无意地伤害了胡杨的气节及自尊,我们应该反省和忏悔。你看,在萧瑟秋风的吹拂下,金黄色的胡杨林与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我感觉除了大海之外,西部大漠的宽广胸怀和与大漠终年为伴、长年厮守的胡杨,所昭示出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刚毅向上的顽强精神,不就是50年驻守戈壁大漠,创造“两弹一星”和“航天精神”的中国航天人的真实写照吗?扎根在黑河边上、胡杨林中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英雄的航天人在亘古荒原上开拓出一个个绿洲新城,建造出一座座直穿云霄的发射塔架。千千万万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驻守戈壁的解放军官兵,他们毕生守卫和遨游于航天科技的蔚蓝色海洋,无怨无悔,矢志拼搏,为共和国的强大和崛起“献了青春献自身、献了自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不正是胡杨精神的生动体现吗?我为胡杨金碧耀眼、如诗如画的风姿所陶醉,为胡杨默默无闻、抵御严寒风霜的精神所感动,更为胡杨高擎生命的旗帜,殊死与漫漫黄沙和狂风肆虐搏斗的英雄气节所折服。我讴歌胡杨,赞美胡杨,我更讴歌和赞美像胡杨一样令人荡气回肠的中国航天精神!

坚韧的红柳

如果说胡杨是戈壁的灵魂,红柳就是沙漠忠实的守护神。生活在多雨温湿、气候宜人的南方地区的人们,红柳对他们而言是很陌生的。红柳又名柽柳,属于落叶小乔木,老枝红色,叶子像鳞片,夏秋两季开花,花为淡淡的红色,结蒴果。红柳耐碱抗旱,防沙造林,枝叶可入药。红柳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芽生长,7月以后生长速度减缓,10月枝叶枯黄,11月落叶。人们看了如上对红柳《词典》式的简单描述,对红柳的认识还是极为肤浅的。深入认识红柳的习性,必须到干旱少雨的西部沙漠场景式感受,必须扎根体验红柳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亲吻红柳丛下泛白的盐碱地的味道,那才是对红柳顽强生命力的一个浮光掠影般的扫描。

在从额济纳旗小城走向居延海的公路两边,我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红柳海子,在微微秋风的轻拂下,红中透黄,红绿相间的红柳丛,像是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冲我们频频招手,向我们舒展开热情宽广的胸怀,迎接和拥抱远道而来的宾客。居延海的民众们可能是为了防止风沙对公路及路旁树木的侵蚀,在公路两边还用红柳栽种成密密匝匝的“红柳墙”,作为其他物种和生命的防护墙,与大片红柳海子连成一体,煞是壮观。我在不断惊叹如此气势宏大的红柳场景时,还向同行的游伴们说:“居延海能保持如此好的原生态红柳环境真是非常难得。这些红柳海子既是沙漠的守护神,更是居延海人民的守护神。居延海人民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守护神,那是他们的福气呀!”相传红柳原为天上的神仙,是玉皇手下使唤的红娘,贤惠而坚韧。玉皇俯察人间,看到农田庄园被黄龙掩埋和肆虐,甚为怜悯,就下嫁红娘作黄龙的妻子,以慰其心,镇住黄沙。虽说美丽而善良的红柳传说无法考证,但从此红柳扎根沙漠,固守沙海,依靠自己质坚如铁,枝繁叶茂,盘曲如虬龙的躯干降伏沙龙,已成为数千年印证的历史事实。(www.daowen.com)

对我而言,红柳从小就种植、盛开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在我生长的家乡,也有成片成片的红柳丛。孩童的我,与玩伴们钻在红柳丛中捉迷藏,其乐融融。有时在红柳丛中还发现藏匿的野兔子,我们又喊又叫着追赶,明知是徒劳的,还是要追赶不止,直到上气不接下气方才罢休。这就是少年天真烂漫的童趣写真。也有时在红柳下面的沙丘中挖洞,挖着挖着会挖出四只脚地被我们叫做“沙坡犬”的小爬行动物,抓住后装到带盖的瓶子中玩耍,成为我们少年时自制的“动感玩具”,妙不可言。在那个物质和燃料都极为短缺的年代,我们还将红柳的枝条或剪或挖带回家,有些被外公编织为簸箕、箩筐等日常生活用具,有些被外婆做了烧饭的柴火,解决了我们的温饱和生计。这一切,都已沉淀为我对少年时光的美好记忆。

红柳是点燃荒原沙漠绿色生命的希望。在风吹石头跑的苍茫荒原上艰难跋涉,放眼望去,除了漫天风沙、一片孤寂外,不见绿色,更不见飞鸟,人很容易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和行动的理由。当你远远看见一簇簇闪耀着淡紫色光泽的红柳身姿,或一丛丛燃烧的红柳海子,尤其是看到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傲然迎风微笑的风姿,不但给死寂的戈壁沙漠增添了温暖的色彩,也使跋涉探险的人们重新坚定了生命的希望。“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清代文豪纪晓岚流放新疆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还看到了现代人赞美西部红柳的一首诗歌:“荒漠飞歌红柳情,苍天垂泪绿洲横;祁连尽处黄沙去,戈壁滩头翠鸟鸣。”红柳的坚韧不屈,红柳历经风雨见彩虹的豪迈气派,激励着从古至今的无数仁人志士去开拓、去拼搏,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红柳还是大智若愚的智者,惠人无语的贤师。当我们置身于红柳丛中,面对千古不变的黄天厚土,茫茫无边的沙海,我们有了直接与苍天大地对话的时空,有了重新寻找人生坐标的冲动,有了静思感悟和修补人生漏洞的“补丁”。红柳善于忍耐千万年的寂寞酷寒,承受着历史的重托,依靠丝丝绿色默默地点染荒漠和天空,使亘古无垠的荒滩顿现生机和火红,使昏黄的天空充满湛蓝和辽阔意境的品格,正是我们做人和做事的哲学启迪。难怪一位现代诗人写诗称赞:“红柳/站在一片片白色的盐碱里/我们如果有泪/就是早晨感恩的露水/磅礴的暴雨过后/模仿彩霞的红柳花就开了。”

红柳更是守护戈壁沙漠的坚强卫士。红柳耐碱抗旱性极强,能在荒凉贫瘠的沙丘和戈壁中顽强生存,显得格外神奇。它们有的错落有致地连成一片,像坚固的城墙;有的则傲然独立,像铁骨铮铮的盾牌,时刻做好抗击风沙、迎接电闪雷鸣袭击的准备。红柳的根系极深,须根多达数千条,将树根牢牢地固定在盐碱荒滩上,任凭狂风撼地,烈日蒸烤,盐碱侵蚀,依旧岿然不动。红柳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柔克刚,挥洒自如的克敌精神,成为戈壁和沙漠存在的最后守望者。红柳用她的顽强和坚忍,用她的热血和生命,将戈壁沙漠变换成蕴含丰厚的土地,为贫瘠荒凉的戈壁沙漠增添了鲜活的希望!

痴情的芦苇

在袤远的大西北,芦苇就像一个温情、典雅而含情脉脉的淑女,她既涵养了倔强的胡杨和坚韧的红柳,也浸润和滋养了豪迈而粗犷的西部汉子,使西部的苍天之下有了女性妩媚动人的色彩。

在寂静空旷的居延海,我们看到了久违了的芦苇荡。她的密集、她的蓬勃、她的痴情和浩瀚,禁不住让我百感交集和浮想联翩。围绕着东居延海碧波荡漾的湖水,茂盛的芦苇荡已将湖边竖立的“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10个大字覆盖了,芦苇荡引得惊喜的人们围着她团团转,或抚摩她的身姿,或窃取她的倩影,在她温柔的怀抱中复苏沉睡的记忆,唤起对湿地最初的轮廓和水草丛生的盛景,还原对生物最原始的呵护与体恤。是啊,为了这泓湖水,这片浩荡的芦苇,这块土地上16000多人的生计,共和国的总理亲自部署调水方案,国家投入数十亿元的资金治理黑河,防风固沙,恢复黑河流域沿岸生态植被,涵养水源,使干枯的居延海重新品尝到了甘甜的乳汁,漫天沙砾和飞絮的居延海边,长满了蓬蓬勃勃的芦苇荡。这一切来得多么的不容易呀!

1944年,著名农林学家董正钧曾这样描述居延海:“湖滨密生芦苇,入秋芦花飞舞,宛若柳絮。马牛驼群,随处可遇。鹅翔天际,鸭浮绿波,碧水青天,马嘶燕鸣,缀以芦草风声,真不知为天上人间,而尽忘长征戈壁之苦矣。”可见,60多年前居延海水草连天、马嘶燕鸣的盛况,已经成为人们的历史记忆。为了东居延海这泓清水和芦苇荡,中南海的决策者们已经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关键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要奉献爱心和汗水,才有可能复苏居延海地区最原始的绿色激情。

一位现代人赋诗赞颂秋天的芦苇荡:“撩客心弦秋沙沙,悠情韵依芦苇荡;风来芦花飞白雪,月辉芦荡透心爽。”我站在居延海边透过浩荡的芦苇远眺,望着缥缥缈缈的湖水,脑海中跳跃出《诗经》中《蒹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水雾蒙蒙的闪光处,好像就有一位窈窕的白衣女子向我们挥手,时隐时现地向我们款款深情地走来。而我们就像岸边望眼欲穿、痴痴等待的英俊少年,穿越数千年的时光,赶赴一场精神和心灵的盛宴,实现一场刻骨铭心、惊天动地的眷恋。而这场盛宴、这场眷恋的筹办者就是我们自己,阻挡者也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在跟自己做最后的角斗,结局何其残酷和荒谬!

居延海的芦苇荡,还牵挂出缠绕我生命里的丝丝绿意。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少年时代家乡水塘边的芦苇丛,我们孩童们围着苇子抓蜻蜓,捉迷藏,手持大把大把的芦苇相互打仗,搞得芦花漫天飞舞,身上也到处沾满了芦花的朵朵飞絮,好不热闹。而躺在芦苇丛里,静听春风清洗和梳理芦苇的声音,还有秋虫最后的鸣唱,也是最惬意的事情。而今,家乡的芦苇丛只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也多年没有回去寻找那一洼一洼的芦苇,我怕现实灼伤美丽的记忆和记忆中茂盛的芦苇丛。

芦苇又叫蒹葭,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丽天使。她纯朴而赋有个性,不惧风雨,不择土壤,不追逐名利,不卖弄矫情,朴实中透视着灵性,洒脱里蕴涵着刚毅,她以缜密、柔韧、顽强和挺拔的身躯,细腻、飘逸、矜持和痴情的风格,涵养了一片、一洼、一湖水源,滋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和土地,为我们坚守住最后的精神家园。我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东风水库东南边,就看到了一片规模宏大的芦苇荡,芦苇荡中还不规则地挺立着一棵棵胡杨树,远远望去,像是将军率领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准备着冲向战场;又像是一幅镀金的画卷,从天际汹涌而来,期待着与大地的苦恋。那其实就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官兵50年来守护下来的一块块湿地,它既养护了东风水库,还涵养补充了黑河来水,成为濡染中国航天人心灵的栖息地。

一位思想家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秋风选择了芦苇,是因为芦苇在秋天里最赋有成熟的思想,而且是色彩斑斓的柔柔情思。我之所以选择朝拜秋天的芦苇,就是因为秋天的芦苇气势恢弘,色彩质朴柔顺,质感令人遐思;那白如羽、细如绒的芦苇花,在晴朗的天宇下演绎为透明的羽翼,翩翩起舞,翻飞着思想的花瓣。拷量我们人类自身,尽管人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但世界中的一切都没有打败人类,就像风不能折断芦苇一样,因为人类有强健的心智和绵延不绝的思想。居延海的芦苇荡,就以执著的追求和超然的意境昭示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思想的品德,在于为理想和信念拼搏奋斗的过程,只要我们葆有热爱生活的永恒动力,手持一杆探索生命真谛的航标,笑迎火红朝霞,目送朗朗星空,无论生命中有多少雷电、风雨和沙虐,都依然拔节出蓬勃向上的希望,成长为亮丽的风景和壮丽的诗篇。

(原刊2009年《北方作家》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