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西达伊吾:新疆哈密古城的历史与风情

西达伊吾:新疆哈密古城的历史与风情

时间:2024-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达伊吾酒泉“钟鼓楼”西面的拱门上方镌刻着“西达伊吾”四个圆润的隶书。初识这个匾牌,我误以为“伊吾”是指广袤的新疆地区,后来才确知“伊吾”是指与酒泉相邻的新疆哈密地区。我曾品尝过甜蜜咂舌的哈密瓜,但只在梦中巡游过哈密瓜的故乡——伊吾。后因诸种事务缠身,酒泉以西古代被称为伊吾的这个地方我始终没有造访过。哈密古时称“昆莫”,曾为乌孙王昆莫游牧地,后演变为昆吾;汉代时称为伊吾,为匈奴呼衍王南部牧地。

西达伊吾:新疆哈密古城的历史与风情

西达伊吾

酒泉钟鼓楼”西面的拱门上方镌刻着“西达伊吾”四个圆润的隶书。初识这个匾牌,我误以为“伊吾”是指广袤的新疆地区,后来才确知“伊吾”是指与酒泉相邻的新疆哈密地区。我曾品尝过甜蜜咂舌的哈密瓜,但只在梦中巡游过哈密瓜的故乡——伊吾。几年以前,我和妻子确有过一次西行哈密的计划,由于疏忽错过了乘坐火车的时间而作罢。后因诸种事务缠身,酒泉以西古代被称为伊吾的这个地方我始终没有造访过。

今年3月,一次很仓促的公务活动,我不期然成行哈密。在前往哈密沿线的几百公里路途当中,大部分地貌呈现的还是大漠戈壁、悠悠驼铃以及星星点点的羊群,与酒泉境内的地形风貌基本相似。只是哈密的巴里坤、伊吾地区别有洞天,雪山、草地和大片茂密的松林,流泻出北国林海苍茫、重山叠翠、碧绿连绵的绮丽风光。可以体验到“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旅游新境界。

哈密古时称“昆莫”,曾为乌孙王昆莫游牧地,后演变为昆吾;汉代时称为伊吾,为匈奴呼衍王南部牧地。现在的哈密市应该说是一座戈壁新城和石油新村。虽然地处西域戈壁,但宽阔的马路两边,绿树斑斓,花草丛生;热闹的工业开发区和建筑工地、繁华的商业集市及闪亮的霓虹彩灯,昭示出她旺盛的勃勃生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见证着她的过去和美好未来,许多建筑景观还很时尚和气派,丝毫不逊色于一些开放发达的城市。在城市的建筑风格、规模和特色上,我感觉要比酒泉略微超前一些,在现代化的时尚氛围里时时流溢出少数民族的独特风味,这是这个城市开放、吸纳、融合的结晶和品质。而我居住的加格达宾馆就是一所四星级旅游饭店,内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都是令人满意的。我发现三、四星级的旅游宾馆饭店在哈密随处可见,说明这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西部边缘城市,来此旅游观光的客人还是很可观的,也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我之所以钟情于哈密这座城市,除了她香甜诱人的哈密瓜外,还有就是这座城市中有我的同学和朋友,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与我们的玉门油田有着刀割不断的亲情和血脉。20世纪90年代,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石油战略思想指导下大规模开发的吐哈油田,将生产基地建在了鄯善地区,生活基地建在了生活条件相对便捷的哈密城郊。而参与吐哈油田早期开发会战的主力军,大部分来自我们的玉门油田。著名诗人李季曾写诗称赞:“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便有玉门人”。在开发建设吐哈油田的战地上便也到处飞扬着玉门石油工人的壮美风采。现在吐哈油田的大部分职工都来自玉门油田,在我们城市的玉门油田生活基地中,仍有多处吐哈油田职工生活小区。看看玉门人在哈密的生活环境以及哈密的朋友,也是我多年的夙愿。

吐哈油田生活基地坐落在哈密市郊约5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我驱车前往正是下午4时左右,我看到基地门口形成了热闹的商业集市和蔬菜市场,基地内部规划建设的非常漂亮和雅观。生活基地内部管理和配套设施自成体系,外围的几层白杨防风林带茂密钻天;里边道路两旁、绿化带、广场周围的松树柏树等各类风景树高低错落,竞相舒展枝叶,宣泄着对戈壁的深情绿意;一幢幢住宅高楼拔地而起,用不同的色彩装点着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楼下角落里的石凳上,聚集着一簇一簇的老人们,或娱乐,或聊天,安享晚年生活;基地内部流畅宽大的广场上,坐落着特色雕塑、现代灯饰和娱乐设施;幼儿园学校、体育场馆、健身中心、医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一群群中小学生正在上体育课。整个基地被营造成了一个管理严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宁静和谐的小城市。这使我惊叹不已。只是由于吐哈油田石油工人们的生产基地远离生活基地的特殊原因,生活基地在双休日以外主要是退休老人和留守的中小学生,显得人气稀疏些。我感觉如果将生活基地紧靠哈密市区建设,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应该是一个更理想的选择。(www.daowen.com)

哈密作为新疆地区的门户,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清代赵钧彤赋诗赞哈密:“横扼新疆万里途,城门高榜古伊吾;雪撑天北羊头坂,泉注山南牛尾湖;野圈逢年瓜当饭,旗亭饷客茗炊酥;缠头王子台宫迥,牖户东开望上都。”哈密在新疆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民族风情跃然诗中。在清朝统治哈密绿洲前后九世、历时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就代代相传,矢志不渝地坚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透过戈壁烽燧连绵不止的狼烟,忠实地庇护了处在动荡不安岁月里的哈密民众,这是哈密人民的福祉。了解哈密回王叱咤风云的辉煌历史,是我探寻哈密历史的必选途径。于是,我信然来到了哈密回王府和回王陵。

哈密回王府和回王陵的建筑构造既体现了伊斯兰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蒙古族汉族建筑艺术的特点,是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坐落于哈密市回城乡的哈密回王府,是1699年哈密维吾尔族首领额贝都拉摆脱准噶尔部归附清朝后,从京城请来汉族工匠,在原蒙古王府基础上历时七年重建的。回王府土墙高台,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园林交错,是当时新疆境内规模最大、独具特色的一座宫廷式建筑。后经几代回王的修缮和经营扩建,回王府成为一个宅园相连、宏伟壮观的园林建筑群。随着战争烽烟和人为的掠夺破坏,到了1930年时,这座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回王府被“付之一炬,夷为平地”,着实灼伤了哈密的历史和人民。现在的回王府是在广东省及援疆干部的大力支持下重建的,主要建有回王宫大殿、回王寝宫、配殿、清真寺和四合院等,集中再现了二百多年前回王府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势。

而哈密回王陵就建在回王府的隔壁。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清封一等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成为历代哈密回王室的墓地。回王陵建筑群修建于康熙年间,由大拱拜、小拱拜和大礼拜寺三部分组成。大礼拜寺殿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宽阔高大,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建筑高15.56米,四角塔柱撑立,圆尖拱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瓷砖镶砌,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拜以及土木结构的大礼拜寺互相映衬,各显风姿。整个建筑群风格独特,造型别致,不仅是研究哈密回王府历史以及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人们重温哈密地域历史文化的胜景之地。

拨清哈密重重的历史烟雾,俯瞰如今的哈密新城和石油新村,到处呈露出朝气蓬勃,瓜果飘香的盛况。我去哈密的时节,虽然错过了品尝古诗中描写的“伊吾瓜夺邵平瓜,碧玉为瓤沁齿牙;鼻选舌交纷五色,八城风味更堪佳”的哈密蜜瓜,但我满载着哈密甘甜美味的干果、醇香四溢的馕和哈密人的淳朴热情,从古伊吾回到了酒泉,算是了却了西行哈密的多年夙愿。(原刊2009年6月11日《酒泉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