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留住根脉: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的天水市

留住根脉: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的天水市

时间:2024-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留住根脉大约是20年前,我来到“天一生水”的天水市,只知道有个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比较有名,公务之余,我就懵里懵懂、走马观花地参观了这两处景点,算是满足了“到此一游”的虚荣心。再看天水,我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根脉、祖先的根脉、文化的根脉以及城市的根脉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尤其是对天水市留住和保护历史根脉,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的做法,印象较为深刻。

留住根脉: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的天水市

留住根脉

大约是20年前,我来到“天一生水”的天水市,只知道有个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比较有名,公务之余,我就懵里懵懂、走马观花地参观了这两处景点,算是满足了“到此一游”的虚荣心。今年春天,我第二次到天水之前,回忆了一下20年前的天水之行,记忆中只有麦积山石窟的粗略外形轮廓,原因是石窟外形极像古时的集麦粮仓。而对天水的其他记忆却了无痕迹,尤其是对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及伏羲庙没有了丁点印象。我自觉不是一个忘本的人,无意中却忘记了祖宗和根脉。

我再次游历天水,因为有了20年时光的历史文化熏染和历练,对历史名胜古迹的感性认知有了较为充沛的理性铺垫,所以,我是怀着一种虔诚敬畏的态度,用心朝拜天水和伏羲氏遗留的文明胜迹的。这一次,我避开了会议统一组织的集体参观,独自一人慢慢游览,细细查看,用心体悟,多了一份从容和舒畅,少了热闹和红火。再看天水,我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根脉、祖先的根脉、文化的根脉以及城市的根脉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尤其是对天水市留住和保护历史根脉,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的做法,印象较为深刻。

我一个人从麦积山植物园山庄出来,呼吸着清爽温湿的空气,穿越洒满斑驳细碎阳光的山间林荫小道,徒步来到麦积山景区,沿着石阶一步步走向麦积山石窟,走向窟中的石像和壁画,走向鲜活生动的古代艺术画廊,感受我们先辈殚精竭虑、披肝沥胆的劳动和耕耘,才智和艺术精华。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同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两窟都因岩石疏松,不易在岩石上精雕细刻,就以泥塑和壁画的形式,展现佛经故事和佛教思想。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的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荟萃了历代泥塑、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由于天水地处“小江南”般的气候环境和条件,阴湿多雨,地震频发,造成原来的壁画大多剥落殆尽。故而,麦积山石窟又以精美的泥塑艺术著称于世界,那些未经烧制的泥塑艺术像,虽历经千年时光的风吹日晒和雨打霜蚀,但依旧岿然不动,油光发亮,神采迷人。相比于欧洲的石雕艺术,麦积山石窟的泥塑像能存留千百年时间而不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的先辈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传承历史,保留文化根脉的智慧令我深深钦佩。

天水不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掘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中大量的珍贵文物证实,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确证,天水又是位列“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一位国外的东方史研究专家在参观伏羲庙及参加祭典伏羲盛大活动时也由衷地称赞:“伏羲及伏羲文化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天水人的骄傲。”而我认为伏羲及伏羲文化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傲。

我这次朝拜伏羲这位传说中的我们民族的始祖,更多了一份虔诚,一份敬仰,就连跨过圣庙的门槛,也都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的。进入伏羲庙前院仪门,著名书法家舒同大师题写的“羲皇故里”碑刻首先进入视野,大师的书法圆融温和,沉静敦厚,有如见其人之感。我先参观了旁边的历史文化陈列馆后,在解说员的引导解说下,依次参观了伏羲庙主体建筑先天殿、太极殿以及附属的朝房、钟楼、碑亭碑廊、中院、后院和戏楼等建筑。先天殿是伏羲庙的正殿,在1483年创建的太昊宫的基础上,屡经重修,始成今制。殿宇雄踞在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古朴典雅;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轩昂,气度非凡;而大殿前后两院沿甬道两侧排列的古柏挺拔苍翠,黛色参天。我静心瞻仰了大殿中手持八卦图的伏羲圣像。我们的民族文化始祖伏羲正襟危坐神龛之上,身材巍峨,灵气逼人;目光炯炯,洞穿天宇。伏羲像右制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起来,独具特色。殿内的墙壁上用图文鲜明地描述了伏羲氏的神通广大和卓著功绩。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总结各种古籍作补《史记》之《三皇本纪》,这样描述伏羲的事迹和功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正是由于华夏大地出现了伏羲这位神通广大的人类祖先,他始作八卦、发明渔猎工具、制嫁娶之礼、造书契、创历法、人工取火、制瑟作乐等发明创造,才将人类从蛮荒蒙昧的远古时代,带入了诗书礼乐、科技昌盛的文明时代。伏羲作为人类始祖创造的辉煌业绩彪炳史册已是历史的共识;天水作为伏羲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流芳千古也是毋庸置疑的。(www.daowen.com)

当我重温了这两处人类文明遗迹后计划返回时,同伴的一位天水朋友非常热心地推荐我们看一看“天水胡氏民居”。于是,我们又抽出半天时间,仔细地参观了胡氏民居的南宅子(因北宅子正在整修),果然名不虚传,值得一看。胡氏民居是明万历年间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与其子太常寺少卿胡忻的府第。南宅子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北宅子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400多年。是甘肃唯一、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宅院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装饰、砖木雕刻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2001年9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可贵的是,胡氏家族连续在此大院中居住400多年,代代相传,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形成的建筑范式和艺术风格,除特殊历史时期的破坏和遗损外,胡氏后人将几百年形成的社会生活史料和珍藏的文物展示于社会公众,为后人所仰止。我从胡氏民居所展示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中得知,包括江泽民在内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参观过这处古民居,广获声誉。

胡氏民居独特的历史魅力还在于它的古建筑艺术价值。四合院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住宅形式,被西方人誉为“东方文明的表征”。胡氏民居就是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布局,它完整地、独特地再现了明代的四合院建筑风格。虽说北京的四合院比较出名,但据专家考证,在北京尚未有确认为明代住宅的四合院。其原因是满清政府入京后虽保留明代的皇家住宅,但顺治五年(1648年)却下了让满人将汉人住宅“原房拆去另盖”的上谕,致使明代的住宅全部被拆除。因此,明代以前的四合院住宅建筑艺术风格,我们只能靠文献或一些间接资料,如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绘画和明器来了解。鉴于此,天水胡氏民居就成了古民居中的稀世珍宝,熠熠生辉于华夏大地。天水不但保存了胡氏民居这样的珍贵民居,在市中心广场的周围,还保存了几大片民居院落,与周围的现代化建筑相映成趣,各领风骚,依然非常难得。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天水的胡氏民居以及保留的几片民居院落,彰显的就是天水城市的灵魂和根脉。城市的建筑和宅院既满足了“人诗意地栖居”的生活功用,还真实地还原和记载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灵历程。德国诗人歌德就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传达给人的心情与音乐的效果相似。”我曾到访过英国的多个城市,他们的城市当中保留的古代建筑,如古城堡、城墙、教堂博物馆雕塑、石像、遗址等,都原姿原貌地向世人解说着她的古老沧桑、她的昔日荣光、她的顽强和坚贞。英国留存的五百年、八百年的历史古城镇俯拾皆是,大家耳熟的牛津、剑桥就是八百年的高等学府城,大名鼎鼎的爱丁堡就是一个千年古城;而约克切斯特都是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走入古城中,恍若进入了欧洲中世纪的殿堂之中。建筑所散发出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就是如此的神奇和长久。

当我看完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胡氏民居后,联想起了我在英国所看到的古城堡和古城镇。尽管两者的历史踪影不能同日而语,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们的祖先们毕竟还留下了诸如麦积山石窟、伏羲庙、胡氏民居以及大片古民居院落这样的建筑遗迹,这就是我们的进步,是我们文明的亮光。只要我们能辈辈相传,代代努力,我们建筑艺术的根脉、历史文化的根脉一定会延续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文明缆索必将绵延不绝。

(原刊2009年《飞天之旅》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