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三烦
在“官本位”思想很浓厚的中国,当官封侯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逐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已经很高的今天,人们依然期望通过毕生奋斗获得一官半职,成为衡量和体现一个人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凭借吃苦耐劳、精业乐业的工作劲头,在年龄还不算太大的时候,还真的混得了一官半职。一则说明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赖,二则说明党组织及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认可。鉴于此,我的工作干劲也就更大了,每每总能得到组织和领导的肯定及赞扬。只是在我并不太短的为官经历中,在赢得了为官的虚荣名利和社会声望后,也深深地为“为官三烦”所困扰。
一烦冗长繁多的办会和开会。
俗话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现在中国党政机关的会议多,我认为在世界上应是名列前茅和“相当”出名的,说严重点我认为都“会议泛滥”、“会议成灾”了。具体表现是会议名目繁多、议程庞杂、时间冗长、内容空洞、参会范围较广。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程序重于议题,空话套话胜于真抓实干的具体措施。结果是办会的人加班加点、耗神费力,讲话的人腰酸气短、口干舌燥,听会的人思想抛锚、昏昏欲睡,让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整天忙于应付会议,无暇抓工作落实,会议效果和工作实绩打了双重的折扣。
从我的工作岗位和职责来讲,一是要主持筹办各种各样的会议。办会的第一任务是准备领导讲话材料,这是会议的中心内容。往往是领导的讲话材料过关了,会议也就准备成熟了。准备领导讲话,也由一些不成文的“内在肌理”,也即讲话领导的确定和讲话材料的内容分工。办会者要根据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党委分管领导和政府分管领导的层级与工作分工,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和廉政建设等层面进行谨慎合理的划分。当然,还有讲话材料行文长短的把握,领导讲话先后次序的安排等,也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问题确定后,起草讲话、修改讲话、讨论讲话,讲话材料之间的衔接通稿,就成为煞费苦心的事了。记得有一年我参与起草一个领导的综合性讲话材料,我们材料班子的一帮人,通宵达旦地在办公室干了半个多月,吃的是方便面和火腿肠,到最后人都搞得精神萎靡、信心颓废不堪了。这样做的原因是讲话材料总是过不了关。领导要讲新思路、新点子和新举措,我们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地写呀写,写出的东西,领导都认为不“新”,但领导又谈不出具体的“新”的意见来。所以,我们起草的讲话材料难随领导心意,过了三关都没通过,搞得我们苦不堪言。后来,随着我工作岗位和职务的调整,我上升到了为领导讲话材料审核把关的层面,责任依然重大。秘书人员拿出的草稿成熟完善一些的,修改起来会轻松些;秘书人员对材料主题理解有偏差、准备不充分,完成的草稿修改起来就颇为费心,有时还需要自己亲自“操刀”。修改把关时注重的是宏观要求高度的提升,微观操作环节的细化,国家相关政策的对接,基层情况信息的对称,讲话材料之间的责任划分,表述内容深浅轻重程度的把握等。一般讲,我担当的这个角色,一旦进入“资深”角色,只要我审核过关了,领导也就基本上过关了,把关者和领导皆大欢喜。
长期程式化的办会方式,使领导的讲话材料也成了“现代八股文”。讲话材料都要穿靴戴帽,至少三段成文,大一、二、三,小1、2、3,一是、二是、三是,一要、二要、三要,先总体肯定或评价工作成绩,后宏观性找出存在问题或差距,最后提出工作要求和建议。每一部分内容在段落上都靠虚话衔接串联,每一段内容前都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套话,全文“重要”到底。所有会议的领导讲话都准备书面材料,一则使领导讲话对书面材料有了依赖性,以至于大小会议都准备书面讲话材料,连主持小的会议还要准备主持词,我感觉领导如果脱离了书面材料似乎就不会讲话或不会主持会议了。二则使领导的即兴讲话水平退化或萎缩,有些领导的即兴讲话水平本来是很高的,有些可能即兴讲话水平稍弱点,但讲的机会和时间一多,也就锻炼提高的很不错了。问题是我们这种办会中的形式主义模式,却弱化了领导自身的讲话水平。
在我从事政府秘书办公工作的十几年里,我感觉原酒泉地委书记陈宝生、原酒泉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李金寿等,都是即兴口头讲话的高手,他们做重要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都不拿稿子,常常安排秘书做录音整理,他们的讲话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具体,语言生动,文采斐然,让机关干部群众肃然起敬,拍手称赞。这应是我们领导干部讲话学习的榜样。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领导讲话都要达到陈宝生、李金寿等那样的水平,主要是倡导不要搞过于形式主义的东西,大型会议的工作报告写成完整的书面材料,一般会议将会议要点列成提纲即成,其他小会短会让领导即兴讲话。要在党政机关中大力倡导领导即兴讲话、讲短话的风气,逐步克服机关办会上的形式主义作风。
二是我要陪同领导,或代表领导、代表单位参加各种各样、名目众多的会议。好多会议开完就完了,也就是以会议落实会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有时需要程序性的主持会议,有时还要有分寸地发个言、讲个话,讲的往往也是程序性的套话和虚话,不能把领导要讲的话越俎代庖了。
三是由我主持召开各类协调会议。这类会议相对内容实在,主题单一,主动性以及会议时间都由我根据会议内容灵活掌握,克服了长会、大会的枯燥乏味。
客观上讲,为官者筹办会议、参加会议以及召集会议,都是安排工作、宣传发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作形式。并不是我既想为官,又不愿筹办会议或参加会议,而是我认为我们的会议已经演变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碍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所以,对目前官场盛行的会议风气,我感觉不胜其烦。
二烦伤身耗神的吃喝。
古人讲“民以食为天”。吃饱喝足本来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可非议。可能中国人是穷惯了、饿怕了,所以在吃喝方面格外重视和讲究。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肚子”,以至于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发展的目标都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经济条件改观了,人们又追求吃好、吃档次、吃水平和吃规格,尤其是党政机关的接待工作,对这个度可就真的不好掌握了。于是,接待中的攀比之风和奢靡之风越演越烈。党和国家为此下发了大量的文件和规定,三令五申限制接待标准和规定,想刹住党政机关大吃大喝之风,但人们总以“招商引资”、树立“对外开放形象”、表达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热忱等“工作理由”,使一个个规定和制度付之东流。
党政机关超越规定的饮餐接待,既花费了国家和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也给我们在党政机关工作中负责或参与接待人员增加了“陪吃陪喝”的烦恼。生活条件好了,接待水准自然高了,接待中光上的酒种类就有很多,白酒、红酒、啤酒以及饮料等一应俱全。虽说根据客人级别对上酒水的档次做了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因讲究热情和档次,上的酒往往都是超规格的。接待中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好客,主人就要挖空心思想出各种名目和说法劝客人喝酒,先是“新闻联播”,再“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说”,最后是“嘉宾特约”,一轮又一轮,将气氛推向高潮。为了让客人喝酒,为了表示敬酒者的诚意,我们这些陪同接待的工作人员轮番敬酒时,经常是“客人随量我喝干”,客人没喝好,我们先喝倒。真应了一句酒场上的俚语“要想喝好,主人撂倒”。
原先的接待是正式宴请一次,其他时间安排工作餐招待。现在是顿顿都安排宴会,不上酒客人认为不重视,不劝酒宴会气氛就冷落,有怠慢客人的嫌疑。而餐餐上酒和劝酒,我们陪同者的肠胃受不了,肠胃一造反,搞的陪同的人心里特难受,陪客人吃饭喝酒就像喝毒药,苦不堪言。有些接待活动,若主管领导外出,请其他市级领导出面陪同,领导们也是处于健康的考虑怕喝酒,所以不愿出面陪同。有时接待就连科长、秘书等工作人员都是能躲则躲,不愿意陪酒。更要命的还在宴会结束后的“第二酒场”。有时为了加深与上级领导的情感,或者是办成重要公事,或请领导协调解决重大矛盾问题,或是迫使重要投资商最后能“一锤子定音”,敲定投资项目和资金,不是在客人房间早早摆好“第二酒场”,就是在KTV包厢再设场子。“第二酒场”也是白酒、洋酒、红酒、鸡尾酒、啤酒等一揽子全上,一会儿敬这个酒,一会儿劝那个酒。酒喝到这个阶段时,基本就分不清酒的滋味和好坏,管不了主人与客人的区别,更是无暇顾及肠胃的造反情绪,是真正的“舍命陪君子”,需要敲定的事情十拿九稳就成了。从这个层面讲,酒的魔力还是很大很大的。
像这样的接待和陪酒,在年纪轻、身体好的时候还是能顶得过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这样拼命的做法,无异于慢性自杀和竭泽而渔。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身体上的有些毛病已经暴露出来,我在坚持吃药的同时,医生嘱咐不要喝酒。但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不上酒场不行,上了酒场不喝酒更不行。我也断断续续坚持在禁酒,但都是一次次中途而废。主要是不喝酒无法很好地招呼客人,领导不太满意我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果;别人请我吃饭时不喝酒,过多的拒绝与频繁敬酒的较量,在言行上可能就伤害了同志间的感情,造成主人、客人之间的尴尬和不愉快。(www.daowen.com)
鉴于上述因素,我只能在尽量少喝酒上做文章。我自己的实践反复证明,要想少喝酒,最好的办法是不进酒场。我对可参加可不参加的礼节性宴会,尽量不参加,由秘书陪同市领导参加;由我主持接待的宴会,尽量带几个能喝酒的工作人员;别人请我的酒场,我尽可能委婉拒绝,即便是去了,若喝酒的气氛太激烈,中途寻机会离开;重大接待中时不时偷偷在酒杯中斟上水蒙哄过关,再就是采取“其他小动作”,尽可能在肠胃中少进酒。时间长了,还是起作用的,喝醉和喝难受的时候很少了。只是要完全禁酒,还是不现实的。
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又是一剂棉里藏刀的温柔杀手,适量喝是琼浆,过量喝是毒药。历史上因过量喝酒而贻误大事、丢掉性命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在我们身边发生的酗酒事件也是司空见惯。前几年,我的一位秘书同伴,因身体有毛病,属于绝对不能喝酒的症状,但该同事工作上碍于情面和自身处于长远发展的考虑,就向单位和领导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一直陪同领导招呼客人并喝酒,等发现身体无法支撑时,为时已晚,病入膏肓,很快就远离我们而去,给妻小留下无尽的哀思。身边发生的事例,应该说是对我和我的同行敲响了警钟。但警钟若不常响,人就会麻木而任惯性推入喝酒的快车道,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做我所从事的工作,就得时时提醒自己与喝酒做抗争,若放弃了与喝酒的抗争,就等于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三烦亲戚朋友的相托。
古代有“一人得志,鸡犬皆仙”的说法。从古而今,一个家庭中若出一个达官贵人,即使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沾光添彩,还使整个家族光宗耀组。这一传统陋习绵延至今,使我这个在政府机关混得一官半职的人深受其累,有时甚感烦忧,还无处诉说。
在我二十多年的机关工作经历中,就一直被“为亲戚朋友办事”这个问题所困扰。我刚工作的前几年,因工作经验和阅历浅,能力也有限,亲戚朋友们找我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年轻也没感觉有什么负担。正是由于我年轻幼稚,当一个朋友因家境困难,要送只有初中学历的弟弟去参军,苦苦哀求我给他弟弟办一个高中毕业证书时,我出于同情心就给办了。结果在入伍审核阶段被他人举报,组织追究下来,领导差一点将我发配乡下或给纪律处分。这件事对我教训很深。调到地区机关后,因工作岗位的关系,亲戚朋友们找我说上学、招生、分配的事情比较多,对这个问题我开始有了压力和烦恼。有些事经过努力,在政策和规定的框架内可以办理,亲戚朋友当然高兴;有些情况要办就会违背政策规定,当然不能办理,何况有前面的深刻教训在心,我不能丢掉“饭碗”去给亲戚朋友办事,这个底线我是始终坚持的。但是,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至亲,反复找我,反复诉说,亲戚朋友们不高兴,我也是左右为难,有时压力也大,有时自己跟自己生气。
随着我工作岗位的变化和工作职务的调整,亲戚朋友们找我办事的越来越多,所办的事情也“大”了起来。大的方面涉及工作调动、职务升迁、职称评审、招工招干、招生就业、项目承揽、协调资金、疏通行政审批事项等;“小”的方面有子女就学和转学、家属业务培训考试、交通事故处理、索要工程款及工资、工作岗位调整、办理退休退养、落实社保资金、协调处理各类违规罚款和工作生活中发生的矛盾纠纷,以及各种婆婆妈妈的杂事。我的工作业务本来就很忙,且大多是协调处理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基层上报、上级部门催办的各类常规工作和大量的矛盾问题,为了防止公务忙而忘记亲戚朋友交办的私事,经常在办公桌上一张便笺记录公事,一张便笺备注私事。公事办完了,抽时穿插办理一些私事,办理完的划掉,一时办不了的就暂时放着。问题是事情办不了的,一直放在眼前我心烦,亲戚朋友们催促我心更烦,有时也忍不住将个别亲戚朋友训斥一顿,训斥后我也自生闷气,感觉只有想办法尽快办理了,内心才会安慰和解脱。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民亲戚和普通百姓朋友的疾苦还是深有体会和深表同情的,加之面情比较软,对亲戚朋友们找上门来的事情,总是记挂在心中,尽最大力量去办理。当然,违法的事我是不会办的。问题是时间长了,有些亲戚朋友们把找我为他们办事看成了一种理所当然,一种得寸进尺,一种理直气壮,让我苦不堪言。有的亲戚朋友让我办了自己的事,接着办子女的事;有的办了自己的事,还要办妻子的事;有的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提出要解决提拔问题;有的解决了工作调动,稍后又提出岗位调整问题;有的办理了他自己的事,又包揽要办他亲戚的事。等等的现象,不一而述。
面对这种情况和现象,我常常暗暗思忖,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因素在作怪?怪亲戚朋友吧,他们认为大家都在这样做,他只找我办了一、二件事,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是他们都没有人换位思考,人多了我就承受不了。怪我自己吧,不办我心里也同样过意不去,亲戚朋友们还会责怪我当了个一官半职,“架子大”,不给人办事。有时我也愤愤地想,党和组织给了我一个领导岗位和职务,这倾注了我几十年的智慧和汗水,那是我辛辛苦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我取得展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平台。我为官并没错,我得到的职务,按官方的话说,我是“人民的公仆”,并不是为亲戚朋友们取得了一个办事的“绿色通道”。当官后为了亲戚朋友们一直求人办事,怎么连最起码的人格和尊严都没有了?
有一次,我与一位市级领导无意中谈到这个话题,这个领导说,在中国当官者表面很风光,于私实际上是为亲戚朋友们在当官,当官者为此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听了这番言论,我真有“同病相怜”的感觉。诚然,我不应该是亲戚朋友们办事的“奴才”或工具,亲戚朋友们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的生活也是我辛勤劳动的结果,如果我生活的不行,我去找谁?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和中国的官员们悲哀!
后来,我把这个问题和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和更宽泛的空间中去思虑,终于发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作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个人若是在社会上混出个一官半职,或成为所谓的“人上人”的达官贵人之后,好像天经地义就得为父辈兄长、兄弟姐妹、亲戚亲属、同学朋友等帮忙办事,你如果不办或办得少甚至办不成,你这个“贵人”反而“有问题”、或对不起人,还得背负骂名和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酱缸因子”,对我们今天为官者造成了人格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当我洞悉了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后,对亲戚朋友相托办事的问题,我就有了新的“策略”。对已经为其办过事情的,再给我说事时,我就会有意的疏忽或淡忘,催促紧了我虚于应付一下,免得我包办了他们家中所有的事情;对有些亲戚朋友们提出的问题,确实属于“弱势群体”的,我给酌情办一下;对有些人提出的过高要求和违规办理事项,我明确回答无法办成,也让他们不心存幻想。这样一来,也把我解脱了。因为不用经常求人办事了,好像我的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我有感于这些年的为官体会,对官场上的办会开会、接待吃喝、相托办事三个问题进行浅层次的分析,目的在于自我安慰和自我解脱,同时也是我为官心路历程的一段真实记载。但愿随着中国与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接轨,这些问题会逐步有所改观。
(2008年6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