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如何确保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仍然是新世纪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
农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农业经营的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和良性循环、良好环境,根本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目的和必由之路。产业化和市场化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只有在市场的引导作用下,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较快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而引导广大农户通过市场供求状况,解决好种什么、养什么、调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使广大农户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当前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打出农业特色牌。按照“区域布局,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思路和“县有区域,乡有特色,村有专业”的原则,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突出当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着力解决好政府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走市场化道路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让位、不到位问题,克服工作方式行政化、工作要求程式化、工作措施简单化现象。二是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着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采取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着力壮大龙头产业,突出区域性拳头产品的比较优势,使主导产品既能立足本地市场,也能闯入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形成“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产业,产业带动设施,设施驱动龙头”的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三是加速农业与市场的对接,积极开发特色农业。按照“调准目标、调大规模、调优品质、调响品牌、调新机制、调长链条”的目标,树立市场眼光,瞄准特色,开展战略性调整。把农业与环保、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业等特色农业,适应市场对农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四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按照“中心市场带动,专业市场配套,集贸市场衬托,信息市场导向,内外市场连通”的全新立体市场理念,引导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不断发现农业生产的新潜力、新优势,不断探索市场农业的新特点、新模式、新机制,增强进入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权,最终树立“不找市长、县长、乡长,找市场”的农业生产新观念,实现农业生产的新飞跃。
二、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化
农民的根本要求是脱贫致富和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金钥匙。在当今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只有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掌握当农民的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以及农业管理的新方法,让他们利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理论、知识,去学会当好新型农民,学会种田、赚钱,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才能使他们走上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是在新形势下组织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也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切切实实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之举。(www.daowen.com)
当前,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做到:一是还权于民。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思考和决策,遇事和农民商量办事,尊重他们的权利,交给农民经营自主权,给农民提供信息,做好服务,抓点引导,精神鼓励,发挥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阵地。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在农村营造一种学有场所,问有专家,看有典型的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开展农业科技知识远程教育、举办专业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让广大农民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探索市场经济规律。三是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解决好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不想调、不会调、不敢调的问题,通过示范带动、典型辐射的办法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缺啥种啥,宜啥种啥,啥赚钱种啥,科学种田,立体开发。四是真心服务。要在政策服务上,帮助农民解决好“不能干”的问题;在信息服务上帮助农民解决好“不知干”的问题;在物质服务上,帮助农民解决好“无力干”的问题;在科技服务上,帮助农民解决好“不会干”的问题。送知识上门,做工作到人。五是解放思想。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组织农民群众到农业科技发达的地方去参观学习,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观学习,亲身体会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高效益和高收入,通过聘请大专院校的农业专家教授和外地的农业科技能人,给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逐步达到每村都有一个科技土专家,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每个人有一项专长,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质量,向市场要效益,向政府要服务”的良好机制,引导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依靠知识享受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
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缩小城乡差别,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而农村城镇化既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又是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城镇化可以凝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较快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实现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减少土地的人为浪费;可以利用人口相对集中的优势,有效推动农村的法制化、民主化和文明化,可以说抓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突破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超前决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民俗、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综合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发展农业商品牵引型、现代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市场带动型、旅游开发型、文化促导型的形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重点,以建制镇为基础,以重点村为典型,辐射带动整个县域的城镇建设体系。要有超前的眼光,注意规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做到50年还先进,100年不落后,使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少走弯路,节约投资,造福子孙。二是超前建设。按照“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衔接的原则,环境、功能和理念相统一的原则,超前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的原则”,着重抓好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电、路、通讯、环境”为主,加快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开放式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做到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一盘棋,绿化、美化、净化一起上,城市建设、环境建设、文明建设一起要,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城镇风格。三是依法管理。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突出城镇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起经常化、法制化、社会化、民主化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用良好的城镇环境、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树立城镇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四是多元经营,让城镇资本进入市场,用市场机制运作城镇,实现以城镇建城镇,以城镇养城镇,推动城镇建设与管理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按照“政府协调,多元筹资,社会兴办,共同受益”的经营机制,通过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把无偿投入转为有偿投入、用土地换基础设施或采取集资、股份制建设基础设施、拍卖城市道路冠名权、公益场地广告公布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多形式、多途径,实现城市的多主体投资、多渠道筹资,形成为城镇发展不断注入资金,“以市养城扩城,以城养市扩市”的良好机制。
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干部,根本靠实干,核心是思路。只要我们转变作风,以干克难,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组织好、引导好,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稳定,实现新世纪“三农”工作的新飞跃。
(本文曾先后发表于《中国市长》2002年第4期、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与世界》2002年第一期、《陕西农村经济》2002年第六期、《陕西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