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儒家与基督教对比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儒家与基督教对比

时间:2024-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卢:儒家认为人能弘道,认为天地无心,需有圣人为天地立心。与基督教相比较,这走的是内在超越的道路。我的意思是,内在超越是不是需要某种外在超越的支援和补充?于是就很容易导致一个强烈的回应,认为你的那个外在超越比我这个内在超越的理论思维要弱,我不接受你那个外在超越的思路。我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所以你不能用外在超越的思路来宰制内部超越的思路。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儒家与基督教对比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卢:儒家认为人能弘道,认为天地无心,需有圣人为天地立心。与基督教相比较,这走的是内在超越的道路。但我认为,今天我们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同时我们又面临着民主框架下的这样一种状态,就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认为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这时我觉得人只有找到一种外在的参照,才能明辨是非,包括克服我们道德上的错误。我觉得这很重要。人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只局限于人类共同体内部的沟通,来纠正人类的集体错误。我们必须倾听自然的声音,或者说倾听来自人类外部的超越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判断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追求是不是真的错了。比如说,生态学自然科学最清楚地告诉人们,地球被破坏到了何种程度,但如果儒家的体知不能和自然科学的认知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很难纠正由人类共同体内部达成的共识所造成的错误。我的意思是,内在超越是不是需要某种外在超越的支援和补充?

杜:这是一个大问题,也很值得做,我现在和以前的想法有点不同。如果儒家要和基督教对话,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有没有对话的基础,能不能互惠;还是说因为儒家和基督教属于根本上不同的思路,属于不同的系统,所以可通约性很小,你选甲就不能选乙,选乙就不能选甲?以前我也有这样一个想法,正是因为有些基督教的神学家信教特别笃实,很虔诚,所以他们对儒家的批评在很多地方都很不到位,很不恰当。于是就很容易导致一个强烈的回应,认为你的那个外在超越比我这个内在超越的理论思维要弱,我不接受你那个外在超越的思路。我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所以你不能用外在超越的思路来宰制内部超越的思路。我想双方都是这样。因为基督教神学在文化中国是强势,而儒家讲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很多地方是弱势。五四时期批评儒家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基督徒,他们是从启蒙,从科学理性,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批评的。基督教也因被启蒙所批判而必须自我调适。但毫无疑问基督教在20、21世纪有很大的发展,基督教神学家代有人出。在西方社会极有影响力的一批公共知识分子中,神学家的人数远远超出哲学家。所以儒家与基督教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从事儒家研究对基督教做出回应的人带有情绪,这个情绪是,因为你是强势,你要把你那套理念加在我身上,我就不接受。虽然实际上强势弱势的区别很大,但是你可以用佛教所谓的平常心,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了解。对话的最低要求就是容忍。

如果你认为你对话的对象本身既不合法又不合理,那就没有对话的可能。有了容忍还不够,一定要进一步承认对方。承认的意思就是认为对方的存在是不可消解的。正因为承认对方的存在不可消解,所以它就没有宰制的气焰,没有要把你吞食的傲慢。这样,互相之间才可以有所来往。有了互相承认以后,才可能有互相尊重。有了尊重,才可能互相参照。能够互相参照,才能够互相学习。正因为你是他者(other),对我才是有价值的。我不想把你的他者性(otherness)消解掉。这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是使得对方改变他的基本信念,最后参与到你的信仰社群中来;也不是利用这个机会把你的一套理论在别人没发言之前就阐述出来;更不是利用这个机会厘清人家对你的误会。

那为什么还要对话?对话的第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培养倾听的能力,使你听到完全不同的声音。你要是没有听过那种声音,那你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就有所不同,听到和没听到有很大的不同,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听到。第二个就是拓展你的视野,这个很容易理解。另外,就是加深你自己的反思能力。这中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做使我的视野扩展了,使我的自省能力增强了,使我倾听的能力也提高了。那么你对他者就完全没有责任吗?你对他者就完全不必照顾吗?儒家的金科玉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是“己所欲施于人”。“勿施于人”就是我不把我的东西强加于你,但我可以忽视你,完全不跟你来往;基督教是我要把我最好的东西和你分享,你如果不能分享的话,我觉得非常难过,我希望尽量和你分享。这是一种爱心。爱心可以在人伦世界中创造温暖。实际上它在社会上确有这样的作用,从传教士本身的素质你可以看出来。假如这个分享没有目的性,不想把你改造过来,它就是真正的奉献,那对增加人类的无形资产或者软实力有很大的帮助。(www.daowen.com)

我在这方面确有体悟。我在东海大学念书的时候,有好几位熟悉的朋友向我传教,我也参加过查经班。有些人认为,我去查经班就是为了学英文,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让我最受感动的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雷神父。他住在东海大学校园外的一个小修道院里。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有一次跟我说,如果我有时间,他愿意把基督教神学最基础的观念从头到尾给我讲一遍。讲一遍的目的不是希望我成为天主教徒,而只是进行沟通。所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接受了基督教的教育,但并不是单向的,他讲的时候我可以提出很多我的观点。所以这种沟通非常好,我很感激他。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确实走进了基督教的语境,对基督教的深刻价值有所体知。

另外有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牧师,曾是东海大学董事会的董事长,也曾是蒋介石夫妇最亲近的牧师,周连华。他可能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牧师。有一次他到美国留学半年,回到东海后就讲基督教在美国的最新发展,把克尔凯郭尔等思想家们的问题一步一步展现出来。牟宗三先生也对他做出了回应,但牟宗三、徐复观他们对基督教持很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东海大学受到了基督教的强势宰制,因为东海大学本来是基督教的大学。这中间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东海大学的校歌里有一句话叫做“神圣本同功”,这个基督教徒、牧师绝对不能接受。神和圣怎么可能同功?神比圣要高多了!为这个,他们闹了相当长的时间,僵持不下。最近我回到母校,校长说,问题早就解决了,神圣同功,神和圣可能不同,但他们有同功的一面。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以前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4]。我们不能把它解错了。因为如果把“人能弘道”解错了的话,就会成为由最傲慢的人来改变天地的观念。我们能够弘道,如果你把道当做上帝,那便是我们使上帝荣耀,而不是上帝使我们荣耀。我们为天地万物立心,而不是天地万物为我们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些观念就出现了。但这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地球上(天地间),你不管他是怎么来的,天生后面是人成,人想生活得好就要靠人的努力。所以“人能弘道”的意思是,我们这批有自觉能力的人有责任、有义务,这是我们的终极关怀。我们如果不能弘道,就是替天行道的话,天不会主动自觉地帮你的忙。“天作孽,犹可违”,就是说,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尚可活下去;“自作孽,不可活”,就是说,如果我们人自己作孽,那便没救了。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深刻意思是,人要能够替天行道,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这是人之成人的尊严,也是人对天卑恭谦虚的体现。因为这个事情人不做没有其他存在者会做。这等于说,现在出现了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这样一些问题,不可能靠天来救,靠自然来救。必须要靠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贡献。儒家的观念是,即便完全在自己家里做的事也不仅有家庭的意义,还有社会的意义,乃至有宇宙的意义。个人的修身也有这一面,即修身固然为己,但也事关家庭、社会、天下,甚至宇宙。这是儒家的价值取向。这个思路对我的影响极大。所以我在《中庸解读》中就沿着这条思路来阐释儒家的宗教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