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现代儒家哲学中的体知与德性之间的关系

现代儒家哲学中的体知与德性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4-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大体上认为,所谓的体知就是德性之知,跟闻见之知没关系。上次我也提到,像葛瑞汉写《二程》的时候,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儒学,在认识论上不能够现代化的原因。如果沿着儒家思路来想,真正的主体性不能是外在超越的,而是内在超越的,它和超越性有关系。

现代儒家哲学中的体知与德性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体知

卢:您在论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科学方法的时候,特别阐述了人文学的“体验之知”,后来您谈“体知”也谈得挺多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方式。所以我想知道,您认为体知的方法是不是可以为某些自然科学所用?您觉得这可能吗?

杜:这非常有趣。宋明理学家把认知分得很清楚,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张载讲过这个话。大家大体上认为,所谓的体知就是德性之知,跟闻见之知没关系。甚至有些人说,正因为儒家过分突出德性之知,对闻见之知不注意,西方科学传统讨论自然,讨论科学方法,注重分析,这些都在儒家论域里提出过,但没有深化、细化,造成非常严重的缺失。还有更严格的区分,就是你上次提到的休谟和摩尔要区分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上次我也提到,像葛瑞汉写《二程》的时候,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儒学,在认识论上不能够现代化的原因。要么是没有这个分殊,要么过分强调德性之知,把整个自然科学排除在外了。中国思想界一直没有接受这种批评。我当时觉得不安,但是我对这一课题不熟悉,没有发言权,因为我重点考虑的是有关本体论的问题。天人合一的问题没有牵涉到认识论的问题。(www.daowen.com)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体知和Michael Polanyi(波兰尼)讲的personal knowledge(亲知)都直接关系到认识论的课题。上次我们也提到,我认为要把personal和private区分开来,就是“自我”和“私我”,我想这一点很重要。另外,要把主体性和主观分开来。把主体性和主观分开来,就把主体性和主观主义变成一种真正的排斥性的关系。真正的主体性不应该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是认识论上的缺失,和真正的主体性不相容。也就是说,假如重视“私我”(ego),就犯了狭隘的egoism(利己主义)的错误,这是不健康的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或者是自私自利。这和“真我”,和真正的德性之知要体现的我,有很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分殊,我们就能明白,关于“天理”和“人欲”的论说不只是道德说教。“天理”是和“真我”合在一起的,“人欲”是和“私我”合在一起的,这一点可以和我们前面谈到的问题联系起来。假如主体性和主观主义有矛盾冲突,主体性和客体性,以及超越性就是可以配套的。真正的主体性一定有客体性,和外面的reality(实在)有关系。如果沿着儒家思路来想,真正的主体性不能是外在超越的,而是内在超越的,它和超越性有关系。沿着这条思路,德性之知是一种认知方式,这就涉及体知问题。Michael Polanyi说的personal knowledge涉及一般意义下道德、宗教美学所说的认知方式。他根本认为体知,或者个人之知,或者亲知,是任何认识论,包括自然科学认识论,不可或缺的背景。这不仅是背景了解,还牵涉到一个人的判断、熟悉和能力。科学家的能力、熟悉和判断对自然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但严格地说这些都属于“默会的维度”(tacit dimension)。“默会的维度”实际上是进行理智思考之前必须具有的文化心理。不仅是心理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这条思路和我有关体知的构想完全一致。

我看完了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的博士论文,他的论文就集中讨论这个问题。Polanyi对实证科学,对狭隘的经验论以及把应然与实然明确分开的二分法,做了非常严厉的批评。郁振华从挪威拿的博士学位,所以他研究了北欧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Michael Polanyi的tacit dimension完全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加以阐述,对我很有启发,也是一种鼓励。原来我看Polanyi的东西就有一个构想,现在觉得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认识论的角度,这才能和西方启蒙以来发展的论域连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