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五更钟》:晚清稀见小说经眼录

《五更钟》:晚清稀见小说经眼录

时间:2024-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更钟小说《五更钟》,题“美国亮乐月命意,润州陈春生编辑”,共二卷。笔者所藏乃美华书馆刊本,二卷二十四回,卷首标“改良社会小说五更钟”。从这点来说,《五更钟》颇有研究价值。这两篇序言的后面,还有作者陈春生的“再版自序”,对《五更钟》小说的成书经过多有交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五更钟》小说的读后感。这篇读后感虽然赞誉有点过头了,但倒也说出了《五更钟》小说宣传教义、劝人向善的创作主旨。

《五更钟》:晚清稀见小说经眼录

五更钟

小说《五更钟》,题“美国亮乐月命意,润州陈春生编辑”,共二卷。笔者所藏乃美华书馆刊本,二卷二十四回,卷首标“改良社会小说五更钟”。有守拙山人、邵宝亮和作者的自序,以及“大凡八则”。

《五更钟》封面

《五更钟》邵宝亮序

《五更钟》守拙山人序

《五更钟》自序

说来有点意思,笔者手中的上下卷《五更钟》,虽然是同时购买到的,但版次却不相同。上卷封面标“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六版印”,下卷封面则标“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再版印”。不过,除了这两行字以外,封面其他均完全相同,均标注“上海北京路美华书馆发行”。光绪三十三年为1907年,中华民国元年为1912年,短短几年之间,这部小说由美华书馆多次印刷,受读者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想来在当时,这应该是一部畅销小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五色钟”三字连缀起来,形同一口大钟。这部小说的封面设计,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小说讲述了林九如历经人生浮沉,终于信奉耶稣教的故事。林九如乃富家子,好友庞凤兮告诉他,家乡平安村因全村皈依佛教而成为世上天堂,劝他入教,但林九如不听,终日寻欢作乐,流连烟花,为此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林九如两番意欲往平安村洗礼入教,但都因故中途作罢。林九如得官生子,不久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他因保护教民不力获罪,被削职为民。归乡后,家庭又屡遭灾变,林九如于是皈依耶稣,才求得内心的宁静。此类题材是在西方宗教传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劝善书,无非宣传教义,争取信徒,但也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教民生活。像这样的作品,目前存世的数量很少。从这点来说,《五更钟》颇有研究价值。

《五更钟》目录

关于《五更钟》小说书名由来以及创作宗旨,书首的守拙山人、邵宝亮的两篇序言说得比较清楚。守拙山人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警世、救世,“斯钟一叩,正不知警醒五更多少梦也”。

这两篇序言的后面,还有作者陈春生的“再版自序”,对《五更钟》小说的成书经过多有交代。这篇自序录于下:

五更钟再版自序

今日改良社会之利器,除学堂为根本著手外,曰报章,曰演说,曰小说。大概报章便于已识字之人,演说便于未识字之人,其能雅俗共赏,上下交便者,其惟小说乎!盖小说之性质,意既显豁,词亦畅达,能于吐人心之欲吐,言人情之欲言。故世人无论智愚贤不肖,未有不喜阅小说,与喜闻小说者。(www.daowen.com)

圣经贤传,非不足以移风易俗,导人于善也,然其词旨深奥,读之殊费脑力。往往手未终卷,已入睡乡。何如小说之情致缠绵,有声有色,令人久读不厌乎!

惜我国小说,每多杂而不纯,如水浒尚义,而实为诲盗之媒;红楼言情,而实为宣淫之具;三国则言多诡谲,其流弊乃导人无信;封神则事多怪诞,其流弊乃引人信邪。故我国道学之士,每每严戒子弟不看小说,良有以也。

自庚子以还,我国士夫稍知小说之有功于社会也。爰云从水集,争译泰西各种小说,或历史,或言情,或侦探,或政治,光怪陆离,不胜枚举。然独于改良社会之小说,尚不多觏,岂非大憾事耶!庚子以前,予在镇江,已与亮乐月女士共译《狱中花》、《小英雄》、《贫子奇缘》等小说,惜书中情节,多系托西国之人,言西国之事,于我国之风俗、人情、学术,均难道及,盖译人之书,限于词意,不得不尔也。

壬寅之春,亮女士又属予共译是书。原文乃俄罗斯人手笔,不及是书十之二三。草稿甫毕,女士乃属予曰:“先生编辑是书时,处处均须为华人立言,不得稍涉译稿窠臼,此译稿直视之为造屋之支架可,其间门窗如何位置,墙垣如何粉饰,则听君为之,慎勿为译稿所累也。”未久,女士已归美国。予亦应吴板桥君子之聘,至海上襄理《通问报》笔政。至甲辰,始将译稿重新编辑,芟除者十无一二,增润者十有七八。叙事辨理,专注重吾国之风俗、人情、学术三大端,而处处仍以《圣经》为基础,乃陆续附登《通问报》。至去岁乃毕。近来海内同志,函购此书者颇不乏人,兹特将已登报之稿,重加点评,增损而润色之,以再版问世。是书之是否有益于社会,予不敢必,然予于此书,固已获益不浅。予在教会,与西教士往来,已二十余年,其间作教习十余年,任《通问报》笔政今已五年,均自甘为门外汉。自编辑是书,讨论是书,大受感触,乃于是书将成之日,已遵礼皈依圣教,深望上主如何藉是书以感触予者,亦如何以感触凡阅是书者,则幸甚矣。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润州陈春生自序于浙江莫干山之万竹丛中一小楼

润州乃镇江的古地名,既署润州陈春生,则其系镇江人氏无疑。从这篇自序可知,陈春生在上海《通问报》当过笔政,《五更钟》小说曾在该报上连载过。这部小说的故事框架是俄罗斯的一部小说,不过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小说,乃是陈春生重新编撰的,绝不能和习见的翻译小说相提并论。这篇自序既题“再版自序”,而且序中有“兹特将已登报之稿,重加点评,增损而润色之,以再版问世”之语,则此“再版”本,当系美华书馆的初刊本,所谓“再版”,是相对于在《通问报》上连载的小说而言的。

《通问报》是在上海出版的、历时很长的教会杂志。创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初六,由美国南北长老会合办,上海广学会出版。晚清时由外国人吴板桥任主理,陈春生为编辑。该报系周刊,停刊于1950年12月。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藏有部分原件。

另据书首“大凡八则”的第一则,“是书原名《五次召》,盖书中寓有上帝五次召人回头之意,故名。惟此名用在中国,未免深晦,人不易明,故改为今名。盖五夜清钟,寓有警醒世俗之意,与原名虽微有不同,而意实一也,其浅显易明,较之原名多多矣。”由此可知,这部小说原先的书名为《五次召》,后来才改为现名。

《五更钟》正文

《五更钟》所附的“读五更钟书后”

在《五更钟》上卷封三上还刊载了一篇“读五更钟书后”,署名为“广东揭阳炮台传道人谢立受拜志”。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五更钟》小说的读后感。文章中说,“今陈君春生所著之《五更钟》一书,实乃灵粮之嘉肴,送经之美馔也,令人读之有味,阅而不厌,真能将圣经之妙理,得以深入其国民之脑髓,坚而不可破者,亦皆小说之力耳。”这篇读后感虽然赞誉有点过头了,但倒也说出了《五更钟》小说宣传教义、劝人向善的创作主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