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阎逢春
阎逢春是一位杰出的蒲剧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郭汉城誉为“苍劲姿媚见深邃”,他对于蒲剧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创新精神,他全面继承、发展和升华了蒲剧的表演艺术,为蒲剧走向全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7年,阎逢春出生于运城市西姚村,原名代蓉。父亲阎金环是一位优秀的须生演员。代蓉到了上学年龄,父亲便把他送去读书,欲使其知书识礼,改换门风。但是出身于梨园世家的代蓉,从小耳濡目染,对唱戏有一种原发的喜爱和灵气。15岁那年,他自作主张,弃文从艺。父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于是,他留在了父亲所在的戏班,开始随父学艺。代蓉的天赋条件很好,嗓音好,模仿力强,学戏进步很快,一年后便登台演出。他向父亲学的启蒙戏是《世王府》,但他不是一招一式死搬照抄父亲的戏路,他对剧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尽管父亲当时不赞成他的看法,但他在第一次上台演出时还是倔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些改动。演出非常成功,从此,代蓉的《世王府》成为每台必演的剧目。代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他随父学艺不到两年,就把同班名老艺人的很多戏都学到了手。但是,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决定跳班学艺。他搭了很多班社,接触了当时蒲剧界很多著名的艺人,琢磨他们的表演,学习他们的唱腔,技艺大进。两三年后,在蒲剧界已经小有名气。
1938年,日寇侵占晋南,蒲剧艺人大多过河入陕,阎逢春亦随老艺人辗转西安,曾参加过晋风剧社。代蓉到了西安,进入晋风社。刚开了个好头,就因嗓子“倒仓”而暂离舞台。一年后嗓音恢复,以阎逢春之名重登舞台。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却能够运用高超的演唱技巧,化平庸为神奇,时而爆发出一声石破天惊的“浮音”,取得了苍劲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使他声名大振。要强好胜的阎逢春不满足于能演几出戏,他看到那些前辈艺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他开始思考自己能以什么取胜。经过他很长时间的日思夜练。终于摸索出一套“帽翅功”,即通过帽翅不同方式的摆动,表现人物不同境地不同心情。在嗓音恢复后首演的《杀驿》中,亮相了这一绝技,观众为之惊叹,从此,“阎逢春”之名不胫而走。
解放后,阎逢春先后参加了解县剧团、运城专署实验剧团、晋南专区蒲剧一团、晋南蒲剧院蒲剧团,还曾担任剧团副团长、团长、省政协委员等职务。他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的喜爱,特别是他创造的帽翅功、髯口功、鞭子功等,更是人们以前鲜见的艺术绝技,这些独创的技巧大大丰富了他在舞台上表现人物的手段。后来全国不少剧种都派人来学他的这些绝技。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蒲剧《窦娥冤》,阎逢春饰演窦天章,这是他留下的唯一影像资料。他的很多得意之作,后人已经看不到了。这实为蒲剧的一大损失,也是一大遗憾。(www.daowen.com)
文革时期因遭受迫害,于1975年1月13日逝世。一位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带着遗憾离开了,但舞台上那不时颤动的帽翅、舞动的“胡须”、甩动的鞭子,却向后人昭示着他的功绩。
阎逢春对于蒲剧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创新精神,他不因循守旧,他的创新是大胆的、严谨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并得到蒲剧史家墨遗萍等人的帮助和指点,获得很多教益。在早年的学习生活中,阎逢春大量学习继承了前辈须生的艺术,并从秦腔艺人的表演中吸收了很多营养,无论名家与否,不管主角还是配角,但有可取之处尽量学习。尤其是秦腔艺术大师刘毓中和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表演艺术给予了阎逢春许多启发与借鉴。他们二位的艺术在阎逢春的代表作中都有所反映,但已是化而无痕。
阎逢春舞台生涯中演出的剧目大约有一百多出,塑造了伍员、徐策、艾千、吴承恩、朱春登、许金元、二孔明等数十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所擅长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伍员逃国》、《八义图》、《忠义侠》、《春秋笔》、《四进士》、《牧羊卷》、《反徐州》、《大报仇》、《芦花》、《游龟山》、《淮都关》、《八件衣》、《打镇台》、《会孟津》、《满江红》、《罢殿》等须生主演的本戏,《窦娥冤》、《火焰驹·贩马》、《杀狗劝妻》等配角戏以及现代戏《红灯记》、《小二黑结婚》、《蛟河浪》等。在这些剧目中最能集中体现阎逢春艺术特色和他的创新精神的当属《薛刚反朝》、《忠义侠》、《伍员逃国》和《火焰驹·贩马》。例如在《伍员逃国》一剧中阎逢春把技巧用到了极点,表演中有“弹剑”、“甩盔”和“上马”三绝,真可谓出神入化、神乎其技。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完美地表现了伍子胥这个人物形象。有人用朴素的语言总结了阎逢春的艺术特征,表演中“手舞足蹈很随便,生活之中找根源。帽翅、胡子加马鞭,用于人物最自然。”他的唱腔“慷慨灵巧,精于改调,因人而异,声情并茂。”
2006年1月5日,为纪念阎逢春诞辰九十周年,阎逢春家乡、运城市盐湖区隆重举办了阎逢春表演艺术展演和座谈会,以纪念这位不可多得的蒲剧表演艺术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