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铁新式教育的确立与实施
新式教育发端于清末的教育改革。清政府明令废除科举考试,改从学堂培养和选拔人才,并将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贤”。时乾阳书院改为“乾州中学堂”,后又更名为“乾州高等小学堂”。但新学风气未开,教学、考试仍以功名鼓励,学生毕业时按其成绩奖给廪、增、附等生,与科举进学的资格相当。
民国元年(1912)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时对学校的名称、学制、课程设置不断改革。这时,乾人梁守典、黄文轩、李荣祖、赵璧、范紫东、何贡琛等教育先达,接受新学思想,积极倡导推行新学,使新式教育于民国之初就在乾县得以确立并逐步实施。
民国时期的学制经历了三次改革。从民国元年(1912)颁布《壬子学制》规定初小4年,高小3年,到民国11年(1922)颁布《壬戌学制》及民国17年(1928)颁布的《戊辰学制》,都规定小学为“四二”分段(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为“三三”分段(初中高中各3年)。这个学制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2年(1913),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改学堂为学校的规定,乾州高等小学堂改为“乾县高等小学校”,后称“乾县高等小学”。这是当时乾县的最高学府。
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明令废止在小学读经讲经。乾县高等小学率风气之先,废止了经学。但全县多数小学仍为私塾性质。一些初小虽冠以“×乡×村小学”的名称,实际仍为旧制。教师也多为原私塾先生充任,又缺乏新教材,所以仍以读经讲经为主,以《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左传》《诗经》等为教授内容。少数使用新教材的学校仍要加上讲读经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新学多有不合,与私塾相差无几。(www.daowen.com)
民国3年(1914),乾县高等小学校设置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英语,初等小学设置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新课程。民国4年(1915),袁世凯称帝,乾县高等小学又恢复读经讲经。经学也在各初等小学很快恢复蔓延。民国6年(1917),国民政府下令取消读经,至此,乾县官办小学读经科得以最后废除。
民国8年(1919)爆发的五四运动,以胡适为代表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对学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民国10年(1921),教育部通令小学教科书一律用白话文编写。民国11年(1922),改国文课为国语课(即改文言文为语体文)。改修身课为公民课。高小增设自然课。这一年,乾县女子高级学校创办,设女红课(包括缝纫、刺绣、烹饪、音乐)。以后几年,小学课程改动频繁,课本年年更换,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和批评。民国16年(1927),由陕西省教育厅颁发《暂定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设三民主义、国语、算术、常识、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民国17年(1928),乾县按上级要求在小学增加党童训练课与三民主义合为党义课。民国21年(1932)10月,教育部颁发《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开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自然、社会、卫生、体育(抗战期间曾将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劳作、美术、音乐等十门课程。此后,乾县各小学按部颁课程设置教学。也有一些乡村初小,因师资和设备缺乏,诸如劳作、美术、音乐等课程未能开设教授。
随着新学的逐步实施,特别是教师队伍中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新生力量不断增加,乾县高小、初小的教学方式也不断改进和革新。倡导因材施教,注重讲解,提倡学生自办壁报,开展演讲比赛。一些完全小学设有教研会,对教学方法开始交流和改进。体罚学生的现象也稍有收敛。小学教育同时强调背诵,坚持习字训练,教学仍以注入式和填鸭式为主。
乾县中学和师范的教育较之于小学则有明显的进步。一则乾县中等教育建立较晚,再则是校长和教师中有一些学养深厚、博闻广见、思想新潮的人才。民国28年(1939)乾县中学成立后明文规定,学生不分男女、城乡、贫富,自愿报名,学校命题并组织考试,择优录取,机会均等。当然实际上多数贫寒子弟仍未能受到中等教育。
抗战开始后,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乾县中学和乾县简易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除教授各课程基本知识之外,还增加抗日御敌的内容。国文课讲授民族英雄御侮抗敌传记、抗战论文、国防文学;历史和地理课讲授民族革命运动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不平等条约之贻害、中国革命运动史、战区地理、国防要塞、国耻及战时地图;数学课贯穿以国防数字,理化课加授国防化学、各种武器及交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等;生物、卫生课加授粮食、细菌、害虫、传染病等教材以及战地救护常识。乾县中学还开展学科性课外活动。各科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学校和各班级经常举行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征文、剧评等活动。乾中英语教师岑乐山还请福音堂外国牧师来校给学生作英语会话表演。民国31年(1942),乾中国文教师胡之述发起组建“漠谷河”文学社,出刊油印文学月刊《漠谷河》。可见,民国时期乾县的中等教育不但摒弃了旧学的束缚,而且以其生动革新的姿态活跃在学校内外,率乾县风气之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