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铁清军罢兵,乾州战事告结
升允在陕西的种种倒行逆施尤其是顽固攻击革命,祸害乾县,激起革命党人、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民国元年(1912)2月26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指出:升允实为民国公敌。闻清帝退位,仍反对共和,已破礼泉,现攻咸阳,省城危急万分。要求袁世凯派兵速为增援。于右任也致电袁世凯:“升允因清帝退位,激而愈凶,已破礼泉,现攻咸阳,所过之地,焚杀过半”,“升允涂炭西北之人民,扰乱五族之平和,及近不除,后患滋大”。要求袁世凯速向陕西接济机关枪、野战炮等武器。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下令河南毅军赵倜部赴陕增援,段祺瑞也派人多方劝升允罢兵议和,并拨发陕西武器弹药,经洛阳运送陕西。南京及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军队也奉命援陕。这时,升允所属各部见大势已去,对其攻击复汉军的命令阳奉阴违,保守阵地,观望大局。围攻乾州的甘肃清军马安良与陕甘军务处总理彭英甲同意与张云山签署协定,停止战事。双方协商谈判时,马安良力请复汉军送还升允的眷属,张云山答应了马安良的要求,不久即派人将升允眷属从西安送到平凉。马安良即由乾州退兵。彭英甲根据袁世凯电令,同时通知陆洪涛部及凤翔一路张行志部撤回甘肃。这时的升允,众叛亲离,镇压陕西革命的狂妄计划已成泡影,进退失据,处境孤立。民国元年(1912)3月7日,陕西军政府派关中理学名士蓝田牛兆濂、兴平张晓山去十八里铺与升允直接议和。升允夙通经学,与牛兆濂、张晓山、郭希仁等常以理学相标榜,且过从甚密,交谊深厚。见到两位先生,升允放声大哭,痛骂袁世凯误国。这时他从怀中掏出清室逊位停战电文,婉谢两位先生。他说:“现今皇上退位,我已无君可事,唯有一死以报国恩。至于议和条约,已由彭马二公主持,我不过问。”3月8日,军政府与甘肃清军签字言和。3月10日,升允退回甘肃。升允到了甘肃平凉后又节外生枝,要求袁世凯撤销秦陇复汉军张凤翙大都督职务,由他担任,然后他再自行辞职,并要拨付200万两白银补其损失。袁世凯未予理睬。这时甘肃也宣布共和,升允难以立足,携家眷逃往青海西宁,后又辗转沙俄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流亡日本,参与宗社党复辟清王朝的活动,成为宗社党重要人物,多次阴谋复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升允死于天津租界。
双方和谈停战后,张云山和马安良在乾陵坡前会面,握手言和。两军互赠牛羊,甘军还表演了马上功夫,遂各自撤军。
从1911年11月26日复汉军败退乾州城、张云山进驻乾城到民国元年(1912)3月8日和谈罢兵息战,历时百日的乾州战事终告结束。张云山以革命功臣的姿态,大摆排场班师回省。这时的乾县,范紫东已在清帝逊位后辞职去了西安。复汉军政府委任刘幼宾为民国元年乾县首任知事。战事结束后,同盟会陕西著名党人、秦陇复汉军总务府长官郭希仁赴乾州视察,看到“城门两面垛堞数十丈,无处无弹痕,其密处几不能辨砖形”,“兵士在城上者,鸠形鹄面,全无人色”。[3]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乾州守卫战阻挡住了西路清军的进攻,挫败了清廷东西合击西安、扑灭陕西革命的企图,保卫了西安起义成果,被誉为“秦军西面长城”。综观时势,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陕西至关重要,而保卫陕西革命,乾州守卫战应推首功。范紫东先生曾经感叹道:“满清末造,欲恢复宗社者,仅升允一人,而升允逞兵之地,仅吾乾一处。本城向称富庶之地,经此浩劫,而数十年之积蓄荡然矣!”乾县为我国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牺牲。
乾县城解围(www.daowen.com)
【注释】
[1]《西北革命史征稿》上卷,第39页。
[2]《西北革命史征稿》。
[3]《西安记忆》,第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