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天津天后宫戏楼及匾额:历史文化遗迹

天津天后宫戏楼及匾额:历史文化遗迹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后宫戏楼及匾额章用秀旧时天后宫戏楼比今天的戏楼距天后宫山门要近得多,规模也比今天的戏楼小。东门外的天后宫建于元泰定年间已成定论,但戏楼始建于何时尚无说法。传说当年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时,天津卫官民正在天后宫戏楼看戏,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至少在明末戏楼已经存在。由此看来,这次来津,玄烨为天后宫戏楼题写“乐奏钧天”匾,也不是没有可能。

天后宫戏楼及匾额

章用秀

旧时天后宫戏楼比今天的戏楼距天后宫山门要近得多,规模也比今天的戏楼小。戏楼本是酬神演出的场所。记得老戏楼为过街楼式建筑,坐东朝西,楼下为低矮的通道,西向宫前小广场,东连宫前大街,前行可通海河。戏楼前脸两侧是明柱,台口设护栏。天幕正中的位置镶六角形透窗,上悬“乐奏钧天”四字横匾。北侧有上场门,横额“扬风”,南侧有下场门,横额“扢雅”。“文革”中,老戏楼被拆毁,1985年才建成现在的样子。

东门外的天后宫建于元泰定年间已成定论,但戏楼始建于何时尚无说法。传说当年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时,天津卫官民正在天后宫戏楼看戏,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至少在明末戏楼已经存在。文献记载,清乾隆十四年(1749)增建天后宫山门,改变了天后宫的总平面布局,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向东推移,拉近了与幡杆和戏楼的距离,这说明清前期扩建大修天后宫也包括戏楼在内。从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萱画的《潞河督运图》上,我们已清楚地看到彩绘美的天后宫戏楼——戏台平整宽敞,周设护栏,这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至于同治五年(1866)天后宫遭火灾重修后的天花板上所谓“钦命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修补大殿,鸿兴义修补张仙阁,诚敬堂修补戏楼”等墨记,说的则已是后期修补的事了。

旧时戏楼的演出活动虽说是“酬神”,倒不如说是普天同庆的民众娱乐共享。清道光年间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子余三胜,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程长庚,京剧第三代人物、曾为“内廷供奉”的谭鑫培,以及天津名票刘叔度、王庾生、卞励吾等,都曾在天后宫戏楼粉墨登场,其他京剧名角也以参加庆祝天后圣母诞辰的义务演出为荣耀。听老人们讲:当初的演出着实热闹,除了演京剧的,还有唱曲艺的,有时穿行头,有时不穿行头,也有清唱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的正日子演出大都穿行头,听唱的人随意而至,无收费一说。据说有一次漕粮船户从北京请来京剧著名老旦龚云甫和丑角王长林来这里合演《钓金龟》,龚饰老母,王饰张义。龚开口唱道:“叫张义,我的儿呀!”当时得个满堂彩。王亦不甘人后,当场对口抓哏儿:“我都70岁了,你才60岁,我怎么是你的儿子呢?”逗得人们乐不可支。(www.daowen.com)

装有天津、福建、台湾、澳门四地之水的“四海安澜”瓶

“乐奏钧天”大匾当是旧戏楼的“点睛之笔”。此匾为桃木所制,长187厘米,宽54厘米。“乐”在这里当读yuè。“钧天乐”是道教语言,通俗地讲就是“上天的音乐”。宋代从禁军中选拔组成的仪仗乐队叫“钧容班”,他们以骑吹形式在“御驾”出行时演奏教坊乐,在仪仗中贴近御驾前后,稍外才是鼓吹。“乐奏钧天”的意思是:在这里演唱的全部都是天上的乐曲。匾上的四个大字为楷书,书体古朴遒劲而又不失典雅流丽,没有落款。有人断言此匾乃康熙皇帝玄烨所书。玄烨在位61年,曾来天津十余次。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十二日,他乘御舟游北京南苑,北运河两岸的秋景使他乐而忘返,他竟乘舟顺流而下,一直驶到三岔河口。面对三岔河口那热闹繁华的景象,他欣喜不已,随即写下《天津》诗一首:“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潮声连海壮,树色入京多。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鹤过。津门秋望远,明月涌金波。”由此看来,这次来津,玄烨为天后宫戏楼题写“乐奏钧天”匾,也不是没有可能。况且从书风和笔体上看,这四个字与康熙皇帝的书法的确很接近。

“乐奏钧天”老匾在人们的意识中似乎早已不存(现今戏楼上的匾是仿制的),不想笔者在津门收藏家刘铁梁先生处一睹此物。据刘先生讲,“文革”中随着戏楼被毁,“乐奏钧天”大匾眼看就要被付之一炬,刘铁梁跟随其父碰巧经过这里,悄悄塞给那些人一点儿钱,说是自己用来当木柴,便将那匾“赎”了出来,几十年来一直精心收藏。此匾在那场空前浩劫中得以保存,为天津留下一宝,是不幸中之万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