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有句口号叫做“创造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行”。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好业务就是能够把公司股票塑造成蓝筹股那种业务。投资者的眼睛就盯着这些蓝筹股,另外,就是看看哪里还有可以往蓝筹股方向奔的业务,他们管这叫“价值发现”。其实,投资者的这种“价值发现”什么也发现不了,电视里的那些所谓股评家,都是一些对经营、对价值一无所知的空谈家。因为等到你可以拿上台面评来评去,生米已经都煮成了熟饭。什么是有价值的业务?有价值的业务是这样一些业务,你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从整个产业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从细分市场的角度,如果都在三甲之内,那就有价值潜力。没有价值潜力的业务为什么会在大量公司存在?主要在于经营惰性和自负投资者两种原因。经营惰性表现为,表面看来,某些业务眼前似乎还能盈利,对经营者的考核一般都是“以利润为中心”来进行的,好象也没有什么错。问题是,老业务不去,新业务怎么出头?何况,老业务还不见得在三甲之内。只有最后形势把人逼到混不下去了,才会被迫做一些“转型”的工作,这时机会也就没了。自负投资者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盲目乐观。自负投资者压根也发现不了产品、市场活动错在什么地方了,一条道走到黑。从整体的业务来看,一个公司如果有一大堆没有什么价值的业务,问题就复杂了。
既分散了经营精力,又影响了决策效率。更为严重的是,为了保住饭碗,有的人还可能做假,把垃圾业务包装成好业务;有的人还可能在公司里面搞政治,勾心斗角,搞得人心浮动。因此,要数一数二,这就要学会果断放弃。案例:要做就做到最好(华为)在互联网泡沫的高峰期,进入信息服务业肯定是盈利的。为什么华为公司却声明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是华为教条吗?认为多元化就一定不好?还是华为真有什么先见之明,觉得互联网泡沫一定会破灭?我想都不是。这只是个常识。这个常识对于三甲之内的公司来说,很明白,没有什么取舍方面的心理矛盾,因为不进则退。往前几步海阔天空,往后几步万丈深渊。相反,对于三甲之外的公司,或者白手起家的公司来说,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那可是要赶紧抓到手的救命稻草。话又说回来,等到真有什么风吹草动时,恐怕也只能喝点剩汤了。把握机会,必须要有前瞻性,还要敢投入。所以,华为的万全之策,就是做简单的决策:要做就做到最好。华为公司的总裁任正非亲口解释了华为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的理由:我们决心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把自己的目标定位成一个设备供应商。(www.daowen.com)
这在讨论中争论是很大的,最后被肯定下来,是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方式,才能完成无依赖的压力传递,使队伍永远处在激活状态。进入信息服务业有什么坏处呢?自己的网络、卖自己产品时内部就没有压力,对优良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理解也会淡化,有问题也会推诿,这样企业是必死无疑了。在国外我们经常碰到参与电信私营化的机会,我们均没有参加。当然我们不参加,以后卖设备会比现在还困难得多,这迫使企业必须把产品的性能做到最好,质量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否则就很难销售。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受到其他环节的批评,通过这种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我们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这是欲生先置于死地,也许会把我们逼成一流的设备供应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