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击破最薄弱的链条——从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眼中的中国工业革命,看我们的机会跨国公司的困难,就是中国公司的机会2004年08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目击中国工业革命”的长篇报道,作者是《金融时报》的工业记者,为了写这篇报道,这个英国人参观和采访了在中国各地经营的25家公司。其中5家是日本公司,另有5家的业主是中国人(包括两家总部设在香港的公司);德国或英国分别有4家公司;美国和荷兰分别有2家;其余3家分别为意大利、瑞士和法国公司。这些公司涉及各个工业领域和各种经营规模。它们当中有一些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公司,一些则是很小的公司。英国人声称他的动机是,在全球竞争和经济疲软,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制造企业日子越过越艰难的背景下,亲眼看一看在中国从事制造的企业,包括外企和中国本地企业。作者一方面是想要了解,另一方面是怀疑以中国为基地的企业经营得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在中国经营制造业的公司主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英国记者以垄断资产阶级的报道视角,不可避免地带着它固有的傲慢和偏见:
第一,作者口口声声说外国产品如何如何质量高,有意不提跨国公司以质量为名攫取的超额利润,也不提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客户需求的漠不关心;
第二,带着“西方中心”的鼠目寸光,认定只有具备所谓“西方企业管理经验”才是人才的标准,否则将“制约中国工业继续狂热扩张”。我只想透过这位英国人报道出来的情况,用自己观察问题的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特别是从中找到中国企业的机会。英国人得出的两点结论是对的。跨国公司“无论是招募称职的员工(特别是工程师),还是保障精密的零件和设备供给,都存在巨大的困难”。但是,他对原因的解释是错误的。通观英国人这篇报道的全文,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存在致命的弱点,这些弱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招不到高级人才(www.daowen.com)
2、供应链昂贵
3、低效率
4、轻敌跨国公司的困难,就是中国公司的机会,不存在什么双赢,只有单赢。那么,中国企业是否普遍看准了跨国公司的软肋呢?是不是觉得跨国公司真的是那么可怕,那么不可战胜呢?我想,只要在这四个方面看的深,看的透,就可以找到击败跨国公司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