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英国科幻电影发展历程-《光影两万里:全球科幻影视简史》

英国科幻电影发展历程-《光影两万里:全球科幻影视简史》

时间:2024-04-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目前为止的二十二集里,第一集《诺博士》、第三集《金手指》、第五集《雷霆谷》、第七集《金刚钻》、第九集《金枪人》、第十集《海底城》、第十一集《太空城》、第十四集《雷霆杀机》、第十七集《黄金眼》、第二十集《择日再死》属于科幻片。

英国科幻电影发展历程-《光影两万里:全球科幻影视简史》

三、英国科幻电影

早在二战前英国就拍摄过不少科幻片,包括《英国遭遇入侵》、《穿越大西洋隧道》、《疯狂博士》等佳作。不过,由于和美国同文同种,英国电影业几乎被美国电影业所吸收,无论投资还是电影人才都朝向美国,比如前几年美国编剧闹罢工时,制片人便大量启用英国编剧,因为后者不属于美国的编剧工会。这种背景促使英国电影人拍了许多“跨洋电影”,以求染指美国市场。

当米高梅公司宣传破产时,人们哀叹“007”的命运,不知道邦德何时会在下一集里出现。其实这原来是英国人投资的一个电影系列,它是“跨洋电影”里商业成功的典范。《007》系列至今还保持着浓厚的英国特色,比如邦德的演员除了第三任是澳大利亚人外,不是英国人就是爱尔兰人。

《金手指》海报

《007》系列并非都是科幻片,其中有科幻,也有现实题材。它的第一集《诺博士》是典型的科幻题材。从那以后,这个系列中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交相辉映。到目前为止的二十二集里,第一集《诺博士》、第三集《金手指》、第五集《雷霆谷》、第七集《金刚钻》、第九集《金枪人》、第十集《海底城》、第十一集《太空城》、第十四集《雷霆杀机》、第十七集《黄金眼》、第二十集《择日再死》属于科幻片。第二集《来自俄罗斯的爱情》、第四集《霹雳弹》、第六集《女王密使》、第八集《生死关头》、第十二集《最高机密》、第十三集《八爪女》、第十五集《黎明生机》、第十六集《杀人执照》、第十八集《明日帝国》、第十九集《黑日危机》、第二十一集《皇家赌场》和第二十二集《量子危机》属于现实题材惊险片。

说这些《007》系列是科幻片,不仅因为在这十集里出现了超越现实的技术成果,还因为邦德虽然是间谍,但他与之作战的并非冷战对手的情报人员,而是一些科学怪人。这些人总想凭借强大的技术与人类作对,要么移民太空,要么迁居大海,要么引逗美苏暴发核大战。这就与传统科幻故事的主题更为接近了。

由于《007》系列很早就开始走豪华大片的路线,特技水平始终处在同时代前列。所以,观看其中的十部科幻电影,几乎也就是观看科幻电影特技水平的发展史。比如在一九六七年的《雷霆谷》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虚假的飞船模型。而到了一九七九年的《太空城》中,太空城的内外设计都已经成熟。一九七一年《金刚钻》里,太空武器发射的光波明显是绘上去的。到了第二十集《择日再死》中,我们便可以看到电脑制作的太空光束轰炸场面。

《007》系列的一个特点就是紧跟科技前沿。一九六七年,米高梅公司推出了新一集《007》系列之《雷霆谷》,是一部以航天器回收为科幻点的电影。一九七九年,美国航天飞机刚刚完成机载实验,还没有正式飞入太空,当年放映的《太空城》便把它拿来当成重要的情节线索。在《金刚钻》中,观众又可以看到利用太空太阳能的科幻故事。

《一九八四》海报

人们观看《007》系列,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五花八门的高科技道具上。其实该片另有一个重要创举,就是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技设施作为拍摄背景。在《黄金眼》的开始部分,邦德用蹦极手段从一个水坝的顶端一跃而下,降到底部。导演不是随便找一座水坝来拍,而是选择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坝来表现这个一跃而下的惊险。怎么拍出它的高?并且用它的高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艺术问题。在这一集的结尾,主人公和对手在天文望远镜上格斗。那又是一台真实的科研仪器。当时天文望远镜的管理方还专门在仪器上划出区域,限制他们的拍摄范围。

这种将真实科研设施拍入电影的做法,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科研设施虽然不是科幻出来的,但它们的体量、形状和功能也远远超过一般观众的常识,可以用来制造银幕奇观。而中国目前也已经有许多世界级的科研设备,只是还缺乏有眼光的科幻片制作人去发现它们。

如果一部小说触了电,影响力往往会扩大许多倍,甚至让一个无名作家从此提升一个职业台阶。很少有一部从小说改编后的电影,影响力远小于小说本身,一九八四年上映的《一九八四》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印度出生的迈克尔·雷德福导演了这部英国电影。和一九五六年的美国版《一九八四》一样,它们都没留下什么印象。许多科幻迷甚至不知道这部反乌托邦名著还被搬上过银幕。

这部英国改编电影之所以默默无闻,恰恰在于它太忠实于原著了。小说《一九八四》是一部写背景而非写故事的作品。通过主人公温斯顿鸡毛蒜皮般的生活琐事,把“一九八四”这个极权社会的背景写活,这是小说的出色之处。

然而把这样的构思忠实地放到银幕上,那可就不讨好了。小说中的国度不仅精神上贫困,物质上也贫困,还不如“革命前”。于是我们便只能从电影里看到破败的建筑,没有装修的室内景,“蓝蚂蚁”风格的着装,统一的发型。影片几乎所有道具都是锈迹斑斑,不知道剧组是故意将道具作旧,还是到处寻找旧家什来做道具。

直到影片开始第三十六分钟,才出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绿色。然而这种绿色只存在于温斯顿的头脑中,是他在压抑环境中自我安慰的想象。由于人们彼此间互相监视,“老大哥”又无时无刻不在看着人们。角色们不得不板着脸,压抑着自己的表情。只有高官显贵才有表现真情实感的特权。

读过原著的朋友都知道,这些电影画面极其忠实于原著。然而这也是非常不吸引观众的,令人疲劳的画面。好莱坞大片《撕裂的末日》讲的虽然不是同一个故事,但几乎就是一个娱乐版的《一九八四》。两相比较,《撕裂的末日》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它把故事放到一个发达的背景下。未来世界精神贫困,但物质丰富。这给影片带来的方便就是可以在银幕上表现绚丽多彩的建筑、室内外装饰、人物服饰等。

其次,同样用一个觉悟的“体制内人物”做主角,《一九八四》里面的温斯顿只是消极的思想反抗,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他不参与到抵抗力量中,甚至不清楚抵抗力量是否真的存在。温斯顿最大的反抗就是找机会与女主人公偷情,并因此被抓。在由政治压抑导致普遍性压抑的背景下,这对被人从床上“捉奸”的男女只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不是令观众仰望的英雄

反过来在《撕裂的末日》里面,思想警察普雷斯顿穿着很酷的制服,能耍一手很帅的功夫。不仅参与反抗,而且亲自干掉“老大哥”,观众们在电影前半部分被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这样的剧情尽管不合理,但并不对主题有多少影响。(www.daowen.com)

《撕裂的末日》的表演同样值得称道。按照剧情,未来时代的人要定期注射情绪稳定剂,所以都没有感情。只有个别偷偷停止注射的人,在被处决前才表现出火山般的激情。包括孩子在内,所有人都是木呆呆的样子。这样就把在电影里演员表情本来的叙述功能取消了。一众演员都要在麻木状态下提供情节暗示和线索,难度非常大。而且,面无表情的表演也给全片笼罩上一种压抑的气氛。

《撕裂的末日》海报

当然,忠实于原作是一种艺术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九八四》这样沉重而深刻的主题来说,是想办法吸引五千万观众来看更好,还是只卖出五百万张票更好呢?英国纪录片大家格里尔逊曾经这样评论自己同胞的电影。“英国电影特别倾向于表现沉闷和单调的东西。英国电影好像对贫民窟有一种偏好,经常反复描述贫困,而且还倾向于在一种悲惨的自卑气氛中表现那些劳动者。这种气氛显然是有意为之的,还带有沾沾自喜的感觉。这不利于它们在更大的电影市场中取得成功。”(参考资料十九,113页)英国改编电影《一九八四》几乎是这段评论的有力证据。

另外,尽管主流电影界经常拔高这些作品,但“反乌托邦”科幻只是一段历史时期内的现象。它在科幻小说中早已不流行,而在科幻片中从未流行过。电影史上虽然也出现过《阿尔法城》、《巴西》这样的反乌托邦科幻片,但都没有留下多大影响。

“反乌托邦”科幻作品成功的前提是世界上存在大量乌托邦式的空洞宣传。八十年代后,世界各国都转向世俗化,纷纷放弃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反”的对象不复存在,“反”本身自然也失去了价值。

《黑暗侵袭》剧照

月球》剧照

当然,英国人并非只能拍摄文艺风格的科幻片,也能拍出商业科幻片。由于付不起大成本,英国商业科幻片反而以构思见长。二〇〇五年上映的恐怖科幻片《黑暗侵袭》就是代表。在这部电影里,一群女冒险家进入地下洞穴博尔罕,被一个从远古就深入地下的变异种族包围并袭击。由于备受好评,这部小成本电影又拍摄了第二部,情节紧跟着上一集。

早在科幻小说《地下之城》里,凡尔纳就设想如果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洞穴里,从未见过天日,她会变成怎样的情形。威尔斯在名作《时间机器》中更描写了一个地下种族“莫洛克人”。《黑暗侵袭》则将这些科幻想象付诸于银幕。影片中的洞穴人皮肤惨白,视力完全消失,只能在黑暗时离开洞穴到地面上觅食。《黑暗侵袭》是小成本科幻片成功的代表,除了化妆外,它主要靠光影效果来建立恐怖气氛。

《太阳浩劫》海报

如果说《黑暗侵袭》在商业包装上很出色的话,英国科幻片《月球》则实打实地回归科幻本身。这部电影以从头到尾仅用一名演员而著称。由于全部是室内景,兼用一些模型道具,该片成本也很低廉。然而它那个开发氦-3的科技背景,以及整个故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严密逻辑性,都使得它可以归入优秀科幻片的行列。

这部电影仅花费五百万美元,靠这样少的钱,导演邓肯·琼斯完成了并不寒酸的画面效果。主演洛克威尔则一人分饰三角,其演技备受好评。

《太阳浩劫》也是出色的英国科幻片。在这部影片里,太阳提前进入了衰竭期,人类濒临灭绝。科学家们派出巨型飞船“依卡罗斯一号”,载着体积如曼哈顿岛般的核弹,试图重新点燃太阳。不幸的是这艘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七年后,八名人类精英驾驶“依卡罗斯二号”继续驶向太阳,完成前者未完成的任务。

《人类之子》剧照

这是科幻片《太阳浩劫》的基本情节。虽然太阳是生命之母,但以太阳为题材的科幻片却非常少,讲得《太阳浩劫》这样“硬”的更少。整部电影里大部分情节都是根据科学知识来构建的,既严丝合缝,又妙趣横生。导演为了把握科学细节,特地去美国太空总署访问,又聘请英国物理学家当顾问,这才打造出一部坚实的硬科幻电影。

《人类之子》虽然由美国环球公司全球发行,但它是一部英国投资,英国拍摄的英国电影。原作詹姆斯夫人,主演欧文也都是英国人。除了这些因素外,电影的风格也很英国化,它在英国多变的天空下拍摄。导演卡隆将长镜头作为本片的摄影特点,赋予它纪实的鲜明色彩。影片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外星飞船或者大爆炸,而是黑人孕妇“肯”产下孩子之类的长镜头。

《人类之子》以不孕症为科幻点,然而它既没有给出不孕症的原因,也没有表现科学家在如何寻找解决办法,只是讲了全民不孕所造成的社会解体。与发展中国家为人口爆炸而担忧相反,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少子化”危机,甚至中国台湾省也进入了少子化危机中。《人类之子》再次显示了科幻片的前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