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题材的开发
科幻片的时代从一部太空剧开始,最初也产生了不少太空背景的科幻片。然而在八十年代,这些都属于科幻的老题材了。并且它们很大程度上不是来源于科学文化,而是古代神话、历史传说的翻版。
进入八十年代,美国科幻片不再面对“如何活下来”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如何活得更好”,这样就必须把科幻新题材搬上银幕。而新题材的来源则只能是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虚拟现实题材就是这一时期从科学界借鉴的重大新题材。
《创:战纪》剧照
一九八二年,一部奇特的科幻片出现了。这部英文片名叫做Tron的科幻片有好几个中译名。最准确的叫《仪器》,最流行的译名叫《电子世界争霸战》。此外它还被译作《地牢霸主》,或许是指电影里的邪恶主程序“考尔”。
在这部电影里,程序员凯文研发了一款游戏,被同事狄林杰偷走当成自己的发明。凯文一气之下离开公司,继而用黑客手段入侵公司网络,试图找回游戏程序。结果被主程序“考尔”带入程序世界,与监控程序“Tron”一起历经冒险,最终消灭了“考尔”。
今天看来,这部电影里面虚拟世界的画面就像“俄罗斯方块”游戏一样单调。然而在一九八二年,私人电脑在美国都还没普及,人们更不清楚什么是“电脑病毒”,什么是“网络”,为什么进入虚拟世界要用代号。当年这些情节给人足够的神奇感。
很少在哪个题材上,科幻电影工作者会走在科幻小说家的前面。但虚拟世界题材确实是这部电影开创的。赛伯朋克科幻小说流派的经典《神经漫游者》完稿于两年后,很难说没受这部电影的影响。可能也正是由于它过于超前,当年的一千七百万投资只换来两千六百万票房。《电子世界争霸战》没成为这个题材的先驱,却成了先烈。二〇一〇年,它的续集反而成为一大批虚拟世界题材的后来者,票房和口碑仍然惨淡。
这部电影在科幻片历史上有很多原创性。首先,它的许多角色是电子程序,它们不仅不是人,严格来讲都不是物质,不应该有视觉形象,只是一道道电子流。为了在银幕上表现它们,刻意用演员来扮演。同时,还用喝发光的水来表现它们吸取到能量,用互掷飞盘来表现彼此攻击。程序甚至会“死去”,分解为一道电子流。
在背景上,编导突出虚拟世界的程序化、电子化色彩。画面上都是光和线条。芯片设计图被用来当成虚拟世界的地图。然而,这样的做法是它票房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城市的、工业的、科技的、向前的艺术,科幻从来都在颠覆以乡村、农业、传统为主体的旧美学。只不过Tron做得有些过分,大部分情节里完全没有自然景观,令观众产生审美上的疲劳感。
一九九五年,“塞伯朋克”主将吉布森亲自操刀担任编剧,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了科幻片《捍卫机密》。有趣的是,在银幕上“尼奥”把自己与“母体”联通的四年前,同一个演员基努·里维斯已经在作把大脑联入网络的游戏了。这次他是在《捍卫机密》中扮演主人公强尼,他用自己的大脑储存医药信息,再带到世界某地。
《捍卫机密》剧照
在当时,人们还很难接受这样的题材,所以电影里大部分情节还是安排在现实世界里,只有两三处进入网络世界。《捍卫机密》记载了网络题材刚刚萌芽时的情形。这类题材已经彻底的是科幻题材,完全有别于对传统神话的借用。(www.daowen.com)
《内层空间》剧照
纳米技术也是科学送给科幻的新题材。八十年代,斯皮尔伯格以制片人身份拍摄了缩微科幻题材佳作《内层空间》,此片特技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虽然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是通过“缩微技术”进入人体内部的,但许多方面已经有了纳米机器的影子。不过直到二〇〇九年科幻片《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中,纳米技术才成为科幻主线。
“赛伯格人”,即人机合体技术也是这时候出现的新题材。《机械战警》是它的代表。主人公墨菲是被渗入机器性的人。他曾经是一个活人,一个警察。但被改造成为机械战警后,便在人性里嵌入了机械性。当他想凭借自由意志行动时,却受到一些程序的控制,或者在程序失控时作出荒唐的事。除此之外,在平时生活起居里,墨菲都要表现出机器性和人性的复杂矛盾。
当然,这些主题都由情节来驱动。作为演员,黑菲必须戴着全身铠甲来表演。尤其是面部,大部分时间有头盔,看不到表情。所以给表演增加了难度。导演采用了一些镜头语言来弥补表演上的缺陷。
在《机械战警》第一集里,OCP公司召开高层会议,总裁钟斯推出自己的全机器人警察计划。他让“机器警察二〇九型”走进会议室,向大家展示。它高大、威猛,两臂是转轮机枪,全身上下毫无人的色彩。当它走向会议桌时,一众高层经理人员下意识地往后躲。这个时候,镜头从机器人背后低位拍过去。“二〇九型机器人”占据画面的左上部,一群惊惶失措的商业精英畏缩在右下角。机器的强大和人的弱小,在这个画面上尽显无疑。
《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剧照
《机械战警》海报
警察墨菲在枪战中死亡后被抬到医院里。这时,先是出现忙碌的急救镜头。一个医生说,我们尽力了。接着,银幕上一片漆黑,然后出现角度固定的一组画面:一个人俯下脸,望着画面。接着又是一片黑,然后出现一片电子屏幕上才有的画面,画面上有横的斑纹。接着,画右出现一只机械手,一个人握了握那只机械手,然后夸张地抖抖手,表示很疼。然后两个人在画面里交谈,同时注视着镜头。最后,一群人在画面里欢呼,仿佛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这一系列画面显示,警察墨菲已经被加工成人与机器的综合体。他的主观视野成了“电子视野”,人的视野不复存在。用这些主观镜头来表示墨菲的手术过程,比直接拍摄将墨菲大卸八块再装上机械肢体要含蓄内敛,富于电影智慧。
有趣的是,笔者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一个录像厅里首次看到这部片子。银幕上出现这一系列镜头时,观众纷纷喊叫,以为画面不时变黑是放映机出现了故障。这说明,那时观众尚未培养出针对科幻片的欣赏能力。
在这些科幻大片带领下,好莱坞各类型片共同发力,重新占领全球电影市场。到了九十年代初,美国以不到世界电影十分之一的出产量,拥有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电影票房。这还是一些国家对美国电影构建有壁垒的前提下获得的成绩。科幻片在好莱坞“再全球化”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科幻片能够引领后电视时代的电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国社会局势趁向稳定,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是激进思想和行为,六七十年代那些反主流的电影不再流行。人们更注重科学探索,技术进步。
另外,打开国门融入国际社会的国家越来越多,好莱坞电影发行范围也越来越大。比如,当一九九五年好莱坞主流电影能以“分账大片”形式进入中国后,科幻片便一直是引进的主要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