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财政学成果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财政学成果

时间:2024-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国有资产收益分别下列情况收缴入库:1.国有企业应上缴政府的利润,由财政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企业情况核定收缴方案后下达执行。国家股利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确认后及时上缴。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财政学成果

第三节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一、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是保障财政收入的重要内容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当履行社会行政管理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两种职能。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通过企业缴纳利润和国家股分红等形式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它体现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资产分配关系,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是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靠国内积累。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可以有力地保障财政收入,可以集中利用资金进行经济建设。

(二)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是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增加国有资产收益,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国有资产要实现保值增值,必须通过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来实现。一方面,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收益也是国有资产得以不断保值增值的途径和条件,因为通过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收益分配将反作用于生产,从而保证了国有资本再投入,为国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国有资产长远保值增值奠定基础。因此,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中,要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既要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决定国有资产税后利润的分配,获得国有资产投资收益,又要进行国有资产再投入,建立一个良好的国有资产再生循环机制。

(三)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保证

国有资产收益是保证物质资料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正常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须进行积累,而国有资产收益是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在我国,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国有资产收益必将不断增加,国有经济的积累功能将不断增强;通过国有资本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控制能力,国有企业将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起到巨大促进和带动作用,国有资产收益对社会积累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大,必然可以有力地保证物质资料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物质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

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管理工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国有资产收益应按中央、地方产权关系和现行财政体制,分别列入同级政府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用于国有资产的再投入。具体而言,国有资产收益分别下列情况收缴入库:

1.国有企业应上缴政府的利润,由财政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企业情况核定收缴方案后下达执行。考虑到目前国有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时期,作为过渡办法,国家规定近期对多数国有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暂不上交的办法。少数国有企业应上缴的利润,按隶属关系由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根据企业和当地财政状况确定。

2.股份有限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时,应坚持同股同利的原则,国家股的持股单位不得放弃国家股的收益权。国家股利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确认后及时上缴。原则上,国家股收益由国家股持股单位收取并上缴国库,国有法人股的收益由持股单位收取。

3.有限责任公司中分配红利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确认后及时上缴。国有独资公司政府应分得的红利由单独投资设立该国有独资公司的政府授权投资的机构和政府授权的部门收缴。

4.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股股权转让收入以及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出资转让收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认后上缴。

5.其他非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应上缴的收益,即在各级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用国有资产投资创办的以集体所有制名义注册登记的集体企业中,国有资产投资应取得的收益,应由投资部门收取,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的比例上缴。

6.其他应缴的国有资产收益按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上缴。

中央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工作,由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负责,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缴。地方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制定,报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

三、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

(一)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原则

1.税利分流

税利分流,即税收收入和资产收入分开,是指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上缴利润的形式上交政府财政的企业收益分配形式。税利分流是基于政府双重身份、双重职能的要求。一方面,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以一般生产条件作为间接生产要素,凭借间接生产资料所有权,获得企业所得税,从而实现其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政府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要素,凭借直接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履行资产所有者职能,获得企业上缴利润。可见,税收和上缴利润体现了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同的经济关系。在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中,实行税利分流的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和收益分配政策的作用,对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保证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2.兼顾各方利益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体现着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政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单位,职工作为国有资产经济收益的创造者,三方均有自身的利益要求。兼顾三者利益,是激励、调动企业经营者、劳动者积极性的基本要求。兼顾三者利益,就是要在收益分配中确保政府的主体地位和国家所有者权益,反对各种形式的对国家收益的侵蚀;确保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坚持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劳动报酬与经营业绩和劳动成果相联,职工收入水平的增长要高于生活费用指数的上涨、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之一。恩格斯曾经说过,积累是最进步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积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积累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没有最终的生活消费,再多的生产投资都是无效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两者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一定时期的经济收益是一个既定的量,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国有资产收益,无论集中于政府还是留存于企业,在使用上也可以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应通过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监督、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积累和长远发展,使企业具有追求长期效益和国有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内在动力。

(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方向

国有资产收益,作为国有资产投资的报酬,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即用于国有资产的再投资。具体而言,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方向应该是:

1.用于国家或地方的基础建设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要优先用于国家或地方面向全局或者跨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与设施建设、大型原材料工业基础、重大能源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提供了“公共生产条件”,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对于促进国有资产不断增值起主导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合理地分配国有资产收益,集中必要的资金进行建设,从而使收益分配达到预期的目标。

2.用于国有资产的再投资

对于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可用于企业的再投资或补充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以取得更多的资产收益;对于股份制企业,根据其经济效益情况决定增购股权或购买股权;对于中外合资企业,如果企业效益好,可将国有资产产权收益留存,用于增加中方投资比例,保证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对于资产产权收益,可用于资源的保护和再开发。

3.用于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优化是国有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应体现这一目标。具体来说,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于国家支持发展的行业或产业,国有资产收益应当优先给予使用,对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或产业则限制或不予投资。

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一)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含义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将其依法拥有或支配的货币资金用于资本性投入的收支计划。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政府公共预算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一种资产经营性收支预算,它包括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益和资产经营性收入,和为国有资产再生产而投入的支出。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的基本手段,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一种事前监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资本的有效运营,保证国有资产形成自我积累、滚动增值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的意义

1.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国家财政将主要集中于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同时逐步从竞争性、经营性领域退出。在公共财政体制中,其主要财政收入应是税收收入,财政支出的主要作用领域应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为经济领域中的公平竞争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将政府公共预算与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区分开来,对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有着公共财政预算不能代替的作用,可以承担起为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的重任。具体而言,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支出安排也以追求经济效益和资本金绩效为目的,这恰恰是公共财政预算所不具备的。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将财政正常收支与国有资产收益进行划分,可以全面反映政府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过程以及国有资本的再投资活动过程,强化对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和支出使用的管理,同时可以规范、合理地对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特别是对国家必须控制的领域和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领域进行投入,确保这些领域内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2.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现股份制改造,使国有企业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中的长期预算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国有资产中长期预算是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使国有资产集中在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退出那些竞争性的、更适于非公有制成分发展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国有资产中长期预算的制定将会给企业带来股份制改造的压力,从客观上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因此,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3.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丰富了现代产权理论(www.daowen.com)

产权,一般理解为财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及其相关的权利。现代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产权的明确界定决定经济效率。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显著标志之一,现代企业首先必须做到产权清晰,具有法人财产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产权清晰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所在,它要求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密、流转顺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离开现代产权制度,就实现不了国有资产经营的保值增值。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正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理顺了产权关系,有助于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分开,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经营职能分开,有助于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有助于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可以有力地保障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长期稳定发展。

(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内容[2]

1.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项目

(1)经营收益类收入。经营收益类收入是基于政府拥有资产产权而取得的增值收入。通常情况下,政府将国有资本投入国民经济经营领域,具有获利的动机,一旦获利变成现实,那么这部分收益应归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具体包括:

一是国有企业应上缴政府的利润。

二是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应分得的股利和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作为出资者按照出资比例应分得的红利。

三是政府授权的投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收益。

四是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股份制企业政府出资转让收入。

五是土地等国有资源使用权出让应上缴的收入。

六是非国有企业占有国有资产应上缴的占用费收入。

七是境外国有企业应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八是其他按规定应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2)资本性融资收入。资本性融资收入是指国有资本投入的直接或间接融资收入。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财政信用资金、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等。

(3)其他预算结转收入。在复式预算制度中,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的资金可以转为国有资本金预算。包括政府公共预算结余转作国有资本的部分,以及社会保障预算用于低风险、高回报的国家工程项目投入资金等。

(4)政府部门基金收入类。在复式预算制度中,工业、交通、商业贸易和农业部门的基金项目,均应纳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统一管理。

(5)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用途应上缴的资本收益类。

(6)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类。

2.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项目

(1)国有资本投入支出。国有资本投入支出是指用于新项目投入、新企业开办和股份投资等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股份制企业国家股配股支出、向新成立企业注入资本金支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安排的投资性支出、保证政府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控股、参股的投资性支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注入的资本金支出和其他投入支出等。

(2)激励等专项基金支出。激励等专项基金支出是指国有资本金管理过程中的有关费用支出。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奖励支出、实行年薪制的风险工资支出以及用国有资产收益安排的其他支出等。

(3)国有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4)政府专项建设基金支出。

(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6)专项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

(7)以股权形式融资的分红派息支出。

(8)总预备费

(9)其他支出。

本章小结

1.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按国有资产的性质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按国有资产的用途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我国国有资产的初始来源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公营经济形成的国有资产;新中国建立前后,国家依据法律取得的资产;赎买民族资本形成的资产;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接受馈赠、援助、转让形成的国有资产。在我国四层次三元主体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中,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基础工作、投资管理、存量管理、收益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取得的经营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产占用费等各种收入的总称。国有资产收益按其形成来源划分,包括经营性收益和非经营性收益;按初次分配的结果划分,包括企业留存收益和企业上缴收益;按管理体制划分,可分为中央收益和地方收益。亏损是国有资产收益的对立面。国有企业亏损分为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

3.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对于保障财政收入、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扩大国有资产再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包括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收益分配管理,以及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将其依法拥有或支配的货币资金用于资本性投入的收支计划,是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包括哪几类?

2.简述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3.什么是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有哪些分类?

4.什么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5.简述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的主要内容。

【注释】

[1]李忠信、王吉发:《国有资产管理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2]李松森:《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8~3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