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税收效应:收入、替代与储蓄影响

税收效应:收入、替代与储蓄影响

时间:2024-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收入效应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增加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以往的收益水平而追加投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投资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用消费代替投资。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的改变,影响不同的储蓄主体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储蓄率的改变。

税收效应:收入、替代与储蓄影响

第四节 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因国家征税对经济增长各要素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影响及效果,是税制实施效果的综合体现。在税收领域愈来愈广阔的现代社会中,政府能够充分运用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发挥税收的宏观调节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税收效应的实现,需要考虑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本节所要分析的税收效应,主要是指税收对投资、储蓄、就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一、税收与投资

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投资分为国内投资和海外投资,其中国内投资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海外投资包括来自海外的投入和向海外的投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表现在对投资的刺激与对投资的限制两个方面。

(一)税收与私人投资

我们把非政府行为的投资,即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约定为私人投资。私人投资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在其生产的边际成本未达到边际利润水平时,纳税人会不断增加投资。但在政府征税的条件下,纳税人的投资行为最终取决于税后收益的大小,即由投资的收益状况所决定。

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公司(企业)所得税的课征上。政府征税会增加纳税人的投资成本,降低投资收益,从而对纳税人的投资收益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增加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以往的收益水平而追加投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投资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用消费代替投资。因此,政府应视不同的经济环境,通过税收负担的高或低,来完成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政策目标:当经济增长缓慢,需要减轻税收对纳税人投资的妨碍作用,鼓励扩大投资时,可降低或取消对投资的课税,必要时可采取加速折旧措施;当经济发展过热,需要抑制投资时,则要求在税收上采取限制性措施,主要手段是提高税负、减少税收优惠和降低在税法上允许的折旧率等。

另外,政府对商品课征的某些税种,如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等也会通过直接影响消费而间接地影响纳税人的投资行为。国家对商品征税,一般会使价格上涨,在全社会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能力降低,减少社会的购买力,这样就可能影响到销售量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结果会使原有的投资规模缩小,新的投资也难以形成。根据这个特点,国家应在经济景气时适当提高税率,降低消费需求,以降低投资规模;而当经济衰退时则应降低税率,增加消费,提高有效需求,以提高投资规模。

(二)税收与政府投资

税收对政府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数量或总规模的改变,可以改变政府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

政府投资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谓公共利益,主要是指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包括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等。当私人投资规模一定时,政府投资规模的大小,就决定投资总量的大小,政府投资愈多,投资总量愈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愈大。而且,政府投资具有“乘数效应”,通过扩大投资,可以刺激消费,拉动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政府要进行公共投资,必须通过相应方式取得资金来源,税收是最主要的政府收入形式。政府为扩大投资,必须增加税收,以便于政府的再分配,因此税收总量与政府投资规模之间是互为依存、运动方向相同的关系。在政府经常性支出一定的条件下,税收规模愈大,则可供政府投资的规模愈大。当然,政府投资规模的大小,应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不损害经济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前提。另外,税收政策目标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通过不同的税收政策,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而对投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三)税收与海外投资

税收对海外投资的影响,发达国家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对国内经济的促进上;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鼓励投资的措施。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制定和完善吸引海外投资的各项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优惠方面,如减税、免税、再投资退税等措施。当然,影响海外投资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税收只是其中一个小的因素,不能单纯依靠税收,尤其是依靠税收优惠去吸引外资,而应完善投资的整体环境。

二、税收与储蓄

储蓄是对财富积存的一种方式。谁拥有储蓄,谁就掌握着部分经济资源,并可利用它进行投资或消费。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的改变,影响不同的储蓄主体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储蓄率的改变。

(一)税收与居民储蓄

影响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取决于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个人收入水平愈高,可供储蓄的资金愈多,则储蓄率愈高;同时,对储蓄收益率而言,储蓄利率愈高,对储蓄人的吸引力愈大。此外,储蓄率与储蓄习惯也有关系,一般来说,东方国家的居民偏好储蓄,而西方国家的居民偏好消费,因此,亚洲地区的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等国,其储蓄率都高于欧美国家。

税收具体通过个人所得税、商品税和利息税对储蓄发生影响。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它对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以及征多少税,会减少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减少个人的储蓄率。与所得税相比,间接税对储蓄的影响要小,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消费倾向而影响储蓄。对储蓄利息征所得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一方面,对储蓄利息征税,会减轻储蓄倾向,促进个人增加消费额;另一方面,由于储蓄行为属于潜在消费,在对储蓄利息征税之后,会迫使储蓄人提高储蓄水平,以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因此,利息税对储蓄的影响是双重的。

(二)税收与企业储蓄

企业储蓄是指企业将在征收所得税和进行分配之后的净利润,存入金融机构的行为,其目的:一是为了获取利息收益;二是将一部分闲置资金,保存下来作为扩大再生产之用。

对企业利息征收所得税,其直接影响是会减少企业的税后留利,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其结果是降低企业储蓄愿望。

(三)税收与政府储蓄(www.daowen.com)

政府储蓄是指财政收入中经常性收入大于经常性支出的部分存入金融机构的行为。税收对政府储蓄的主要影响,体现在税收收入规模对预算收入的影响方面。

一般来讲,所有提高税收总量的行为,都对政府储蓄产生有利的影响,包括:提高税负总水平、开征新税种、加强税收征管等。此外,在税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税制结构也可以起到增加收入的效果。但提高税收水平也不是随意的,它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国税负总水平的改变,必须以不损害经济均衡发展为前提,因此,最有效的途径不是提高税率,而是完善税制,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总之,税收对政府储蓄有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必须建立在强化税收管理方面。

三、税收与就业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即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征收税收会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要求人们提高工作时间,以弥补收入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税收资金的再分配,可以扩大投资,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措施,鼓励投资,同样起到增加就业的机会。所以征税从总体上是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的。

(一)所得税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税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征收所得税会使个人的休闲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随着劳动价格的降低,导致个人必须增加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以补充可支配收入下降的损失。这种状况在所得税税率分别采取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时,其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比例税率缓冲性弱,它比累进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要强,对于个人收入水平相同的人,征收比例税会使劳动供给增加得更多。

(二)个人收入多元化条件下的税收影响

当劳动者的收入来源不仅局限于工资收入,还包括资本利得收入、福利收入时,其对收入征税会降低其对就业的影响,在不影响人们休闲的情况下,因为有非工资所得的因素,劳动者可能不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一般而言,收入多元化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同劳动者之间情况相差很大,所以,关于税收影响的分析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当工资水平因征税有相应改变时,对工资收入征税,且劳动者收入水平低,个人所得税负担小,全国个人所得税只占税收收入总额的3%左右,所以,税收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很小,在个人所得税比重逐渐增大以后,税收的影响作用会逐步发挥。

四、税收与资源配置

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所造成的超额负担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二是税收对资源在地区和部门之间流动的影响。

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指对商品或所得(包括财产)征税时,纳税人所受到的税收损失往往会大于政府所得到的收入而形成的差额。这一差额也就是资源配置上的社会净损失。一般而言,税收超额负担的大小与税率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性,税率越高,则超额负担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轻税被认为是减少超额负担损失的最有效途径。

税收对地区、部门之间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规定部门之间高低不同的税负来引导资本的流向,对投资欠缺,但又需要发展的行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降低税率等办法,吸引资本投入;对发展过剩的行业或产品课以重税促使资源从该行业中流出。税收对地区间经济资源流动的影响,也是通过规定地区之间不同的税负来引导资本的流向,对需要突出发展的地区实行税负较轻的税收政策,吸引资源的大量流入;而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实行低税或补助,以平衡地区之间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国家既可以运用税收阻止不合理的经济资源转移,又可以运用税收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转移,使需要突出发展的地区或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在经济上都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五、税收与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不公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根源于国民收入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来进行的分配规则与从伦理角度来判断个人分配结果的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这种现象不能彻底消除,但可以运用社会政策加以调节,使收入分配的差距缩小。而税收是实现社会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是说,通过税收来矫正收入分配不公,缓解人民的反抗情绪。

税收对分配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的再分配功能和加强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来实现。发挥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主要是发挥所得的累进税制功能。累进税制,特别是高额累进税制在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方面的作用远远强于比例税制。政府可通过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以及社会保险税来缓和现阶段合法收入的分配不公,因为纳税人的财富越多,缴纳的税款比例越高,他从总财富中拿出缴给国家的越多;反之,若纳税人收入不多,税率相对较低,甚至减免,自己保留的份额相对多一些,这样,从整个社会来看,财富分配会趋于公平。

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还可以发挥税收的管理功能。现阶段,由于税制本身不够完善和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有些纳税人利用逃税牟利致富。这种逃税和取得非法收入,加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所以,必须通过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检查效率,加大惩罚力度,堵塞税收漏洞来解决。这也是使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公平的重要措施。另外,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利用负所得税制,对低收入阶层提供补助。负所得税制实质是实现政府的转移支付计划,同其他转移支付措施相比,负所得税计划能区别不同情况提供补助,且管理费用较低。

六、税收与环境保护

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很多生产活动离开环境因素将无法进行,或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才能进行。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削弱生产力,影响发展后劲,降低经济效益。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广泛重视。由于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去解决,而必须由政府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其中比较有效的政策措施就是按污染者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对其征收污染税。也就是说,假定政府征收等于边际污染成本的税收,那么可使污染者的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即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社会成本)内在化,使其面临真实的社会成本和收益,最终必能抑制或减少污染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在征收污染税的同时,可辅之以税收支出政策。如减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合理设计鼓励企业开展环境领域里的研究与开发的税收支出,增加刺激企业投资于防治污染设备与设施的税收支出,加强鼓励企业废弃物再利用的税收支出等措施,都可以使企业减少污染,净化环境。

事实上,利用税收来控制污染并不是全新的尝试,不少国家早就开始对环境污染课税。如荷兰对铅和汞征税;瑞典向释放硫磺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征税;丹麦对使用汽油、煤、电和水以及其他一些引起污染的商品征收销售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来控制污染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征收污染税的有些法律问题值得讨论。由于税收具有强制而非惩罚性,因此它通常适用于那些对社会有利或至少无害的行为课征,而污染是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如对其征税,则表明企业的污染是一种合法行为,只要缴纳部分税金就可以污染了,形成有钱人的一种特权,这可能不妥。因此,对征收污染税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