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财政学: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财政学: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时间:2024-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平与效率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财政学: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一、公平与效率的差异

公平与效率属于不同的范畴,具有属性上的差异,弄清这种差异,对研究二者的关系是非常有益的。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定义的对象不同

公平与效率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二者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来定义的。公平以分配结果为定义对象,强调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社会分配的结果是否公正、平等;效率则以经济行为过程为定义对象,表现为行为过程的有效程度。显然,两者具有不同的定义对象。

(二)所属范畴不同

公平所要求的公正、平等是以人们对分配结果的满意程度为依据来评价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应属意识形态的范畴;效率则是以经济行为本身的有效程度为依据来评价的,表现为经济效率、劳动效率等等,因而它应属生产力范畴。

(三)评价标准不同

公平的评价标准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选择的,具有社会性特征;效率的评价标准则是从经济角度选择的,具有经济性特征。二者的评价标准显然不同。

(四)实现机制不同

公平的社会性含义使得它不可能通过按等价交换法则运作的市场机制去实现,而必须由政府分配机制去实现;效率则是利润最大化的内涵之一,它是市场机制运作的要求,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因而主要经由市场去实现。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尽管属于不同范畴,但两者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存在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是指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

就公平而言,公平通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大致均等的社会福利水平,所创造的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这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为效率的实现和提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以公平为目的的收入均等化,可以扩大消费倾向,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使资源利用处于更充分的状态。这是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消费存在一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新增消费占新增收入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就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新增消费占新增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这也就意味着同等数量的收入,在贫困阶层手中的消费量要大于在富裕阶层手中的消费量。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公平为目的,将收入从高收入阶层转到低收入阶层,可以扩大社会的消费倾向,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既定的资源创造出了更多的社会财富。综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可知,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是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公平分配的物质基础。如果缺乏这种必要的物质基础,就谈不上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也就无从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公平分配。当今社会福利发展较好、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多是经济相对发达、生产力比较先进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因此,效率的提高可以为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公平分配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广义上的公平还体现为投入与报酬相对称,多劳多得。这种广义上的公平本身便是效率原则一种直接的表现,是效率原则在分配环节的体现。

可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主要体现在这两种准则的实施结果上,是实施结果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

(二)公平与效率的对立性

公平与效率的对立性主要是指公平准则和效率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www.daowen.com)

在分配过程中,效率准则从经济角度出发,要求按要素价格实行等价交换,按人们提供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收入分配比例,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和要素是不同的,必然直接引起分配不公。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获得收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劳动所得,这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通过工资、薪金的形式获得自身劳动力的价格;二是非劳动所得,即人们凭借拥有的土地、资金等资本获得的收入。按照效率原则的要求,劳动能力不同,获得的收入也就必然不同。并且,由于收入向投资的转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条件,因此,效率准则还要求在分配中收入向资本倾斜,并鼓励以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来提高投资倾向,增强人们投资和劳动的积极性,以促进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公平准则从社会伦理道德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和所拥有资本的差异,要求收入分配均等化,改变资源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配置,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到最低限度,以增进全民福利,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可见,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公平和效率从不同角度、不同目标出发,对收入分配准则提出了不同要求,从而形成两者在实施过程中的矛盾。

三、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协调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不公是遵循市场效率准则的结果,因此,要实现公平准则,只能采用非市场等价交换的方式,这无疑会或大或小地产生损害市场效率的结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公平原则没有得到较好贯彻,社会分配不公发展到超出社会可容忍的程度时,激烈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将影响市场良好运行的外部环境,使得市场活动越来越难以正常进行,市场效率也必将下降。这又会影响到公平原则的长远实施。公平与效率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社会分配的最佳结果是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这种结果必须通过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协调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分配机制和政府分配机制具有职责范围上的分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全社会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和基本的经济运行过程都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但是市场机制天然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失效范围。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只能由政府以计划、行政的手段加以配置,这就是市场经济中资源的政府配置部分。这种市场分配机制和政府分配机制职责范围上的分工,从分配准则的实现上说就是“效率经由市场,公平经由政府”。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协调不可能由市场或政府单一的分配机制来完成,而必须经由以上两种机制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来实现。

具体而言,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应当由市场分配按照效率原则的要求,以社会成员为社会提供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确定收入分配比例,从而形成符合效率准则的收入分配结果。在此基础上,政府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以累进税制及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市场分配的结果,缩小收入差距,使其被限制在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以尽可能小的损失来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统一和协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调更有着积极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将是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而这一原则本身就可能导致分配不公的结果。并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将存在按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除了历史形成的各个社会成员拥有的资产数额的巨大差异外,仅从按劳分配所可能产生的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来看,也将转化为个人财富存量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效率为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当前的理性选择。因此,在继续实行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分配原则的前提下,应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和协调。

本章小结

1.财政原则是指导和规范财政行为过程、处理和协调各种财政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财政运行规律和相关社会经济规律的理论抽象。西方财政原则理论包括财政收入原则和财政支出原则。西方财政学家对财政收入原则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税收原则的分析研究方面,而财政支出原则主要遵循效率、公平和稳定。

2.我国传统财政原则往往是围绕财政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及其财政分配关系的协调提出的。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物质利益,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等原则;财政支出原则包括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按比例分配资金,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等原则。

3.财政分配的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政府财政分配中公平原则是通过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实现的。通过收入和支出的再分配功能,使社会分配的差距程度回落到社会所能容忍的程度之内。财政收入中的公平主要体现在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制度上。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主要是通过转移支出来实现的。

4.财政的效率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活动要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行政成本的最低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包括经济效率和分配效率两方面。经济效率原则的实现机理与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机理基本相同,即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充分化为核心。分配效率原则的实现,主要在于行政效率的实现,关键是尽可能地减少行政管理费用

5.公平与效率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社会分配的最佳结果是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这种结果必须通过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协调来实现。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原则,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2.什么是公平原则?什么是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内容、要求及实现机制是什么?

3.如何理解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关系?如何实现它们的协调统一?

4.掌握横向公平、纵向公平、效率、效益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