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山一郎
(鳩山一郎Hatoyama Ichirō 1883.1.1—1959.3.7)
连任第52—54届(1954.12.10—1956.12.23)内阁首相
鸠山一郎(1883—1959)是个性突出的政治家,在吉田茂之后连续三次组阁,任内最“突出”的政绩是实现日苏邦交,使日本重返联合国。
1883年1月1日,鸠山一郎出生在东京。其父鸠山和夫是日本知名律师和政治家,担任过众议院议长。母亲春子是共立大学创始人之一,是教育界的“女杰”。鸠山自幼受到良好家教,发愤读书,1907年以总分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此后在父亲开办的法律办事处当律师。
受其父亲影响,鸠山一郎从小立志当政治家。他步入社会时,正值日俄战争后日本民主运动高涨期,为实现政治抱负,鸠山加入政友会,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激流,后当选为东京市议会议员、议长。政党内阁时期历任田中义一内阁书记官长,犬养毅、斋藤实内阁文相,1937年一度担任政友会代理总裁,其时54岁,所谓年华美妙,大展宏图之际。
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政治急剧地滑向反动。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议会政治徒具虚名,各资产阶级政党相继向军部法西斯势力靠拢,成为其合作者和应声虫。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通过所谓“新体制运动”,把所有资产阶级政党和右翼团体,统统纳入大政翼赞会组织之内。鸠山所在的政友会也在1940年宣布解散,加入大政翼赞会。鸠山一郎反对翼赞体制,反对军部独裁及其冒险的扩张政策,政友会解散不久,便与芦田均、大野伴睦等人组织了“同交会”,开展抵制东条英机组阁的活动,因此遭到排斥,隐居于轻井泽。
日本投降后,鸠山东山再起,招聚旧部于1945年11月创建日本自由党,自任总裁。1946年4月,战后首次大选中自由党获胜,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币原喜重郎内阁被迫辞职。按照议会政治的常规,新内阁应由议会第一大党组织,也就是说,首相一职非鸠山莫属,鸠山本人则紧锣密鼓地筹备组阁。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天皇准备颁发鸠山组阁的例行手续时,占领军当局发出开除鸠山公职的“整肃”令,理由是他在战时出版的《世界之面貌》一书中,吹捧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据说此书虽为鸠山署名,却是出自山浦贯一之笔。由此,鸠山组阁一事彻底告吹,鸠山成为“悲剧政治家”。[1]
鸠山性格直爽,不善权谋,这一点恰好与吉田茂形成鲜明对照。鸠山被开除公职后,自由党内没有适当人选接替总裁职务,但推不出总裁就无法组阁,政权将落入其他政党之手。于是鸠山紧急把吉田茂请入党内,让吉田坐上头把交椅,组织了第一次吉田内阁。吉田表示,如果鸠由恢复公职,愿随时交回职权。
鸠山赋闲五年,直到1951年才恢复公职,但回到自由党内复职前突患脑溢血,休养半年多始见康复。
按鸠山的天真想法,自由党总裁一职该“物归原主”了。但吉田茂是个抓住政权不放的人,五年经营,培植了大批亲信党羽,在自由党内已扎下深厚根基,遂以总裁职位的“公器”不应私相授受为由,回绝了鸠山的奢望。
鸠山大受刺激,愤懑之下与吉田决裂,并从自由党中拉出鸠山派,于1954年11月与改进党(战后民主党的后身)合并,成立民主党,自任总裁。
吉田茂前后执政七年,于1954年12月辞职,鸠山一郎在民主党支持下掌握政权。鸠山上任之初,舆论普遍持欢迎态度。这不仅因为“悲剧”人物容易唤起舆论的同情,还因吉田茂的长期统治日益腐败,丧失民心。人们期待鸠山上台能给日本政治带来新气象。一时间,全国刮起一股“鸠山热”。[2]
鸠山充分地利用了这种政治气候,上任伊始便发起“新生活运动”,宣布取消大臣警卫和大臣官邸,禁止平时赛马赛车,禁止国家公务员与民间企业者打麻将和高尔夫球,政府用车一律改换为国产等,起到了收买民心,推助“鸠山热”的效果。接着又不失时机,于内阁成立两个月的1955年2月举行大选,使民主党大获全胜,上升为议会第一大党,巩固了政权基础。
战后10年,日本国民饱经磨难,终于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了经济。鸠山上任的1954年底,日本经济已全面复兴,国民生产总值早超过战前最高年份,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起步。由于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被占领的时代已经结束,日本重新走向独立。政治与经济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说“吉田时代”把重点放在经济恢复和复兴方面,那么,到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的鸠山时代,谋求政治上的完全独立便成为鸠山政府的使命。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新形势为鸠山政府制订推行内外政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鸠山上台前就强烈主张修改宪法,重建军备,对外开展“自主外交”,恢复日苏邦交。他把吉田茂的即使拥有保安队乃至警备队也不得拥有正规军的说法,斥之为“白马非马论”,公然提出在修改宪法第九条(内有放弃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等武装力量内容)基础上,名正言顺地重建“自卫的武装”。并主张为使日本的独立得到国际上的承认,避免美苏战争时把日本作为战场,实现日苏关系正常化。[3](www.daowen.com)
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在饱受战争灾难的日本国民中有着广泛的思想基础,鸠山内阁成立前后,日本各地发生数起反对运进核武器、撤除美军基地、禁止原子弹的群众运动。议会中占三分之一左右议席的社会党,也把维护宪法、反对重建军备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和平运动的巨大声势,迫使鸠山不敢正面提出改宪问题。但在第三次鸠山内阁成立后,由于自由、民主两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政府势力加强,鸠山始加快改宪步伐,强迫议会通过《宪法调查会法案》,为修改宪法做准备。同时还提出小选区法案,因遇到社会党及参议院的抵制而流产。鸠山承认,小选区法案的流产,是“鸠山内阁的最大失败”。[4]
在和平力量的威慑下,鸠山始终未敢修改宪法,但在重建军备方面,却切实付诸了行动。鸠山执政的两年里,自卫队兵力由15.2万人,增加到21.4万人,政府还迫使议会通过了旨在扩张军备的《国防会议法案》。在这一点上,比之于其前任吉田茂,他走得更快、更远。
鸠山执政期间再开国家干预教育的恶例,提出了《新教育委员会法》和“教科书法案”,即所谓“教育二法”。前者要把地方公共团体教育委员公选制改为任命制。议会审议该法案遭到社会党等在野党派强烈反对,鸠山政府竟调来500名警察“维持秩序”,威胁议会强行通过了法案。后者旨在强化教科书检查制度,实现教科书由国家审定,由于遭到包括部分自民党党员在内的整个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最后流产成为废案。
鸠山任内的最大目标是恢复日苏邦交,以使日本真正实现外交上的“独立”。为此他不惜一赌政治生命。鸠山说,“我作为政治家的使命,就是日苏谈判和修改宪法”,“特别是日苏复交,希望一定在我任内解决”。[5]修改宪法无望后,便把全部精力用在恢复日苏邦交上了。
但是,恢复日苏邦交亦非易事。以吉田茂、池田勇人为代表的亲美派明确表示反对态度,财界甚至联合起来对鸠山提出弹劾,身为外相的重光葵也持慎重态度,在对苏谈判中态度消极。因而,鸠山内阁成立后即已开始的日苏谈判时断时续,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关键问题是在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日苏双方谁都不肯让步。
鸠山未因政府内外的反对而怯步,而是执着地追求既定目标。1956年10月,带病前往莫斯科,举行日苏首脑会谈,签订了《日苏共同宣言》,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恢复了邦交。
日苏条约随后被议会批准。12月,日本加入联合国,以独立国的面貌重返国际政治舞台。
由于实现日苏邦交和日本加入联合国,鸠山如愿以偿,旋即急流勇退提出辞职,“体面”地让出政权。
鸠山留给日本的另一笔政治遗产,是在任期间的1955年11月实现了民主党与自由党的合并,建立了自己任总裁的自由民主党,结束了战后十年来多党轮流执政的局面。此后,自民党在议会中长期保持了两倍于社会党等其他政治势力的优势,并一直保持至90年代初,这就是所谓的“五五年体制”。当然,自民党自成立起,便包容了各种势力和派别,埋下了党内纷争的种子,这也是鸠山遗产中的特产。
【注释】
[1]日本现代评论社编:《昭和宰相列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5页。
[2]鸠山一郎著:《鸠山一郎回忆录》,文艺春秋新社1957年,第153页。
[3]鸠山一郎著:《鸠山一郎回忆录》,文艺春秋新社1957年,第116—117页。
[4]鸠山一郎著:《鸠山一郎回忆录》,文艺春秋新社1957年,第188页。
[5]河野一郎:《现在我才要说》,春阳堂书店1958年,第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