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僧肇的生平、著作与魏晋南北朝佛教

僧肇的生平、著作与魏晋南北朝佛教

时间:2024-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高僧传》第6卷《僧肇传》记载,僧肇出身于贫困的家庭,生计艰难,靠代人抄书度日。有时僧肇就把鸠摩罗什的讲解加以整理,作为注释。上述三篇论文是僧肇佛教哲学的重要代表作。[17]在僧肇的上述翻译、注释和著述的佛教理论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著述活动。

僧肇的生平、著作与魏晋南北朝佛教

一、僧肇的生平和著作

僧肇,本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东晋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他是我国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1],东晋后期极为重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对我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据《高僧传》第6卷《僧肇传》记载,僧肇出身于贫困的家庭,生计艰难,靠代人抄书度日。他在缮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典籍,深受影响。他对当时流行的《老子》、《庄子》两书特别感兴趣,认为是在思想上追求玄微境界的重要的引路书,但又总感到不够尽善尽美,“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2]他认为老子所提倡的还不是冥除思想系累,达到精神解脱的最好指归。后来读了三国时期吴国支谦翻译的宣扬大乘佛教信仰的《维摩诘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3]。僧肇这样有才华的青年皈依佛门,是有其社会原因的。这是政局动乱,家境贫寒,从而产生超世脱俗的消极愿望的不幸结果。

僧肇成为佛教僧侣以后,“学善方等[4],兼通三藏[5][6]。深入研究佛教大乘经籍,通晓经、律、论三类佛教经典。在二十岁刚成人的时候,僧肇已经是名震潼关以西长安一带的知名佛教理论家了。当时思想界、佛教界争论十分激烈,有的人竟千里负粮前来和僧肇抗辩,据说长安的“宿儒”和关外的“英彦”都敌不过僧肇的犀利辩锋。[7]

正当僧肇在佛教界显示才华、崭露头角的时候,鸠摩罗什来到了姑臧(今甘肃武威)。僧肇千里迢迢奔赴姑臧,拜鸠摩罗什为师,跟从受学,不遗余力,深得赏识。后秦国君姚兴在弘始三年(401年)派人将鸠摩罗什迎至长安,僧肇也随同前来。

自此以后十多年间,僧肇的佛教理论活动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翻译。姚兴大力支持鸠摩罗什从事翻译,并命僧肇等人协助。在鸠摩罗什主持下,僧肇和其他道友共八百多人参加听讲,译出佛教各种经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二)注释。鸠摩罗什主持译事是一边讲解,一边翻译的。有时僧肇就把鸠摩罗什的讲解加以整理,作为注释。例如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重新译出《维摩经》,僧肇就作了注释。正如他在《维摩经注序》中说的:(www.daowen.com)

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8]

(三)著述。僧肇出家后,通达当时的大乘方等经典以及其他佛教典籍,佛学基础相当深厚,又长期跟随鸠摩罗什学习,对鸠摩罗什所传的大乘般若空宗的理论领会极深。他认为当时中国佛教学者的论著文义舛杂,解说乖谬,不符合佛教的本义,于是撰写论文,有针对性地就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问题发表重要见解。他以流畅的中国语言文字,以当时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准确简练地表达了般若空宗的基本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鸠摩罗什译完《大品般若经》后,僧肇就把在翻译时听讲的体会写成《般若无知论》,呈送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赞赏不已,对僧肇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9]肯定他对般若的理解符合自己的看法,而且文辞优美。后来竺道生从长安南归庐山,把《般若无知论》带给隐士刘遗民看,刘遗民大为称赏说:“不意方袍(僧人),复有平叔(何晏)。”[10]把僧肇比作魏晋玄学开创者之一何晏。随后当时南方佛教领袖慧远看了该文,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抚几叹道:“未尝有也。”[11]刘遗民还致书僧肇,就论文中的几个问题有所咨询,僧肇一一作了回答,这就是《答刘遗民书》。此外,僧肇还撰写了《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重要佛学论文,都受到鸠摩罗什的称赞。据《名僧传》载,鸠摩罗什有“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的评语,认为僧肇是理解般若空宗真髓、最得自己正传的人。上述三篇论文是僧肇佛教哲学的重要代表作。此外,僧肇还写了三篇序文《维摩经注序》、《长阿含经序》和《百论序》,均载于僧皊的《出三藏记集》中;再是撰写《鸠摩罗什法师诔》,保存在《广弘明集》中。

现存《肇论》一书是梁陈间人汇编成集的,其中除收集上述《不真空论》等三篇重要著作和《答刘遗民书》外,还有《涅槃无名论》长文一篇。对于这篇论文的真伪,中外有关学者的看法分歧颇大。汤用彤和石峻从论文的体裁、文笔、史实和思想几个方面提出根据,论证该文并非僧肇所作。[12]日本学者横超慧日撰写《涅槃无名论及其背景》一文[13],提出相反的论据,肯定《涅槃无名论》确系僧肇所作。该文对于辨别、确定《涅槃无名论》的作者,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论据,但是对于《涅槃无名论》在思想内容上和《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的某些差异,以及《奏秦王表》中僧肇自言“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显然与僧肇学习般若学的学历大相径庭的地方,仍缺乏圆满的说明。侯外庐和吕澂对汤用彤的论据也持有某些异议[14],但都强调对这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我们认为侯、吕二位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同时也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暂且不把《涅槃无名论》和其他三论结合起来阐述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似乎更有助于揭示僧肇思想的本质特征。

《肇论》中还有一篇《宗本义》,但是慧达《肇论疏》缺此篇。据石峻考证也非僧肇所作,因为不仅旧录中不见著录,而且更主要的是该文的思想体系偏重在虚无,近似慧远的本无说,是为僧肇所驳斥的论点,看来可能是后人篡入的。[15]

此外,在南齐陆澄《目录》和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中著录有僧肇作《丈六即真论》,但文已佚。还有《宝藏论》一卷,据说也是僧肇所作[16],但这篇论文在唐朝和唐朝以前的目录,包括《皊录》、《长房录》、《内典录》、《隋志》、两《唐志》都未见;六朝时期的佛教著作中也没有提到过这篇论文。直至宋朝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和《宋史·艺文志》才开始提到有《宝藏论》。同时就其内容来看,禅宗用语和道教的理论、名词甚多。由此可见,这篇论文是中唐以后的伪托。[17]

在僧肇的上述翻译、注释和著述的佛教理论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著述活动。他虽然是鸠摩罗什著名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个,但当时人评论他和慧观为鸠摩罗什门下“精难第一”。僧肇对般若空宗理论造诣很深,佛教唯心主义思辨能力很强,佛教理论的创作欲望很盛,他的《不真空论》等三篇论文是我国佛教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但在鸠摩罗什去世后一年,死神也夺走了僧肇的生命,使他过早地中断了佛教理论活动。僧肇一生是短促的,但是他的佛教理论业绩在中国佛教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僧传·僧肇传》说僧肇“晋义熙十年卒于长安,春秋三十有一矣”。只活了三十一岁。日本学者冢本善隆认为僧肇是四十一岁时去世的,生年应当向前推十年,为374年。[18]主要理由是从僧肇的佛教学业基础和跟随鸠摩罗什从学来看,死时三十一岁太年轻了;再者从前四十写为“卌”,和“卅”形似,辗转抄写,可能少写一“|”,将“卌”误写成“卅”。这个推断有一定价值,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可能性。三十一岁前,风华正茂之际,写出具有历史影响的哲学篇章,在中国哲学史上大有人在,如早于僧肇的王弼,就是突出的一个;至于“卌”可能误写成“卅”,但也可能本来就是“卅”,不一定误写。因此联系僧肇在《答刘遗民书》中说“贫道劳疾每不佳”,以及后世叹惜僧肇早逝,三十一岁去世的记载也可能是真实的。我们认为在没有确证四十一岁去世以前,还是依据《高僧传》的记载较为稳妥。另外禅宗的《景德传灯录》第27卷说僧肇是被秦主姚兴杀害的,严可均《全晋文》在辑录僧肇论文时所作的简介中也采用此说。汤用彤指出在唐以前似无此说,而且也没有确凿的论据,因而是不可靠的。[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